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落神壇?昔日明星硬體GoPro股價暴跌不止
滾落神壇?昔日明星硬體GoPro股價暴跌不止
2019.08.14 | 生活

在前幾天發布最新一季財報後,GoPro股價意外迎來了13%的降幅,而且這股暴跌的勢頭似乎一時間難以停止。

近一年多來數次傳出「被收購」、「被關門」的運動相機潮品GoPro,從去年8月開始不斷積極地採取自救行動:從GoPro Hero 7系列到前幾天曝光的Gopro SPJB1 ,再到推出每月4.99美元(約新台幣157元)的Plus訂閱服務,都透露出滿滿的求生欲。這些積極的舉措,也使得GoPro從2019年一月股價跌到谷底後,逐漸爬升到了5月15日的最高點7.65美元(約新台幣241元,漲幅高達73%)。

但是,此後三個月時間,GoPro股價卻迎來了跌跌不休,降幅已經超過了40%。

或許GoPro的高層自己也沒有想到,原本躊躇滿志拿出了一份還算是有些亮點的二季度財報,為何會在8月2日發布當天又引發了暴跌13%的局面。

亮點頻現的財報卻引發股價暴跌

從財報的數據來看,GoPro今年第二季度收入較去年同期成長了3.4%,達到2.924億美元(約新台幣92億元)。相當於調整後的收益為每股0.03美元(約新台幣0.94元)。另外,淨虧損收窄至1100萬美元(約新台幣ˇ3.5億元),上年同期為3730萬美元(約新台幣12億元),面對利好,GoPro同時上調了2019年的收入預期。不過,這兩項數據均低於一些知名分析師的預期,該預期認為收益將達到每股0.04美元(約新台幣1.26元),營收為3.02億美元(約新台幣95億元)。

因此,儘管GoPro第二季度業績達到了自己的預期目標,並且展現了其調整後(非GAAP)盈利能力的趨勢,但這些利好並沒有能夠安撫市場。隨著各方分析聲音的出台,GoPro股價隨即重挫。

都說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市場需要信心的時候,8月7日,GoPro公告披露了公司內部人士交易情況:公司董事阿瑪德-泰勒.泰隆(Ahmad-Taylor Tyrone)於8月5日淨賣出了其持有的4,189股。這些消息持續引發股價下跌,最終在上週五以4.31美元(約新台幣136元)的收盤價創下了新低。

gopro2.jpg
GoPro股價從5月中旬至今已經暴跌超過40%
圖/ 36氪

我們先不感嘆在2014年這家企業曾經一度高達130億美元(約新台幣4,087億元)市值的神話,就目前其僅僅6.08億美元(約新台幣191元)的市值而言,很可能又要傳出「被收購」消息了。

在窄眾市場堅持小而美的GoPro,為何會走到了今天的田地?

平心而論,GoPro在2019年上半年所取得的成績,還是有幾點值得管理層為之振奮。而且從業績成長趨勢來看,這家已經跌到深深谷底的運動相機知名品牌,在未來半年還會玩出不少新的花樣,尤其是新產品的技術創新方面,已經吊足了很多忠實粉絲的胃口。

因此,儘管第二季度財報並不十分耀眼,但GoPro還是提高了全年目標,表明管理層認為下半年業績將會更為強勁。GoPro提升了2019年全年業務預期,預計收入會成長9%至12%(之前預測介於7%至10%之間),調整後每股盈利0.40美元(約新台幣12.57元)。

在財報相關的準備聲明中,首席執行官尼克.伍德曼(Nick Woodman)表示,公司會通過持續的銷售動力,保持健康的渠道庫存水平,並且依靠「今年晚些時候推出頗具實力的新產品」來實現這些目標。

只是可惜,已經對GoPro喪失信心的投資者似乎不願意相信這些利好消息,甚至對這家公司未來半年的業績持悲觀態度,這才在當日引發了股價的大幅下跌。

信心滿滿承諾下半年雄起

在財報發布後的電話會議中,伍德曼繼續向外界透露了對2019年全年業績的自信,他表示:「由於所有地區的需求持續成長,我們全球渠道庫存正處於適當水平,我們相信公司已準備好在今年晚些時候推出的新產品將帶來更好成績。在確定了我們即將推出的秋季產品陣容後,我們的分銷商和零售合作夥伴對這些新產品的創新都感到非常興奮。」

伍德曼強調,可以確認公司能夠在暑期之後繼續擴大市場上的領導地位,「GoPro將繼續在全球市場中處於領先位置,而且在第二季度,由於競爭舉措有力,我沒有看到對銷售有什麼影響。」

