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崛起(上):為何說是區塊鏈的強應用?
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崛起(上):為何說是區塊鏈的強應用?

你以為區塊鏈圈還只談論比特幣嗎?如果你想更了解區塊鏈的發展,請牢記 「DeFi」 這個字。這是在今年5月的紐約共識大會(Consensus)上被熱烈討論的議題!

究竟什麼是DeFi?它又對未來的金融應用場景有什麼影響?接下來的文章會一一解釋。

區塊鏈近年的趨勢:DeFi

區塊鏈從2009年至今最為人知的相關應用便是比特幣、以太坊、虛擬貨幣、虛擬貨幣首次公開募資ICO(Initial Coin Offering)、證券行代幣發行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交易所上代幣公開發行IEO(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到今年越來越常見的權益證明PoS(Proof of Stake)以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

傳統金融系統行之有年,銀行等中心化金融機構提供了不少便利的金融服務,但地球上仍有幾十億的人無法輕易接觸到金融工具。想像一位從印尼來台工作的外籍勞工,每過一陣子就需要匯錢回老家,其繁瑣的手續流程與電匯的工作天,耗費不少的手續費及時間,可能好幾天的工資就沒了。

而區塊鏈的發展能夠幫助這些人無痛地完成需求。一支手機和應用程式,搭配已有的區塊鏈基礎建設,就能輕鬆地解決上述痛點,更快也更經濟。

區塊鏈上發展DeFi後,更能提供多元的投資標的,獲得傳統金融商品無法提供,相對低風險、高報酬的收益操作。

為何DeFi是真正適合區塊鏈的強應用?

近年來各種創業點子都想套上區塊鏈的優勢來吸引瘋狂熱錢(Hot Money)。以前的股權募資只能找3F(Friends, Families and Fools),2017年透過ICO卻可以吸引全球虛擬貨幣持有者,白皮書加上充滿願景的網站上線,數日內甚至數小時募完,百萬美金價值以上的數位資產即可到手,只是最後熱潮過後,90%以上的項目宣告失敗,所有當初覺得能結合區塊鏈的應用最後被發現不切實際,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的點子太多太多了。

我一直在思考,區塊鏈的技術確實前所未有,擁有去中心化、不可竄改、強制自動履行、抗審查以及低門檻參與等特性,但其實並非所有場景都適合,到底適合的領域會是什麼?

幾經比較之後,我認為在金融相關擁有權轉移的領域會是最適合的,兩種恰好都是區塊鏈的原始應用,價值儲存價值轉移

區塊鏈現有的應用場景

比特幣的原生應用正是價值儲存與轉移:礦工所付出的電力、勞動者獲得的報酬或是投資者花錢購買,都將不同種形式的價值儲存至比特幣,就像法定貨幣擁有的功能,再藉由區塊鏈技術做轉移。

低成本與高效率的 「跨境匯款」 就是當時比特幣最強的優勢。

不管是數位遊民的專欄作家、工程師或是設計師,只要工作完成,雇主便可以直接用比特幣付款,金額也不受限制,與銀行的跨國匯款比較,後者要花上幾天的工作天,前者只需要半小時的時間,而且無須開戶,無需知道對方是誰也能完成交易。

再者,開創一項事業或是慈善活動,都有向大眾募款的需求,這也是區塊鏈這幾年處理的很好的一項應用,「募資」。幣安交易所創辦人趙長鵬,也寫過一篇文章說為何ICO是必要的存在。透過ETH的Smart Contract,所有規則都能寫在智能合約上並強制執行。

當然金融相關的應用不止募資,還有交易、拍賣、借貸、保險、衍生性金融商品等等,這些本質上都有固定的規則,而且訂好了便無法更改,大幅降低了第三方中心機構操控的可能性,也減少了中心機構維護規則執行的成本,不管是人工操作或是信任成本,大大減少了這之間的阻力,唐.泰普斯科特的TED Talk中將阻力比喻成Rube Goldberg machine,一種設計過度複雜卻只能完成簡單任務的機械組合。(建議讀者可以看看這部影片)

小結

DeFi不只解決了傳統金融系統的問題,也讓我們看到了更多金融科技發展的機會,只是使用者習慣傳統金融系統的運作方式,目前DeFi的基礎建設又尚未成熟,讓DeFi目前還不是主流,但這將是個不會終止的進程。更多DeFi的發展現況以及知名項目,將在後續文章做詳細介紹。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比特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