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數據刷不停,破壞網路生態!行銷得藉由「品效合一」來躍過流量陷阱
假數據刷不停,破壞網路生態!行銷得藉由「品效合一」來躍過流量陷阱

流量少、流量貴的問題已經讓企業和創業者應接不暇,然而在供需關係不平衡的情況下,牟取暴利的野心也在暗中滋生。企業一邊要想盡辦法提高流量增速,一邊還要和各種流量陷阱鬥智鬥勇。

「我們的媒介供應鏈充滿了黑暗和欺詐。我們需要清理它,並將我們節省下來的時間和金錢投入到更好的廣告中,以推動銷售的成長。」這是不久前,寶僑首席品牌官畢瑞哲(Marc Pritchard)在美國互動廣告局(IAB)2017年度領袖會議上發表的演講,將炮火直指媒介供應鏈中的弊端。

編按:由中國知名行銷人楊飛所提出的「流量池」,其行銷思維的核心是,透過不同手法的運作經營流量,並運用較低廉的成本獲取流量,進行更有效的轉化;以及對尚未發掘的流量進行更精準的開發,進而獲得更多的流量。

本書結合了楊飛多年的實戰經驗和大量洗版案例,乾貨多,實操性強,讀者可以藉此找尋企業有關流量貧乏、轉化率低、行銷無力以及面臨行動端轉型等問題的解決方案。

媒介透明問題對於業界而言並不算陌生。在2016年的紐約廣告週上,「透明」和「信任」成為大會熱議的關鍵字,流量作弊已是行銷行業的全球化問題。廣告主不敢投放數位廣告,企業對數位廣告行業的不信任達到臨界點。

紐約廣告週_awnewyork
一年一度的紐約廣告週期間,世界級的廣告人才齊聚一堂,探討代理商、消費者、科技的三角關係,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和行銷手法。
圖/ awnewyork網站截圖

世界廣告主聯合會(World Federation of Advertisers)預計,在未來10年內,流量欺詐將會成為犯罪組織的第2大市場,僅次於毒品販賣。

2015年,美國國家廣告協會的調查顯示:23%的影片廣告有曝光水分,展示廣告占比11%,廣告主的投放損失達到63億美元。2016年,這個數字上升到72億美元。從資料中可以看出,媒介的不透明不僅嚴重浪費了企業的預算,更影響到了衡量與評估媒介投放的有效判斷。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企業和廣告主對媒介透明度和廣告可見性迫切關注,因為他們真的想知道廣告費究竟花到哪兒去了。

在微信上,不論是公眾號的「殭屍粉」或「刷」出來的點擊量,都是最常見且心照不宣的作弊舉動。2016年9月,微信公眾號「刷量工具」癱瘓事件,就將眾多「微信大號」打回原形,真實閱讀量被曝光,比如,5萬以上的一篇稿件,可能只有3百多個真實閱讀,讓廣告主觸目驚心。

殭屍_zombie
與潛水的粉絲不同,用「殭屍」來形容那些充數字、但不具活躍互動效果的假粉絲再適切不過了。
圖/ shutterstock

流量欺詐問題涉及供應鏈上的每個人 ,從廣告技術供應商、代理公司、交易市場到廣告主,每一個環節都會受到影響。任何一個廣告主都不喜歡投放的「黑洞」,數位媒介雖然已成為主流,但是透明可見和權威協力廠商監測都還不太到位。

這也是2017年以來,很多廣告主棄投DSP(需求方平台)而願多花錢轉投傳統媒體的原因。但是,傳統媒體的廣告投放,又怎麼能快速地看到效果轉化,這也是超級流量池思維要思考的問題之一。

網路企業「流量下鄉」,重返線下扳回市占

隨著紅利的消耗殆盡,線上低成本流量越來越少,加上流量欺詐問題屢見不鮮,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創業者深陷流量之困。(編按:中國普遍將Internet譯為「互聯網」,對照台灣的譯名「網際網路」)

線上流量之困中掙扎無果後,一些互聯網企業開始了新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之前素有「互聯網新貴」之稱的小米,那時互聯網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這裡的風口其實就是流量入口。

小米依託於互聯網紅利期的流量爆發,順勢而為,估值也是扶搖直上,賺足了線上流量紅利。但過去2年,小米過得並不舒坦,相繼被深耕線下門市的OPPO和vivo趕超,市場占有率也一度跌出了全球第5。

小米之家台北信義威秀店
小米流量下鄉的戰略擴及全球,圖為小米布局信義區一級戰場的實體門市。
圖/ 小米

在三、四線城市甚至是農村,OPPO和vivo的門市幾乎隨處可見。在互聯網還未滲透到這裡的時候,通路滲透讓OPPO和vivo的門市成為新的流量入口。也正因為如此,它們打敗了小米、三星和蘋果,贏得了線下銷售的最後十米。

