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曾是輕薄筆記型電腦的標杆,蘋果為何要取消它?
MacBook曾是輕薄筆記型電腦的標杆,蘋果為何要取消它?

最近MacBook AirMacBook Pro的更新再次給大家殺個措手不及,捧著剛買的MacBook Air回家的朋友淚了,因為這是屬於「等等黨」的勝利。

macbook2.jpg
圖/ 愛范兒

在這次更新中,年初缺席的MacBook Air和入門款MacBook Pro都獲得了處理器和功能升級,其中最為亮眼的是Touch Bar成為了MacBook Pro的標準配備功能。

延伸閱讀:掰了12吋MacBook!蘋果宣布Air、Pro兩大機型全面升級,還要調降售價

不過也有細心的網友發現,New MacBook(MacBook)的分欄已經在Apple Store下線,這款曾經因「輕薄」而聞名的蘋果電腦,一夜之間成了過氣網紅。

macbook3.jpg
圖/ 愛范兒

它的設計仍是輕薄本中的佼佼者

在2015年問世的MacBook是蘋果第一款採用USB-C介面的蘋果電腦,這個介面取代了蘋果過去在用的MagSafe和USB-A,統一將輸入和輸出任務都交給這1個介面去處理。

而會讓蘋果選用USB-C取代傳統介面原因,是因為機身最厚的地方只有1.3公分,比現在的MacBook Air還要薄2毫米。

macbook4.jpg
圖/ 愛范兒

不過這也只是當年MacBook讓觀眾譁然的其中一個地方,為了能讓電腦體積縮減到iPad一樣大小,蘋果進行了至少5種新嘗試,而它們在當時也引起了不少爭議:

  • 使用USB-C取代傳統介面
  • 第一代蝶式鍵盤
  • 全金屬Unibody機身
  • 取消A面「信仰燈」
  • 被動散熱設計
  • 12英寸Retina螢幕

相比起之前的剪刀腳方案,蝶式結構給體驗帶來的最大改變是大幅縮減了鍵盤的垂直空間,這讓電腦的主機部分厚度在MBA的基礎上被更進一步削減。

儘管蝶式鍵盤的成本比剪刀腳更貴、良品率較低,但有著空間優勢,蝶式鍵盤最終被發展到今天。

macbook5.jpg
圖/ 愛范兒

而為了將機身結合處高度整合,蘋果還首次在MacBook採用全金屬Unibody 一體式設計,一體式轉軸鉸鏈和頂蓋都採用了鋁合金材質,從而塑造出一種優雅的緊湊美感。

艾夫(Jony Ive)
透過將天線和底蓋整合在一起,我們設計出了一體式的金屬鉸鏈。這一創新,與Unibody一體成型機身一起,成就了蘋果有史以來第一款全金屬MacBook。

其實除了讓機身更輕和好看以外,MacBook選用一體式機身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散熱所需。為了能將整機厚度控制在1.3公分內,這款電腦採用了全新的內部設計——「被動式散熱」和「階梯狀電池」。

通俗來說,被動式散熱其實就是不使用散熱風扇,通過鋁合金材質本身的導熱性和通風孔進行自然散熱。

當然,為了控制處理器運行時所發出的熱量,MacBook唯有向性能妥協,用上了針對無風扇設計的低壓處理器,也就是後來套上酷睿(Intel Core) i「馬甲」的酷睿 M(Intel Core M)。

階梯式電池設計是我當時頗為震驚的新技術,雖然它不是第一次在電子產品中出現,但當我看到這種設計能為這台12英寸的小電腦帶來9小時的續航,這讓我立馬有了將舊MacBook Air換掉的決心。

總容量39.7瓦時的電池佔據了New MacBook內的大部分垂直、水平空間,它們就像梯田一樣一層層規律排列,其目的是為了在弧形的D面內,最大程度利用內部空間。

macbook5.jpg
New MacBook拆機圖
圖/ 愛范兒

而我們在這張拆機圖也能看到,電腦主機板的大小實際上只比成年人的巴掌大一點而已,電池占了約70%的水準空間。

用上了只有5W功耗的酷睿M、比12英寸螢幕、一體式金屬機身、無風扇設計、蝶式鍵盤、階梯式電池、USB-C介面……最終MacBook被控制在28.0 x 19.6 x 1.3cm(最薄處 0.35 釐米)的體積和0.92千克的重量,比全裝上陣的(主機+鍵盤+手寫筆≈1.05千克)12.9英寸iPad Pro還要更輕一些。

macbook6.jpg
圖/ 愛范兒

然而,本應是優勢的體積,卻反而束縛了電腦的性能。

被局限的性能

兩年前的某天,我帶著剛買的MacBook和同事出差,在飛機上我掏出了MacBook準備辦公,殊不知我的同事對我說了一句話:

你幹嘛帶著個iPad出差?

當然,他肯定知道我手上的是電腦不是iPad,只不過他是用「iPad」來比喻我手上的MacBook。

macbook7.jpg
圖/ 愛范兒

因為蝶式鍵盤猶如敲桌板的體驗、酷睿M處理器的性能,這些都是這款產品在當時無一不被詬病的地方。即便MacBook運行的是macOS,也具備電腦的配置,但它也仍然被貼上「不像是電腦」這個標籤。

實際上,相比於同期的輕薄本,為了讓機身達到半個1元硬幣的厚度,蘋果對 MacBook進行很大程度的妥協。

macbook8.jpg
New MacBook拆機圖(2017 款)
圖/ 愛范兒

比如性能,為了找到散熱和續航的平衡點,電腦內沒有搭載散熱系統,即便是散熱銅管也沒有配置,僅依靠緊湊的鋁合金機身散熱。因此唯一可選的處理器就是酷睿M,因為只有這款處理器能針對無風扇設計優化,而且功耗只有5W而已。

