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度假前往義大利的山頂小鎮、日本的沖繩島、英國南海岸的克賴斯特徹奇(Christchurch),或是佛羅里達州的任何一座城鎮,你會發現來到以人口結構而言是全球最老的地區。你會看到有許多斜坡通往建築物,原來的婦產科醫院與親子遊樂中心已被退休之家與保健診所取代。
這些地方有1/3的人口年齡都在65歲以上。如果你認為這是只有在先進經濟體才看得到的現象,你就錯了。俄羅斯、整個東歐、新加坡、香港、台灣與南韓的人口都快速老化,中國也是一樣,而且根據一些重要的測量方法,是這個星球人口老化最快的國家。
編按:中國已成為國際間龐大且自信的強權,但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紅旗警訊》作者馬格納斯是著名的中國經濟評論家,書中他深度剖析在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除了遭遇美中貿易爭端,內部也面臨四大發展「陷阱」:債務、人民幣、人口老化與中等收入。
如東縣是中國老年人口比率最高地區的代表。如東縣在上海以北兩個小時的車程,在2014年的人口是104萬人,其中有一半的人口年紀都在60歲以上。在當地很容易看到販賣葬儀器具與電動機車(中國大陸稱之為老年代步車)的商店。當地沒有夜生活,甚至是在周6晚上,在晚上8點以後街道上很少看到行人。
在過去約十年,如東縣有近6萬名學生到中國各地大學就讀,但是完成學業後有2/3都決定留在外地。如東縣的學校不是關閉就是合併,或是被看護之家與老人大學所取代。如東縣是老年化的中國未來,大部分地區的寫照。
中國的人口老化陷阱,是有如冰河逐漸累積的現象,形成速度緩慢到沒有人會注意,然後到了某一程度才讓人猛然警覺。好消息是,中國仍有時間因應此一人口老化的問題。人口變化並非命中注定的天數,是有應對機制。
壞消息是,時間正在快速流逝。在先進經濟體,6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率在1950到2015年增加一倍至45%左右。而在2015年時其人均所得是4.1萬美元。再看中國,此一老化過程只用了20年時間,還不及富有國家所用的1/3。年紀在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率,在2030年前會增加一倍達到25%。
換句話說,離我寫這本書的時間(2018年)只有12年。如果此一趨勢持續,中國人均所得到2025年也只有先進經濟體2015年人均所得水準的1/3。因此,中國人口老化繼續加快,就像那句話所說的一樣:「在變得富有之前已先老去」。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社會老化的本質,國家經濟的沉重負擔
對大多數人來說,逐漸老去與兩件事情有關。第一件是代表更為長命,第二件是「誰來照顧奶奶與爺爺?」換句話說,這是我們家庭與我們自己所要面對的照顧問題,隨著我們對非傳染性疾病與失能的敏感度升高,預期壽命也越來越長。
然而相對於我們個人,人口老化對於社會與國家的意義是在於基本的總體經濟。人口老化是在於人類歷史上兩種趨勢絕妙地結合而成,即是 疲弱或下降的生育率 與 預期壽命的上升 。
事實上,預期壽命增加,對我們是既值得慶祝,然而在照顧上又令人憂慮的事情,而此一議題的核心並非在於老化,而是生育率低落。
生育率低落或下降其實是全球性的議題。在丹麥、法國、俄羅斯、新加坡、南韓與西班牙,有關當局以現金或其他優惠措施來鼓勵女性多生孩子。在墨西哥,有關當局一度向較年長的男士免費提供威而鋼。但是這些措施與花招都沒有成功。
