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利用搜尋引擎尋找信息是一個基本技能。
「輸入關鍵詞-點擊搜尋-查看網頁」,這套邏輯從搜尋引擎誕生之初就沒怎麼變過。然而對於Google 來說,這並不是搜尋引擎的最終形態,他們思考的是怎麼讓搜尋結果更準確、用戶能更快地找到想要的信息。當然這一切都不會改動用戶的使用習慣,改變的只是搜尋引擎展示內容的方式。
一鍵直達結果,讓用戶變得更懶
你使用搜尋引擎時一定用過這個功能,「自動選字」。在輸入關鍵詞時,Google會自動給出搜尋建議,直接點擊即可進行搜尋。這個功能可以在你不知道如何搜尋時,提供其他人的搜尋為參考,也能節省打字時間,直達結果。
在搜尋一些具體事物時,「知識圖譜(Google Knowledge Graph)」功能會展示與其相關的各種信息。這些信息全部來源於可靠的數據庫,算法會自動分析其屬性、與主體的關係,然後展示在搜尋結果裡。它的功能也是讓答案「提前顯示」,省去用戶檢索的時間。
在搜尋一些具體問題時,Google會在搜尋結果最上方顯示「精選摘要」,它以特殊的格式突出顯示,更容易讓人一眼看到,省去了用戶點擊網頁的操作。在行動搜尋中,精選摘要的作用更加明顯,能讓人「一鍵直達」,不用頻繁地去打開鏈接。
適應行動端操作,減少重複勞動
Google還想將你的每次搜尋「連接起來」,避免重複動作。雖然瀏覽器中都有歷史記錄的功能,但它並不能記錄你所有的搜尋記錄。於是Google推出了「資訊卡」,在你搜尋「旅遊」相關的內容時,系統會幫你回憶起之前進行的相關操作,然後從瀏覽過的網頁中推薦內容。這些推薦只會在需要時出現,不會出現在每次搜尋的結果中。
更加有用的還有「子主題」功能,在搜尋某個關鍵詞時,搜尋框下面會顯示與之相關的具體話題,點擊即可改變搜尋關鍵詞,而不需要用戶去重新輸入、重新檢索。
這些改動其實都和行動端的使用習慣密切相關。少了大螢幕和滑鼠鍵盤的精準輸入,搜尋結果自然要變得更加「智慧」,最好是能猜到用戶的心思,直接給出準確結果。
搜尋依然是個簡單事
在2019 Google I/O上,Google還展示了更多具有未來感的功能。你可以直接在搜尋結果中看到3D 形象,並與之互動,比如動物、人體骨骼模型。除了能夠從各個角度查看這些模型,你還能把它的AR形象投射在現實世界裡,近距離觀察。
現在的搜尋引擎與二十年前誕生時相比,在用戶的搜尋方式上並沒有出現多大的改動,但Google這樣的搜尋引擎一直在用更深的技術,從內容展示的方面優化整個搜尋過程。單純的展示鏈接不是搜尋引擎未來的樣子,我們也不需要去做什麼習慣上的調整,適應就好。
責任編輯:江可萱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