根據產業數據追踪調查公司NPD集團最新發布的報告,GoPro的優勢主要集中在歐美的高端運動相機市場。在今年二季度,GoPro在美國市場獲得了94%的市場份額;在200美元(約新台幣6,287元)及以上價格區間的相關類別中,GoPro的三款相機產品占到歐洲市場83%的份額。

而在亞太地區,GoPro的銷售額在今年第二季度較去年同期成長了11%。其中,日本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59%;在中國市場GoPro的出貨量(台數)也較去年同期成長了9%。但是,由於大疆和小米公司也在不斷推出更加物美價廉的競品,GoPro在亞洲市場的競爭環境無疑是最為激烈的。

實際從2018年開始,GoPro傳出被收購新聞的主角,基本上就是以大疆和小米為主。正是因為大疆在無人機產品上的絕對領先優勢,以及運動相機OSMO Action等產品的推出,導致GoPro宣布退出無人機業務後直到目前都不再計劃推出相關產品,而且在中高端產品線開始遭遇挑戰。而一直主打性價比的小米,在平價運動相機方面更是牢牢佔據了優勢位置,兩者一度令GoPro在中國市場痛失市場份額。

在去年4月中旬,彭博社更是在一篇報導中表示,小米公司正在權衡是否向GoPro發出收購要約,而GoPro首席執行官伍德曼也表示願意簽署相關協議。報導發出後GoPro的股價也曾因此一度飆升。

拋開往昔一直纏繞的被收購傳聞,GoPro能否在2019年實現「鹹魚翻身」的夢想?

或許,CEO伍德曼的信心來自於去年GoPro HERO7 Black的成功經驗。「我們從HERO7 Black的成功學到了很多東西,包括我們的新產品和未來的服務內容。我們的新產品將繼續激發更多消費者的興趣。」

伍德曼強調會在未來半年打造更多的產品線,並開拓更多的功能、提升更加令人興奮的產品性能。「我們在2019年第四季度的戰略是推出更強大的產品陣容,我認為每個SKU對於業績成長都是強大的貢獻者,這可以幫助我們維持目前的優勢,然後將這些優勢帶入2020年。」

或許,GoPro已經將產品的多樣化視為重要戰略,同時將以性能為核心打造更多產品線。至於這樣的思路是否能夠保持自己在中高端產品類型中的優勢,不被大疆和小米的「上攻」所影響,就要看半年後公司的實際戰績了。

值得注意的是,GoPro每月4.99美元(約新台幣157元)的Plus訂閱服務正在出現成長勢頭,數據顯示付費用戶從2019年第一季度末到第二季度已經提升了15%(用戶數達到252,000)。如果GoPro能夠利用其不斷成長的新產品線去增強這一高利潤收入來源,或許鹹魚翻身的可能性將會大大增加。

結語

未來半年,GoPro將會走向哪裡,不僅僅是盯著其股價走勢的投資者,更是忠實發燒友最為關注的焦點。

從2018年以後,這家曾經閃爍耀眼光環的運動相機極致品牌就一路陷入了陰霾。不過其執拗的「小強」精神,也在小眾群體中獲得了更多點讚。在經歷轉型之後,GoPro至少證明了一點:在網路時代,智慧硬體的產品力依舊是企業生存的硬指標。至於智慧硬體+網路的模式能否給這家企業帶來第二春,只能等待那些新產品的創新來給出答案了。

責任編輯:江可萱
本文授權轉載自:36kr

關鍵字: #GoPro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MIT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高達 95% 的生成式 AI 專案無法創造實際商業價值。問題出在哪裡?不是技術不足,是多數企業僅將 AI 視為「工具」,而非「戰略」,結果往往購買了許多應用卻難以串聯,數據彼此割裂,遂形成新的「數位路障」。

台灣市場也有相同矛盾。《2025 台灣 AI+MarTech 白皮書》指出,近五年軟體工具數量暴增 264%,但企業卻普遍面臨「工具越多、整合越難」的困境。對此,漸強實驗室於 9 月 16 日正式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提出一站式平台,將行銷、銷售與客服的資料流整合,縮短企業從洞察到行動的距離,實踐「重塑商業溝通」的使命。

為什麼必須 AI-First?

