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財報解析(下):數字背後的鑑往知來
Sea財報解析(下):數字背後的鑑往知來

延續上篇Sea財報解析(上):三大事業類別的表現,如果我們再來看 Sea Limited 2019 Q1發布的數字,你會發現裡面的定義跟年報會不同。Sea Limited網站上自己公布的每季相關數字,你會看到一個Adjusted Revenue的詞。不管是DE(Digital Entertainment, 遊戲事業)的營收,或者是電商相關的營收,都會經過Sea Limited的調整。

DE Adjusted Revenue

這邊的定義是,原本DE Revenue再加上一個Change in Deferred Revenue(遞延營收的差值)。原本的營收是依照會計原則可以計算扎扎實實的營收,例如我儲值了1,000元,但只花了其中的400元抽道具,還有600元掛在我的帳號上。那麼會計上當月真正可以認列的營收則是400元,600元則是這邊指的遞延營收(Deferred Revenue)。

如果你要計算當月遊戲單位業務的功勞,你可以說這個月遊戲業務真的讓消費者儲值了1,000元,雖然當月只有耗用了400元,但剩下的600元早晚也會是收入,只是會遞延到後面的月份產生。從這個觀念來看,Sea把遞延收入加上,也許還說得過去,但對我來說,那個數字只是虛增,唯一的好處則是,如果當月或當季的遞延營收變化變大了,那就代表很有可能在下一季有可能被耗用的數字有機會變多。

2018年底的Deferred Revenue累計已經接近6億美元(其中4.27億美元是屬於流動負債,1.71億美元是屬於非流動負債,詳見下表橘框),也就是說,之前提到雖然Sea在2018年底的帳上現金有10億美元左右,但用流動資產扣除流動負債,Sea真正還能動用的,大概也只是5億美元左右,若以2018第四季單季的虧損大約2.76億美元來估算,大概就只能存活兩季。Sea是怎麼解決的,這我們稍後再來說。

圖表一.png
圖表一
圖/ Sea Limited公布之財報

E-commerce Adjusted Revenue

電商相關的營收,Sea也在自己的季報表上做了調整,這邊的定義是,原本的E-commerce Revenue再加上Sales Incentives Net-Off。Sales Incentives Net-Off指的是因為優惠券、折價券或者是運費補貼折抵,使得營收被沖抵掉的數字。我推測Sea認為如果把這些折抵的加回去,更能夠反映Sea在電商這一塊真正產生的產值。例如原本賣1,000元的貨物,因為折價券折抵了200元,所以營收只能計算800元,但Sea把200元加回去,想呈現原先應該有1,000元的價值。

這邊我認為還是不應該把這個數字加回去,加完只是讓數字看起來比較大,比較好看。如果你用原本的價格去販售,說不定你也無法創造出現在這樣的營收。

我試著將過去幾季的報表整理如下:

Garena表現

遊戲相關的表現,逐季看起來表現越來越好,除了因為活躍用戶數的提升,加上付費比例提升外,Free Fire這款自製遊戲的表現良好,而且因為是自製遊戲的關係,並不需要跟其他開發者進行分潤,能有更多的利潤(Sea 在自己的說明裡,提到Free Fire是其自製的遊戲,但實際上開發商是111dots Studio,可以參閱Wikipedia)。年初推出的Speed Drifters也替Garena帶來用戶及營收的成長。特別是2019 Q1的Change in Deferred Revenue躍升至USD 219M,這多少也替Garena Q2的業績帶來了一些保證的基本盤。但Speed Drifters其實也是Sea的大股東騰訊旗下天美所開發的遊戲,讓Garean在東南亞代理。所以Garena是否能夠真的走出自己開發的這條路,還有待觀察。

另外讓Garena過去快速崛起的英雄聯盟LoL,這幾年因Garena的經營手法以及負面消息不斷,其實也讓Riot有可能結束跟Garena的合作關係,進行直營模式。這對Garena日後要代理其它遊戲,可能也因為過去不佳的名聲,可能更加難以拿到好遊戲,也許自製開發是其之後不得不做的方向。

