LINE MUSIC強勢登台!一張圖看串流音樂「四兄弟」差異
LINE MUSIC強勢登台!一張圖看串流音樂「四兄弟」差異
2019.07.09 | 音樂

全世界的聽歌方式早已從「實體」轉為「線上」,回顧台灣音樂串流的發展史,從2005最早問世的本土平台KKBOX,再到2013年登台的「外來者」Spotify、2016年開台的Apple Music,玩家與日俱增。

然而,明(9)日又有一顆重磅彈——在日本上線4年的LINE MUSIC,要在台灣上線了!自此,台灣音樂串流「四兄弟」湊齊。

人人都需要聽音樂,但面對這麼多平台,它們到底不一樣在哪?在消費者心中,誰才是真正的首選呢?

各平台付費策略大不同

首先,先從一張表格,看看「四兄弟」的概況。

LINE Music插旗台灣音樂串流戰場
圖/ 數位時代製作

屏除LINE MUSIC還未正式上線,具體會員、資費方案不得而知,但基本上,每一個平台都有可完整使用的「付費方案」,以及被閹割版的「免費方案」。

任何串流平台的最大營收之一來源無非就是會員支付的月費,如何讓付費會員「越滾越大」才是關鍵;免費方案更像是一個「鉤子」,一步步引導用戶成為付費會員。在台灣,KKBOX、Spotify、Apple Music收取的月費都大同小異,約為150元上下,但針對「免費方案」,各家的方法就大不相同,也可藉此窺探出平台策略。

過去15年來,KKBOX的業務範疇早已不只在「音樂」領域,觸角已經延伸到「影視」、「線下展演」。既然每一個平台相差不大,資費也只有極小差異,KKBOX想出一條走出差異化的做法——把旗下所有服務、會員聚集在一起,在去年8月KKBOX推出一個全新的「KKBOX Prime」會員選項。

KKBOX
KKBOX Prime是整合旗下KKTV、KKTIX服務推出的新資費方案;KKBOX也是唯一一家可和電信商綁約,有最多合作付費方案的平台。
圖/ KKBOX官網

這也是KKBOX不只一次強調:打價格戰、拚免費沒有意義,還不如讓用戶錢付的更有價值。KKBOX自此之後,把免費方案調整為讓用戶一天只能隨選聽20首歌,也沒有試用期,更像是一種吸引用戶的行銷手法。

Apple Music
Apple Music是最中規中矩,但也是最大方的一個,讓用戶免費試聽3個月,完整體驗Apple Music的服務,再考慮要不要付費。
圖/ Apple Music官網

Spotify雖然和Apple Music一樣有試用期,但時間卻只有一個月,歸根究底就是Spotify開放手機App免費版。過去成為Spotify的免費會員後,要免費聽歌只能在電腦版網頁上,如今手機App也可以。雖然歌單是由系統隨機,但不限時間、也沒有歌曲上限。

探究Spotify背後目的,透過累積免費會員,讓他們越來越習慣Spotify後,再靠免費和付費的差異化服務,讓用戶願意開始付費;另一方面,Spotify另一塊營收是「廣告」,當免費用戶基數變大,就有更多廣告主願意進駐下廣告。

Spotify
Spotify是現在音樂串流平台中,最用心在經營免費用戶的業者。
圖/ Spotify官網

曲庫大,用戶能聽的歌就比較多?

另外,無論是影視、還是音樂,串流平台永遠都是「內容為王」。歌曲到底夠不夠齊全、符不符合口味,才是勝出的王道。

KKBOX作為台灣土生土長的品牌,最大優勢無疑就是「華語歌曲」,並自信地表示「我們有最齊全的華語音樂曲庫」,如今加上西洋、日韓歌曲,曲庫已擁有4,500萬首歌。

但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強調,這4,500萬首歌的版權,是在KKBOX提供服務的六個市場: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都一併拿下,代表不管哪一個市場的用戶,「貨真價實」地都有4,500萬首歌可以選擇。

但在Spotify、Apple Music身上,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Spotify和Apple Music身為境外平台,經營市場皆多達數十個,但最齊全地歌曲,肯定還是以原生的西洋歌為主。雖然兩者都稱歌庫達5,000萬首,不像KKBOX經營的市場都在「亞洲」,地域相近、聽歌口味也較為類似Spotify、Apple Music橫跨範圍太廣,複雜的版權問題並不能一蹴而成,但每一地區是否都能聽到5,000萬首歌則不得而知。

Spotify
Spotify、Apple Music不只在台灣,在任何市場都相互較勁,曲庫都超過5,000萬首。
圖/ Spotify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在華語市場越來越久,Spotify、Apple Music的華語歌曲也越來越齊全。過去在Spotify找「周杰倫」的歌曲,幾乎都找不到幾首,但現在已經很完整。

台灣智慧音箱市場,KKBOX全吃下

最後,來看一點「未來趨勢」——音樂串流和智慧音箱的連結。

智慧音箱將成為下一個「服務入口」,雖然在台灣才剛剛起步,但在美國已經很成熟。根據市調機構Strategy Analytics指出,在2019年第一季,全球智慧音箱銷售量將增至2,590萬台,年增率達168%。

綜觀台灣市場,小米的小愛同學、獵豹的小豹音箱、鴻海富連網AI音箱、華碩小布、遠傳愛講、中華電信i寶貝共計6款音箱,但每款音箱合作的音樂串流平台,都只有KKBOX。

雖然官方未透露,自從和智慧音箱合作後對於會員人數、活躍度具體增長成效,但未來只要說一句「xxxx,幫我放一首陳奕迅的《好久不見》」就能聽歌,這樣的場景只會越來越多。

至於Apple Music,本身就是Apple具有戰略意義的服務,自然會跟自家智慧音箱Apple HomePod結合;而Spotify尬上Apple Music也找到盟友——Android陣營的手機大廠三星,內建在三星智慧音箱Galaxy Home中,只是兩者都還沒在台灣上市。

坐擁逾2千萬活躍用戶,LINE MUSIC來勢洶洶

付費串流音樂的餅只會越來越大,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報告指出,2018年音樂總收入達191億美元,其中最大的成長動力就是「付費串流」,收入年成長32.9%。

最新玩家LINE MUSIC強勢登台,最大優勢無非是攜帶2,100萬的月活躍用戶,可以在聊天室和個人檔案中設定個人喜愛的背景音樂,如同動態消息一般,透過音樂的型態在社群上傳達個人心情狀態;此外,也能用自己喜歡的音樂,取代一成不變的LINE來電鈴聲。

「基本上平台多沒有不好,我樂觀其成。LINE MUSIC上線跟LINE結合的方式,要看看到底是話題,還是真的適合這個市場,我認為多了一家音樂平台,對消費者現階段聽歌行為,不會產生太大的改變。」

金曲獎評審吳建恆接受《數位時代》訪問時表示,過去CD搭上載體和印刷的費用,一張就得好幾百塊,但現在音樂串流平台費用都很低,不會讓使用者有太大負擔,甚至可以「多平台購買」。

華研先前已經表示,確定會與LINE MUSIC合作,根據知情人士透露,LINE MUSIC初步登台的曲庫較少,可能無法達到1,000萬首歌,跨出第一步後,就看LINE還能推出什麼吸引人的賣點。

隨著台灣的新音樂戰場開打,消費者心中是否已有聽歌的最佳答案呢?

責任編輯:陳映璇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