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手機、玩電動很爽?小心對電子古柯鹼成癮,造成腦袋「短路」
滑手機、玩電動很爽?小心對電子古柯鹼成癮,造成腦袋「短路」
2019.08.26 | 生活

多數人理解的「成癮」,是以病態的方式攝取物質或投入某項行為,也就是不顧負面結果,以強迫方式持續成癮的行為。不過,負面結果的範圍很廣(根據定義,成癮未必導致死亡),或許更重要的是,為了試圖理解成癮,就該進一步問為何有人會上癮、他是怎麼上癮的?

如果我們要理解iPad怎會變成 電子古柯鹼 ,就需要了解老式古柯鹼粉末是怎麼讓人強迫性上癮的。為了理解成癮機制,我們必須先認識腦部的酬賞系統,以及能活化多巴胺的物質或行為對酬賞路徑的影響。

編按:在美國,2至17歲的孩子中有97%都打電玩!要避免科技成癮、拯救大腦,必須從關掉螢幕做起,作者尼可拉斯.卡爾達拉斯是國際權威的成癮專家,透過《關掉螢幕》一書,呼籲讀者重新思考人類與進步科技之間不斷演變的關係。

一種物質或行為能活化多巴胺的程度,和其導致上癮的潛力高度相關。當人的行動可以滿足需求或實現欲望,多巴胺就會釋放到伏隔核,這個位於大腦半球下方的一叢神經細胞與愉悅及酬賞有關,也被稱為腦部的快樂中樞。

簡單來說,進行活化多巴胺的行為會提高多巴胺的濃度,於是酬賞路徑受到活化,等同於督促行為者重複剛才的行為,以再次感受到愉快的多巴胺酬賞。我稱之為 「多巴胺搔癢」

腦_伏隔核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為腦中的快樂中樞。
圖/ shutterstock

自然的活化多巴胺活動(包括吃和性)通常要付出努力、等待或依靠某些生物功能,但賭博或打電玩等具有成癮性藥物或行為在酬賞歷程中另闢捷徑,多巴胺大量湧入伏隔核,卻沒有產生任何生物功能。

不幸的是,演化並未發展出簡單方法來抵擋多巴胺的攻勢,所以上癮後,多巴胺開始減少或關閉,讓那些被多巴胺淹沒的受體細胞得以稍微喘息。透過自然途徑製造多巴胺的能力下降時,成癮者就需要攝取令他上癮的物質或進行上癮行為,只為了維持多巴胺的濃度。

雪上加霜的是,長期接觸成癮物質或行為,對額葉皮質會造成負面影響。額葉皮質是大腦的決策中心,它和衝動控制有關,又被稱為「剎車機制」。上癮損害了我們克制不去碰成癮物質或行為的能力,讓「說不」變得更困難。

我們知道某些物質或行為容易帶來多巴胺搔癢。例如吃東西(尤其是巧克力等令人嘴饞的食物)可以提高多巴胺濃度達50%,性愛可以提高100%,吸食古柯鹼提高350%的多巴胺,而攝入冰毒(甲基安非他命)提高多巴胺的程度高達1200%。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冰毒活化多巴胺的作用是最強的,在上述物質中最容易上癮。

那麼,虛擬經驗可以活化多巴胺到什麼程度?據柯普在1998年的突破性研究,電玩增加多巴胺的程度和性愛相當,約100%,而且當時研究使用的是古老的1998年電玩,而非今日流行的72吋液晶顯示螢幕、超逼真和過度刺激的遊戲。

call of duty
根據製造商的資料,《決勝時刻》系列(Call of Duty)全體玩家共玩了250億個小時(換算為285萬年)……比人類存在世界的時間還長!這還只是一個遊戲系列而已。
圖/ YouTube截圖

當我們試著了解電玩的成癮潛力,還有一個重要因素要留意:「酬賞時制」。藥物和虛擬的刺激,可以一遍又一遍快速重複。數十年前播出的《星艦迷航記:銀河飛龍》影集頗受歡迎,有一集〈遊戲〉很有預言的味道,生動描繪了令人上癮的大腦高潮效應。

企業號船員拿到一組頭戴式虛擬遊戲,可以製造出強烈的亢奮感。他們對裝置上了癮,在迷幻狀態中走來走去(和如今戴著Google眼鏡的人並無二致)而當他們昏迷於亢奮中時,差點被另一個物種給統治了。

成癮除了多巴胺,也要認識「腦中的雪橇溝紋」

成癮不只和多巴胺有關,另外還有「髓鞘化」現象,這是成癮歷程另一個與神經機制相關的因素,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科技成癮。2011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先驅神經學家巴茲佐奇斯(George Bartzokis)針對腦部疾病提出突破性的「髓鞘模型」,證明另一個與成癮相關的重要腦部現象,就是髓鞘扮演的角色,又稱「白質」。