然而低壓處理器短板是性能,如果我告訴你MacBook的酷睿M3性能實際上比2014款MacBook Air的i5-4260U還要弱一些的話,你可能會說「新款怎麼可能會比舊款弱?」

但事實的確如此,因為酷睿M的優勢是在功耗和溫控上。

macbook9.jpg
New MacBook Air比MacBook更大,注意該機內置了散熱風扇
圖/ 愛范兒

緊湊的設計和被局限的性能,註定了MacBook不是一款適合創作和娛樂的設備,它並不能讓你隨時打開某個遊戲暢玩一番。

而且過於緊湊的內部空間,也沒有給電腦增加配置的餘地,除非對這款產品重新設計,否則現有的模具只能以電池來換取功能了。

重疊的市場定位

真正讓MacBook退市的原因其實並不只是產品本身,另一部分原因是蘋果產品線出現變化。

近年我們能看到的一個現象是:iPad開始往「生產力工具」靠攏,新MacBook Air回歸「輕薄本」的位置 ,MacBook的優勢變得越來越少,定位尷尬。

macbook10.jpg
舊款MacBook Air與New MacBook
圖/ 愛范兒

MacBook於2015年登場,對比那時同樣是以輕薄著稱的MacBook Air,MacBook雖然性能孱弱,且定價逼近萬元,但其小巧精緻的設計和Retina螢幕,一直能讓MacBook保有相當可觀的競爭力。

然而在MacBook Air更新後,蘋果筆記型電腦的產品線出現了重疊的尷尬。

更大的機身體積,讓MacBook Air能容納更多迎合競爭力的功能,比如Touch ID、比如更好散熱系統……新款的MacBook Air已經補全了舊款的短板,擁有了Retina螢幕之後的它已經向MacBook Pro看齊,而久久未經更新的New MacBook已經被趕超。

macbook11.jpg
New MacBook Air
圖/ 愛范兒

除此之外,隨著蘋果近年逐步完善iPad Pro的硬體和系統,MacBook原本的便攜性優勢也被更進一步削弱。從前我們會用MacBook來進行文字類的輕辦公,但現在iPad Pro已經能滿足到文字輸入、繪圖、網頁預覽這些需求。

而且無論是重量還是定價,iPad Pro也只是MacBook的三分之二,相比於動輒接近萬元的定價,顯然iPad更易被用戶接受。

macbook12.jpg
圖/ 愛范兒

究其根本,其實自去年新MacBook Air問世、iPad Pro擴展新開始,MacBook退出市場的計畫就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

在MacBook Air推出後,MacBook對比MacBook Air在產品上除了重量和體積,已經沒有太大優勢,而且MacBook自身較高的工藝成本,也讓它一直處於不低的價位段。加之,今年iPadOS大幅提升了iPad的獨立性,更是將 MacBook推向了邊緣化。

macbook13.jpg
圖/ 愛范兒

舉個例子,今天我們若是手拿8500元的預算,用於文字編輯、網頁流覽等輕辦公的話,我們可以買一台11英寸蜂窩版的iPad Pro,並外加鍵盤和200GB的雲端服務。

若是要用到macOS,新MacBook Air的定價是8099元,相比12英寸、售價 8988元起步的MacBook,MacBook Air的螢幕更大、處理器更先進、支持指紋識別,甚至還多一個USB-C介面。

更關鍵的是,在加入前面提到的這些新功能後,整機重量對比MacBook只是增加了300克,大約只多了1.5台iPhone XS Max的重量而已。

macbook14.jpg
New MacBook / New MacBook Air / iPad Pro價格對比
圖/ 愛范兒

因此,與其他兩條產品線重疊的MacBook退出市場也是必然的趨勢,在MacBook Air接力後,MacBook這款發展到頭的產品也是時候功成身退了。

MacBook下架了,但它並不失敗

回望過去,MacBook的問世,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來臨;眼看今天,MacBook的謝幕,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但我認為它並不是一款失敗的產品。

macbook15.jpg
圖/ 愛范兒

輕薄是MacBook的特性,在這個特性基礎上,蘋果將所有的嘗試都設計在這個12英寸的電腦內,一體式金屬機身、USB-C、蝶式鍵盤…… 而在過去4年裡,MacBook Pro和MacBook Air都相繼用上了MacBook這些技術,並且在此基礎上加以升級。

換個角度看,MacBook就像是這些技術的開山元老,蘋果先用這款產品在市場試水,然後在後續產品廣泛應用。實際上,MacBook在過去一直都是蘋果電腦的先驅,這個「傳統」自2006年第一代MacBook首次使用鏡面螢幕、第二代MacBook首次使用金屬機身開始,就一直被蘋果延續至今。

你看,一體式金屬機身、蝶式鍵盤、USB-C,這些在4年前只有MacBook才有的東西,今天我們在其他蘋果電腦都能用到了,MacBook也就完成了它開拓技術的使命(雖然蝶式鍵盤一直修不好)。

macbook16.jpg
圖/ 愛范兒

MacBook的落幕並不代表它不再和我們見面,相反,我更期待下一款 MacBook的到來。

第一世代的MacBook誕生於2006年,2011年停產,MacBook Air接班其輕薄本的位置;4年後的2015年,第二世代的MacBook登場,再次將蘋果筆記本產品線推進一個新時代。而在這個規律下,如今的MacBook就像是落幕後的演員,正準備著下一場好戲的到來。

不過今年蘋果高層變動頗大,他們還會堅持這個規律嗎?那就要等蘋果在下半年給我們答案了。

責任編輯:張裕君、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