於是,標榜只在互聯網上售賣的小米也開始開線下門市了。截至2017年8月,小米已經開了156家「小米之家」,預期3年時間開到1000家。小米也在投身線下後重回全球前5。

無獨有偶,同年,京東的首家線下店「京東之家」在長沙開業;阿里巴巴線下無人便利店試營運,推出「盒馬鮮生」;騰訊微信首家官方品牌形象店WeStore 已經在廣州正式開業;3隻松鼠在安徽蕪湖開出了首家體驗店;百草味在砍掉線下轉型電商的第7年宣布重回線下,啟動「一城一店」計畫……

楊飛《流量池》
當所有人都把精力專注於線上流量的「風口」時,殊不知這時的線下流量早已變成了一個「窪地」,儲存著數倍於線上的流量。

畢竟線上流量已被充分挖掘,無論怎麼投放都不會再有爆發式成長。「下鄉」深耕線下,這一互聯網窪地也就成了新的流量出路。說到「流量下鄉」,就不得不提「刷牆熱」了。

以前刷牆廣告都是「優生優育豬飼料」,現在是淘寶、百度和花椒─ 「生活要想好,趕緊上淘寶」「要想生娃蓋別墅,致富之路找百度」「花椒直播玩法多,婦女主任變主播」……

刷牆廣告_廣告_牆_中國
刷牆廣告為中國三/四線城市,經常出現在大街小徑旁平房建築的牆面廣告,該廣告最早出現的內容為中國政府的政策與精神標語宣傳。
圖/ shutterstock

其他互聯網企業也緊隨其後加入「刷牆」的陣營。互聯網企業用「刷牆」開始了和線下農村用戶的溝通互動。

農村人口占中國人口將近一半,雖然他們大多數人和互聯網保持著距離,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滲透,中國60多萬個行政村所形成的這片互聯網窪地,其實潛藏著巨大的流量。

再以電梯框架廣告「分眾傳媒」為例,他們把線下不起眼的電梯承包下來,打包出售給廣告主,也將線下流量玩得風生水起。

可以設想,結合LBS(行動定位服務)和使用者資訊蒐集,分眾傳媒也可能成為O2O(線上到線下)的線下精準媒體,給不同社區用戶投放不同的電梯廣告。

儘管線上絕大部分流量被BATJ(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今日頭條和影片網站所壟斷, 但分散的線下流量也讓中小玩家看到了分一杯羹的機會。

從大樓電梯到社區超商,從共用單車到無人便利店,越來越多的線下場景被開發和挖掘出來,線下流量彷彿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窪地」。

2017年,隨著BATJ新零售題材的介入(阿里盒馬鮮生布局中國,騰訊100億元收購男裝品牌海瀾之家等),線下主要流量(好位置,好形態)也可能在未來繼續成為少數巨頭的壟斷,傳統企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流量之困。

串聯線上與線下,匯聚聲量與效果是必然趨勢

在流量問題之下,企業如何行銷破局?簡單地講,當前行銷已經分成兩個流派: 品牌流和效果流

cash_flow_金流_商業_business
無論品牌流或效果流,能將品牌聲量與行銷效果轉換為金流才是最重要的。
圖/ shutterstock

品牌流,以傳統媒體或廣告公司、公關公司為主, 偏重品牌帶成長的行銷方式 。大部分品牌行銷是透過品牌內容帶來的長期關注,也為企業和品牌帶來更多美譽和忠誠度,進而創造銷量。和銷售的直接關聯度不強。

效果流,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從傳統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從PC端到行動端,以數位精準投放的形式,以效果為導向來做行銷。

很多新興概念出現,像最早的SEM(搜尋引擎行銷)、SEO(搜索引擎優化),以及這些年興起的DSP、feeds(資訊流廣告)、成長駭客等。

在多年的行銷工作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兩點:

● 企業行銷不僅要品牌,更需要效果。
● 在移動互聯網上做行銷,必須追求品效合一。

什麼叫「品效合一」?品效合一就是企業在做行銷的時候, 既要看到品牌的聲量,又要看到效果的銷量 。產品要帶動品牌聲量的提升,同時品牌推廣本身也要有銷量成長。

這個觀點並不新穎,業內很多同行也一直在說,但在實際執行中卻很難給出系統方法論和衡量標準,我也是在當前行銷手段中盡量去增加流量變現的改造測試。

相對於更普遍的傳統行銷思路,針對「品效合一」幾個字,我會 更強調效果的轉化 。尤其在行動端,因為交易鏈條更短,線上支付便捷,也讓品效合一成為可能。

品牌性行銷,應盡量做好最後一米的銷售效果,不能只是賠本賺吆喝、叫好不叫座。品效合一的行銷思路,只有應用在企業的流量布局和經營中,才能快速破局,避免浪費。

責任編輯:張庭銉

本文整理、摘錄自:《流量池:流量稍縱即逝,打造流量水庫,透過儲存、轉化、裂變,讓導購飆高、客源不絕、營運升級的行銷新思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