2025 漸強年度產品發表會除了展示產品之外,更同步舉辦了「漸強實驗室 x 企業領袖共創圓桌:以AI 重構企業成長引擎」。活動由《數位時代》創新長 James Huang 主持,邀請 Google Cloud 大中華區企業雲端技術副總經理 KJ WU、國泰健康管理顧問資深協理郭怡賢,分享全球 AI 趨勢與導入挑戰。現場超過 50 位 C-level 高層齊聚,包括屈臣氏、kkday、雅詩蘭黛、全國電子等領導品牌,共同聚焦 AI 對企業未來的影響,展現漸強在 AI 轉型議題上的產業影響力。

在這場活動中,漸強實驗室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薛覲曾在產品發佈會表示,AI 已成為國家、產業與企業的分水嶺,如:美國人均 GDP 已達 9 萬美元,但增速放緩至 1~3%,因此政府選擇 All-in AI,以重燃生產力引擎;另一方面,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則將 AI 視為「彎道超車」的契機——AI 競爭,儼然成為國家實力再洗牌的契機。

回到企業層面,AI 不只加速工作流,也創造結構性的效率差異。薛覲表示,兩家同樣維持 20% YOY的公司,若其中一家具備 AI 能力,效率差距將被迅速放大。

漸強實驗室
圖/ 漸強實驗室

不過,更根本的挑戰是當 AI 接手重複任務後,員工時間如何被重新定義?如果 AI 僅僅讓回覆更即時、報表更漂亮,價值仍然淺薄;真正的關鍵是讓相同人力創造雙倍產出,或用一半資源達成既定目標。

因此,漸強實驗室提出「AI First、AI Driven、AI Built」的核心觀。對國家,AI 是戰略武器;對產業,是效率槓桿;對企業,則是生存門票。此刻若還選擇觀望 AI,代價恐怕是被淘汰,唯有主動擁抱 AI,才有機會獲得指數級成長。

漸強實驗室三大平台串聯,AI戰略再下一城

為了讓 AI 發揮戰略價值,漸強採取內外並進的策略。一方面重塑內部流程,包括目前約 90% 的程式碼透過 AI 協作完成,開發速度提升近五成;或透過導入 Google AgentSpace 將內部訓練效率提升 40%、業務提案時間縮短 80%。

同時,漸強也將AI經驗沉澱為產品,端出三大平台形成完整的 AI 生態。包括:

MAAC(企業專屬的行銷成長架構師),不再只是發送工具,而能在對的時間將對的內容送給對的人。如保健品牌 Vitabox 使用分眾功能,訊息點擊率提升六倍、廣告投資報酬率成長 3.7 倍;電商 Coupang 則將文案產出時間縮短 70%,團隊效率明顯提升。

CAAC(讓客服與銷售成為 Super Agents),則透過多角色 AI Agent 即時回覆,自動解決八成常見問題,以餐飲品牌為例,導入後對話處理量提升 233%,首次回覆時間縮短至原先的三分之一,成功優化客服團隊效率與工作量能。

DAAC(24 小時挖掘洞察、可自動行動的 AI 數據顧問),作為漸強實驗室的全新產品,定位為全自動 AI 數據分析平台,能將分散於行銷、客服、會員標籤的資訊整合,把以往3~5天的跨部門數據彙整加速到 3 分鐘內完成,並一鍵開啟執行建議,幫助企業立即把握機會、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漸強實驗室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為終結工具、數據
圖/ 漸強實驗室

漸強整合三大平台構成「AI All-in-one Solution」,形成一個不停轉動的生態系。從 MAAC 完整剖析全通路數據、一鍵觸發自動化行銷,到 CAAC 即時 360° 洞察顧客需求、一鍵啟動專屬對話,再到 DAAC 即時數據分析轉化為行動,一步步幫助企業決策不再依靠經驗直覺,而是由數據與 AI 驅動的最佳智慧。

AI 落地的最後一哩路

從產品戰略可見,漸強將 AI 的運作理解為一個不斷循環的系統:AI Agents 執行任務-結果沉澱為決策依據-經由大模型判斷方向-再驅動新一輪行動。唯有所有環節緊密相扣,AI 才能真正驅動價值;一旦斷裂,就會退化成孤立的單點工具。

因此在產品工具之後,漸強也提出 AI 顧問服務,將多年實戰經驗濃縮打磨,帶領品牌一步步界定痛點、快速試錯、人機分工、持續優化,協助品牌建立能長期演化的系統,讓技術在導入之後,還能持續成長。

薛覲比喻,漸強作為創新歷程就像是「蓋教堂」,目標使命始終如一,唯隨著時代演進,一次次聚焦解決某個挑戰,逐步將藍圖逐步堆疊實踐。走到 AI 時代的分水嶺,漸強不只給出解方,也盼能拋出更大的思考格局,帶動企業讓 AI 成為決策的核心,讓產品與顧問形成互補生態,陪伴企業從工具導入走向結構轉型;當多數企業仍在試水階段,那些率先建構 AI 驅動的組織,將更快抵達未來。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