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反送中抗爭觀察:現代科技的五個樣貌
從香港反送中抗爭觀察:現代科技的五個樣貌

許多人常說,技術本身是中立不帶價值選擇的,這句話不盡然錯(我就認為區塊鏈技術是例外),但有時縱使是本質中立的新科技,在實際運用後,會產生與當初預期不同的樣貌,這次香港反送中抗爭,就出現了這個現象。

1. 人臉辨識──所以戴上頭套

香港「反送中」示威遊行給人的感覺是詭譎,因為我們大都看不到示威者的面容,我們只能從身形、皮膚去大略判斷:他大概是一個年輕人吧。

原來是做為支付、解鎖、身分認證等生物辨識技術,結論是很好用。後來大家發現,用於公共領域也很好用。

目前人臉辨識的精準度已經強大到,香港人上街抗議時,不得不帶頭巾、口罩,來消極阻止人臉辨識技術發威。這場抗爭中,還出現頭盔、眼罩,甚至是防毒面具,為的是躲避監視器背後的臉部辨識、煙霧彈。還有其他來自警方發射的東西。

也讓一般人開始害怕,如果繼續大規模運用人臉辨識下去,自己的隱私怎麼辦?

2. Bridgefy──就算全境斷網,仍能傳遞訊息

一款離線傳訊App,使用者只需要打開手機中的藍牙,就可以在無法使用網路時,與朋友、家人傳送訊息,它的介紹說:「適合音樂節、體育館、農村社區、自然災害、出國旅遊」。

沒想到,這款可以用在8月12日的香港機場。那幾日抗爭者不斷傳出機場「網路被切斷」,或至少「網速極慢」的狀況。這款App頓時成為香港抗議民眾的微信。

3. AirDrop──對陌生人邀約:我願意擋下子彈,你願罷工表達訴求嗎?

對蘋果果粉來說都不陌生,這是個方便的點對點檔案分享軟體。

當偵測到有開藍牙的群眾而按下傳送,對方會自動跳出傳輸許可及縮圖,這個特性,變成陌生人開發的好幫手,也變成這次罷工串連各行各業的利器。

4. Matters──運用區塊鏈技術,文字上鏈,內容永遠不會「被消失」

區塊鏈技術被創造出來,最初的目的是拿來抗審查的,尤其是來自政府方的審查。其精神是認為,公民的自由與政府的管制是相互矛盾的,尤其是涉及個人財產儲存、移動,還有言論的自由。

Matters是一家以區塊鏈文字社群為主軸的香港新創,在Matters上發布的文章,都會被存在分布式的節點上(IPFS),簡稱文件上鏈。

除非整個分布式系統被攻擊或失效,否則,文字將無法刪除或404,可以說,這是一場「公共記憶永久儲存」的社會實驗。

香港時代:紀錄了撕裂與對話

在Matters上,我們看到針對這次活動的紀錄,還有我覺得最珍貴的、在中國少見的,不同立場的公開對話:

抗爭者:三把火,讓香港人瘋掉了

第一二把火:臥底警察與警察濫權
警察濫暴在香港已是全民共識。可惜,這些事實都傳不到中國大陸。看見中國大陸輿論排山倒海「支援警察」的言論,深感難過。...總的來說,近兩個月來香港警察已經完全失控。在這個前提下爆出警察臥底事件,民憤一下子變得不可收拾,而這就是機場毆打事件的處境。

大陸民眾心聲:仇恨的螺旋.大陸朋友在香港機場被打一事

部落戰爭...大陸和香港之間的衝突,越來越趨向部落戰爭,仇港,仇陸正在成為輿論主流。極端化與強硬化正在對中間溫和的多數人,進行夾擊。不是中間溫和的人不占多數,而是他們在極端化的言論中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去成為兩邊的橋樑。

透過區塊鏈技術,可以免於言論審查的洗禮,也因此有機會進行最真實珍貴的對話,但我必須強調,解決一個問題會產生另一個問題,這樣的內容上鏈不是萬靈丹。(可見我另文:北大性侵公開信上鏈的反思

5. 藍儂牆──同樣是區塊鏈,圖片上傳區塊鏈,一個虛擬的言論自由塗鴉牆

「藍儂牆」(Lennon Wall)一詞可溯源到1980年代的捷克民運。在英國搖滾巨星約翰.藍儂遇刺後,捷克青年開始在布拉格某處牆上張貼主張民主與自由的文宣。

香港的藍儂牆最早出現於2014年的「雨傘革命」期間,3M便條紙貼寫下自己想講的話或圖,貼滿牆表達訴求。這次反送中運動,藍儂牆再度出現。

線上區塊鏈版本的藍儂牆,可以將圖片上傳到區塊鏈,一旦上傳,圖片將不能被竄改,並且自動同步到世界各地的伺服器,另外透過時間戳也能打假核實。

結語

理念是純粹的,技術本身或許也是單純的。但技術經過人的使用後,就會開始產生質變。這次香港盤根錯節的問題,持續了這麽久,已不只是送中條例這麼簡單,也是許多科技推波助瀾的結果。科技來自人性,來自不同的人性。

本文由果殼授權轉載自其Medium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生成式 AI 掀起的浪潮,正在重塑全球職場規則。當自動化與智慧工具成為日常,企業對人才的期待也正快速轉變,不只要會用AI更要能與AI協作。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看見了這股正在變化的趨勢,將「AI」視為青年職涯培力的核心議題,從課程設計到論壇活動全面升級。近期,更辦理「AI破浪者論壇」,邀集產業專家帶領青年從 AI 工具應用到心理韌性心法,全面探索 AI 時代的職涯解方,希望能陪伴青年不僅追上技術,更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培養學習力與行動力,學會駕馭浪潮而非被浪潮推著走。

