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身體就像台精密的生物儀器,體內的組織與器官構造不容易被仿造。隨著3D列印(積層製造)技術發展,「仿人體研究」的侷限不斷突破,以臨床醫學內科的骨骼修復工法來說,該技術攸關人工骨骼材料的革新。
本月初,有研發團隊聲稱受到風靡全球的速食啟發,打造出「熱狗般」(Hot Dog-Like)仿生材料的結構,這項成果使得人造骨頭的支架有更好的人體適應與修復效果。
在骨骼系統的疾病與創傷治療當中,修復重大骨骼的缺損一直是現代醫學的重大挑戰,植入骨骼支架是目前最常見的修復方法。3D列印技術幫助了修復工程得以運用可分解材料製作生物支架(bioscaffold),簡化了生產時間並減少人工骨頭對使用者的副作用。
不過,除了材料的考量,還得完美仿造出原生骨骼的多層結構,這些複雜的骨質結構發揮「傳送」與「儲存」營養的作用,這也是無法用硬度極高的金屬置入體內取代人骨的原因之一。
隸屬中國科學院的上海矽酸鹽研究所(SICCAS)受到熱狗的結構啟發,於本月8日在《先進科學》雙周刊發表使用3D列印的直寫成形術(DIW)與雙向冷凍澆注法(bidirectional freezing process)打造的「類熱狗生物材料」支架。
與以往的3D列印多孔型支架(porous scaffold)不同,傳統多孔支架至多能做到大小不一的孔洞,用來幫助骨細胞生長,分布不一的孔洞卻無法形成連續孔道結構進一步幫助循環。
SICCAS的類熱狗生物材料(簡稱H-AKT)支架,究竟跟自歐美發跡的食物「熱狗」關聯為何?
具體而言,該支架以孔徑約1毫米的中空生物材料陶瓷管作為主體(模仿熱狗的條狀麵包),嵌入直徑小於500微米(μm)的條狀生物陶瓷棒(模仿熱狗的肉腸),這些「肉腸」由直徑約30微米的微孔均勻排列而成,構築一層層的連續孔洞構造。
類熱狗支架分層結構,有效改善骨細胞生物活性
研究指出,熱狗狀的生物陶瓷支架,微米/奈米大小的分層結構對生物材料的屬性有著很大的影響,生物的骨骼就是保有自然的分層結構,足以讓組織細胞運輸和儲存營養物質。
在SICCAS為期8週的效果測試,HD-AKT被植入實驗用兔的體內,判斷其是否能有效修補兔子缺損的股骨;結果該生物陶瓷不但沒有引起發炎反應,新形成的骨骼細胞在「熱狗支架」的層狀孔道(hierarchical rods)長成新的骨組織,證明了該支架有助骨細胞增生與分化(differentiation)。
此外,如同熱狗結合麵包與肉腸提供人們能量和營養,經過測試,HD-AKT藉由模仿熱狗的實際分層結構,強化了兔骨隨細胞的藥物與蛋白質傳遞,成功改善人工骨骼支架傳遞營養物質的潛力。
SICCAS的研究表明,類熱狗生物材料,在生物組織工程、再生醫學與藥物投用領域都有良好的的應用前景。或許人們身旁不起眼的事物,都有可能成為某項創造性工作的靈感來源。
責任編輯:蕭閔云
資料來源:Advanced Science、臺大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