神經學家稱之為「在積雪山丘滑雪橇」現象:第一次接觸到某個東西,或第一次學習某技能,就像在剛下過雪的雪地乘雪橇,此後,滑雪橇時都會傾向跟著先前的溝紋前進;我們在學習時,與那些活動相關的腦區會形成髓鞘,就像反覆順著相同的軌跡滑雪橇一樣。

腦部造影研究證明這種深植腦中的髓鞘化歷程確實存在,而且經過適當刺激的幼童腦和未接受合適刺激的腦之間,有實質的差異。沒有經過反覆接觸及經驗刺激的神經連結會衰退,呈現用進廢退的狀態學語言也是這樣。而過度刺激對髓鞘造成的損害,會導致什麼問題?我們的注意力和專注力、感受到同理心及區辨現實的能力,都可能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受到影響。

虛擬實境_vr_ar_vr眼鏡
隨著聲光娛樂設備升級,帶給閱聽人跨越虛擬與現實界線的高強度刺激體驗,亦衍生了許多空前的社會問題。
圖/ shutterstock

巴茲佐奇斯的研究結果,是這類研究中第一個證明藥物成癮會損害髓鞘的實徵研究。他於2002年發表在《生物精神醫學期刊》的文章中,比較了37個古柯鹼依賴的男性大腦,以及52個無藥物依賴的控制組的大腦,參與者年齡介於19到47歲。結果顯示,古柯鹼對腦部的髓鞘化造成了負面影響。巴茲佐奇斯說,「40或45歲的古柯鹼成癮者的平均白質體積,等於19歲人的平均值。」

更早的研究發現,健康的腦會持續生長和髓鞘化直至50歲,而吸毒會妨礙髓鞘的生長與發展。巴茲佐奇斯推斷,「白質與年齡相關的(健康)擴張,出現在正常的控制組身上,但沒有出現在古柯鹼依賴者的身上。」其他包括酒精、鴉片和大麻的成癮研究,同樣呈現髓鞘化減少的結果。

如今,在巴茲佐奇斯的研究完成後十年間,已有腦部造影研究讓我們看到接觸科技會改變大腦結構和髓鞘化現象,而且改變的方式和藥物作用一模一樣。是的, 你小孩的學校以為iPad對一年級學生是很棒的學習工具,其實它正把你小孩的腦變得像藥癮者的腦

一個由中國科學院雷皓博士率領的研究團隊在2012年發現,被診斷為網路成癮症的人,腦中與注意力、決策及產生情緒的腦區出現髓鞘整合異常情形。他們比較了17位網路成癮症患者及16位健康控制組參與者的大腦,結果暗示網路成癮可能和其他種類的物質成癮或衝動控制疾患,產生同樣的心理和神經機制。」換句話說,在大腦中, 螢幕成癮看起來就像藥物成癮

2013年,標題為〈網路成癮青少年之腦部功能性連結減少〉的研究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研究對象為12位診斷出網路成癮症的青少年及11位健康參與者,推斷網路成癮和廣泛而顯著的功能性連結減少相關,而功能性連結又和腦中白質/髓鞘化有關,因此電玩和髓鞘化有關。

2014年9月刊登在同一期刊的文章〈網路成癮症患者的腦部功能性網絡遭到破壞:靜息狀態功能性磁振造影〉,也發現電玩玩家有類似的髓鞘化和連結性問題,指出網路成癮症患者的功能性連結遭到顯著破壞,尤其是額葉、枕葉和頂葉之間的區域。 網路成癮症造成功能性連結的破壞,這種破壞可能產生行為障礙

成癮_科技_數位_螢幕
研究顯示,有成癮傾向的人,多巴胺和其他愉悅感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基礎濃度較低,所以容易對可以增加多巴胺的物質或行為著迷,因為他們的腦比其他人更加渴望那種感覺。
圖/ shutterstock

虛擬科技上癮對臨床人員來說並非新概念。1999年出版的《虛擬成癮》(Virtual Addiction)一書,當時離腦部造影技術出現還有好些年,也遠早於這個熱愛且盛行i科技的世代。該書作者憑藉古老的臨床標準,判斷許多人正和科技產品發展出越來越有問題-甚至成癮的關係。

這點不該被低估。腦部造影很具啟發性,但精神科醫師、心理師和心理治療師還是透過臨床症狀,而非腦部造影來診斷精神疾患。我在臨床工作上診斷過數百位酗酒或成癮者,沒有一個人是透過磁振造影得到的診斷。

我認為如果一個人以強迫的方式使用某種物質或投入某種行為,到了對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毀掉人生的程度,那麼說這個人離成癮不遠了,並不過分。

責任編輯:張庭銉

本文摘錄、整理自《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木馬文化出版。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