從教育補位到心態進化,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的AI世代行動課

「我們要做的就是補上教育與職場之間的缺口,」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邱兆梅指出。她表示,新北市政府青年局雖僅成立3年,但始終以「接軌社會、接軌職場、接軌市場」為核心任務,不只是從開設課程賦能青年,更要讓青年加快速度以多樣化的姿態進入場景實戰,而「新北有課 UKO」正是這個「接軌職場」的實踐平台。

邱兆梅局長說,它是專為 18 至 40 歲青年而打造設計,串連了培力課程、職涯諮詢與實習體驗的完整職涯成長路徑,希望成為新北青年的「實戰培力基地」。因此,從AI 工具應用、數據分析到自媒體行銷,課程設計結合專案實作與專業證照,如NVIDIA DLI AI深度學習課程等,讓學習成果能直接成為履歷亮點。邱兆梅局長認為,青年需要的不只有學習知識,而是「能立即上場的實戰力」。「學校教的是知識,但我們希望青年學會行動、會嘗試,跌倒之後也能有再站起來的韌性。」這樣的精神,也成為今年「AI破浪者論壇」設計的出發點。

相較過去曾以「藝術變現」為主題,今年的新北市政府青年論壇轉向時下最熱的 AI話題,是順應趨勢,更是教育思維的延伸。「AI讓未來變得更快、更不確定。」邱兆梅局長深刻描繪了時代的變革,「在我父母親的年代,職涯像是在爬樓梯,大家都有明確的路徑。但現在年輕人面對的世界不要說樓梯,連堅固的地板都不見了。」

她坦言,現在的職涯模式更像是「衝浪」充滿高度未知性,也因此,AI 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心理挑戰。許多青年面對變化感到焦慮,擔心被取代或落後。於是,今年論壇特別以「上半場談技術、下半場談心理」的設計,將生成式 AI 的應用學習與心理韌性課題並列。

DSC01039.jpg
邱兆梅局長強調「我們要教的不只是技能,更是面對未知的能力。」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從技術到人性:AI時代青年行動力的三種樣貌

在論壇現場,來自不同領域的三位講者從各別角度,展現出對AI時代下青年可能的行動路徑的不同洞察與分析。

在AI實務應用的層面上,AI 創作者林上哲與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兩位講者皆指出,「協作」與「標準化」是進入AI時代的關鍵。李婷婷認為,與AI互動的能力就像訓練一位國中生,指令越明確、語境越精準,AI的回應品質就越高。她強調,唯有長時間餵養資料、反覆調整,AI才能成為真正理解使用者的工作夥伴。而林上哲則從企業角度指出,AI自動化若無法落地,多半是因為組織缺乏標準流程。唯有先完成SOP與工作鏈結的明確定義,AI串接與任務優化才有基礎可循。

DSC01106.jpg
AI 創作者林上哲在論壇中分享:AI 要真正落地,關鍵不在技術,而在組織能否建立明確的標準流程與工作鏈結。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至於在企業導入 AI 的實務層面上,DataDecision.ai 人工智慧科學家尹相志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最大挑戰在於「不可控」。AI 無法產生完全一致的答案,對企業而言意味著風險與難以驗證的結果,因此實際上線的多為 AI 所生成、可被測試的程式,而非 LLM 本體。他進一步提醒,AI 並非萬能代理(Agent),真正的關鍵在於理解每個工具的能力邊界,並以「工作流」的概念設計系統,讓人類的品質管理與決策判斷成為 AI 發揮效能的保障。

在面對 AI 時代的個人修煉上,三位講者不約而同指出,真正的競爭力仍來自「人性深度」。尹相志提醒青年,要勇於挑戰超越自身能力的目標,因為這是機器無法模仿的勇氣與創造力;林上哲則強調閱讀與專注的重要,他認為在速食資訊的時代,願意深入思考、專注於單一主題的人,才具備「匠人精神」。李婷婷則以自身經驗呼應此觀點,指出與 AI 協作需要長期投入與耐心反覆調整。當你真正開始讓AI回覆訊息、處理日常事務時,才會發現需要調整與優化的地方,才能學習如何把腦中的 SOP 清楚轉達給它。唯有經過不斷試錯與磨練,AI 才能真正為你代勞並成為人類創意的延伸。

三位講者的分享,體現了青年局設計這場論壇的初衷:AI不只是技術趨勢,更是場人與心智的革命。從自學者、創業者到產業實踐者,這群「破浪者」讓人看見AI時代下多元的成長路徑:學習力、行動力與韌性。

DSC01384.jpg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指出:AI 就像一位需要引導的學習者。唯有持續餵養資料、反覆對話,AI 才能真正理解你的思考。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在AI解放之後,重新定義「人」的價值

邱兆梅局長分享,AI 的普及正迫使人重新思考「人」的價值。她認為,科技的進步本質上是一種解放,AI 取代的不是人,而是那 90% 重複、機械、缺乏意義的工作,讓人有機會回到核心問題:「什麼才是人類的獨特性與貢獻?」

「當這些被AI取代的事都被解放後,我們就該探索人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她說,而那才是人類真正的價值。邱兆梅局長鼓勵所有「AI破浪者」們,要誠實地面對跌倒與挫折,並專注在那 10% 無法被取代的價值上,因為那才是青年在這個時代中最關鍵的競爭力。「現在值得敬佩的,不是一路順利的人,而是一直跌倒還能再站起來的人。」她強調,「新北有課 UKO」不僅幫助青年學會寫履歷,更陪伴他們走進產業現場,從技能到心態提供完整支持。最終,能真正駕馭浪潮的,不是掌握多少技術的人,而是那顆願意持續學習、面對挑戰、勇敢破浪的心。

[由就業安定基金補助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