在中國,缺少年輕人與低技術水平的年長勞工大軍相互結合,不利政府野心勃勃的經濟計畫,對社會福利造成嚴重挑戰。人口老化已在經濟各層面造成影響,令人憂慮。
隨著人口的年齡結構上升,消費模式也將改變。家庭的儲蓄變少,因為已退休的老人所得變少,必須仰賴儲蓄過活。家庭儲蓄降低意味除非企業與政府增加儲蓄,否則投資率也會下降。 投資減少與勞動年齡人口成長停滯或減少,則會拖累成長趨勢 。
這與中國尤其有關。因為成長趨勢低落,人口老化的社會將成為低通膨與低利率紮根的地方。或者是因為技術與勞工短缺,推升薪資與通膨上揚。
相反的,現在有一種新說法指出,拜機械人與人工智慧的到來所賜,通膨也許不會上揚。 機械人與人工智慧會造成數以百萬計的人失業,形成長期技術失業 。受此影響,我們會有一個低薪資的經濟,其中貧窮與所得失衡的情況會更為普遍。
未來企業在本地生產產品與提供服務會變得更為簡單,成本也會降低,而中國卻是在大部分仍停留在勞力密集的製造業與農業的勞動大軍伴隨下,快步進入自動化。
勞動年齡人口成長停滯或是萎縮,也會導致稅收減少,因為領取退休金與要照護的老年人口會越來越多。這對個人財務與國家保健體系的壓力也會大為加重。
與人口紅利道別,超高齡社會的嚴峻挑戰
在經濟發展中有一常見的生育模式。當人們的生活水準提升,尤其是女性的文化修養與教育水準提高與更加都市化,他們 大都傾向減少生育子女 。如果他們又受惠於國家提供的社會保險與所得支持制度,這樣的趨勢會更為強大。
生育率降低代表扶幼比下降,扶幼比是年紀在0到14歲的孩童人數相對於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如果勞動年齡人口因之前的生育高峰而大幅擴張,扶幼率就會加速下降。 有時生育率降低會與勞動年齡人口快速增加的情況並存,而為經濟帶來所謂的「甜蜜點」 。所得、消費、儲蓄與投資都會呈現成長,這樣的趨勢會持續一段時間,直到扶老率上升。
扶老率是65歲以上人口相對於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這就是所謂的人口紅利。所有的國家都可利用人口紅利,然而並不是每個國家都享受得到。例如中國就是善加利用人口紅利的最佳範例。
但是你若回想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你看到的是一些國家儘管有人口紅利,卻是政局動盪與社會失序。要成功利用人口紅利的關鍵是就業。勞動年齡人口增加確實有助經濟,不過是在人們有效就業並且酬勞適當的情況下。
最終勞動年齡人口中較年長的成員,到了退休與可以領取退休俸的年紀,於是開始撤出勞動力。他們有的能夠逐步退出而分階段性的退休,但是也有的卻是呈斷崖式的離開,就是在工作日的時候。扶老率於是上升。
在大部分的先進國家,生育率都已降低到2.07個孩童此一「魔術數字」之下,這是 維持人口規模穩定的人口替換率 。勞動年齡人口只會成長益趨減緩或是萎縮。扶老率則會上升。人口紅利消逝。隨著時間的過去,我們支持每位老年人的勞動年齡人口會越來越少,對經濟與金融的不利影響也會益趨明顯。
人口年齡結構這樣的改變會對公共支出帶來沉重壓力,尤其是在 退休金、保健與長期居家照護 。我們不知道如何為這些支出籌措資金,不過考慮到未來3、40年的相關支出,不論你是在北京還是柏林,都有必要重新思考人民與政府的權利與義務。
就個人來說,大部分人都沒有足夠的儲蓄、退休金,或其他資產來支應2、30年的退休生活,尤其若是還需要昂貴的居家照護。因此,邁入老年對個人財務造成的影響,包括尋求政府的幫助,對於老年化的社會也是意義重大。
如果你認為這是先進國家面對的問題,你就更該想想這些問題對中國的挑戰有多嚴重,尤其是在中國經濟相對落後的鄉村地區。
責任編輯:張庭銉
本文摘錄、整理自《紅旗警訊》,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