Shopee表現

電商相關的表現,從上表可以看出,從季報還可拆分為Marketplace Revenue與Product Revenue。這就是上篇文章中,我提到的Sales of good的那一塊。如果是早期以C2C模式或是後來讓其他店家在Shopee上販售的模式,都是比較接近Marketplace的商業模式。Shopee在2017 Q4的報告中,第一次看到有了Product Revenue營收的出現,這就是比較類似B2C模式,Shopee自己跟製造商或供應商進貨,然後賣給消費者,其中的好處上一篇有提及,此篇不在贅述。

成長(Growth)在公開市場的重要性

從跟投資人溝通的角度,或是以財報的角度來看,2018年Q1電商的營收,因為Product Revenue的成長,也帶動了營收的成長。

在公開市場中,成長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試想,若2017年想透過Marketplace的方式來收取廣告費或是其他費用,變現的程度有限,那你會用什麼方式來變現?Sea就是自己進貨來賣,這樣賣出去的貨品,就是個扎扎實實的營收。當然2018年Marketplace的營收也逐漸開了出來,回過頭來看,就算上一篇提到Product Revenue的毛利是負的,但從帶來營收成長的角度來看,這個營收也算買的合理,特別是如果沒有特別細分出來,在財報上看到就是個不錯的營收成長。2019 Q1 Product Revenue占了三分之一,而Marketplace營收占了三分之二。(詳見圖表二)

電商Sales Incentive的比例

我們順著Sea的邏輯,把Sales Incentive 加回去,來看調整後的電商營收,以及Sales Incentive占整體調整後電商營收的占比,從2017 Q4的47%,一直到最近兩季大概只有4%,你可以發現這類使用折價券或是運費補貼的比例,有很明顯的改善。(詳見圖表二的Sales Incentive Net-off%)。

電商Take Rate占調整後營收的比例,逐季看下來,Shopee的Take Rate占整體調整後營收的比例,2019 Q1已經來到了4.2%。這也呼應了上一篇提到的,Shopee對於變現這件事情,是一季做得比一季好。而且台灣也是Shopee表現最好的一個市場,若以單一市場來看,2019 Q1台灣Shopee已經獲利了(不用去攤提總公司相關費用的前提下)。這其實也是許多東南亞公司可以參考與借鏡的,台灣的數位市場真的相對成熟,所以很有機會在相對短期內成長甚至獲利。

如何透過公開市場操作,解決資金問題?

圖表三.png
圖表三
圖/ Google Finance

我們先來看Sea Limited上市以來,一路的股價表現。從一開始的破發行價,低迷了一陣子,投資人對於這類燒錢的做法,不是很有信心,價格一路下滑至10元左右,後來隨著每季還能維持不錯的成長,價格回到15元左右。

回到上一篇的財報表現,其實客觀地來看,許多重要指標都有不錯的表現或是改善,這其實對於投資人來說,也能慢慢的培養出對於Sea Limited的信心。但我們有提到,其實Sea Limited的現金其實也有點吃緊了,但作為一個公開發行公司的好處,就是能夠透過公開市場募資,Sea Limited在今年3月的時候,就透過發行ADR募集了USD 1.5B的現金,詳情可以看這裡。成功募集後,加上2019 Q1的季報數字發布,更讓其他投資人對於Sea Limited更加有信心,股價也隨之上揚。

我認為雖然Sea Limited已經是公開上市的公司,但精神其實跟Startups募資的過程很類似。不管是透過Product Revenue讓自己的營收成長有機會在短期內做出來,或者是透過自己開發遊戲、跟騰訊代理熱門的遊戲,使得公司的Key Metrics有進步,屆時要遊說其他人投資,成功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希望透過分析Sea Limited的財報能讓你們對這間公司有更多認識。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學習這些已經IPO的公司,是怎麼樣針對自己的Business,有個長期觀察的Key Metrics,以及如何優化。這樣的方式如果創業者也能用在自己的Business身上,我相信持續個一兩季,你就越能了解自己Business的本質跟優缺點,並開始進行優化。

(本文由江旻峻授權轉載自基石創投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