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人注意!小心這9個品牌經營的思維陷阱
行銷人注意!小心這9個品牌經營的思維陷阱
2019.09.24 | 生活

我相信不管是媒體人、投資人還是創業者,都想試圖尋找成功背後的關鍵脈絡,從而拼湊出這個時代打造新消費品牌的秘密地圖。然而,在爆紅、持續融資和上市這些光鮮亮麗的領跑者背後,卻鮮少有人關注那些黯然離場的品牌選手。一個消費品牌成功的背後,是創辦團隊持續地做了很多正確的選擇,而反過來說,有時候一個錯誤的選擇,很可能就會讓團隊踩進陷阱,將整個企業推離跑道。

筆者看早期消費領域的創業項目近3年時間,在此之前,曾做過中後期的消費研究和早期的TMT(科技、媒體、電信)投資,也創業做過品牌,加入青山之前在零售企業里工作了兩年左右的時間。最近三年大概接觸了1,000多個風格迥異的品牌方面的初創企業,看到他們的成長、陣痛和蛻變,作為一名旁觀者和見證者,分享幾個很多消費品牌創業者早期遇到的、具有一定共性的「思維陷阱」。

陷阱1,低估了個人天賦對於早期品牌力的決定性作用

消費品牌公司和大多數網路創業公司相比,對創辦人自身美學禀賦的依賴度更高。組織能力、運營能力、管理能力乃至戰略能力,都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但是審美力、 感知力、洞察力等感性能力基本由天賦和成長教育環境決定。

對於新創公司來講, 消費品牌就是創辦團隊的一面鏡子,合夥人的美學能力直接決定了品牌的格調,寄希望於透過聘用所謂做品牌的專業人才或是外包服務來提高品牌力是非常困難的。

陷阱2,認為審美就是「顏值正義」

提升品牌審美,並不意味著一味追趕「年輕人的潮流」,從商業化角度來講,真正有意義的品牌審美實際上是與目標消費者產生視覺化的共感。審美其實無高低貴賤之分,核心在於能夠符合目標受眾的情感認知,產生合理的品牌聯想,從而形成匹配的用戶品牌心智。要學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向不同消費者輸出不同的品牌審美。

陷阱3,認為品牌能夠跟隨消費者一起自然成長

當品牌形成一定規模後,其用戶心智有很強的黏滯性,甚至公司內部的組織機制也具有黏滯性,但外部消費者的變化越來越快。消費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同一個品牌可能產生不同認知。

如果品牌一味迎合既定消費者成長所帶來的需求變化,不斷改變自身的產品和品牌輸出,將導致用戶對品牌的認知混亂。反之,老品牌也可以考慮只服務特定年齡階段的人(如:20-25歲),而非特定的某一代人(如:95後)。

陷阱4,認為物美價廉就是性價比

性價比是指產品帶來的綜合效用和價格之比,效用不僅包括物質效用,更包括精神效用和心理體驗。不是任何設計好、質量好的產品,賣得便宜,就擁有了性價比;品牌的意義是同時滿足消費者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是創造立體的價值感,而非單一的使用價值。

物質效用的體現對於消費來說具有「後驗性」,但是品牌力能夠幫助消費者完成「前置體驗」—買之前就對品質、服務等完全放心,或者就知道買了後帶出去會有面子,所以品牌的附加價值就是「用戶由於對品牌的正面情感認知而願意支付的溢價」。

陷阱5,認為線性投入帶來線性成長

消費品牌的成長具有一定的週期性,成長曲線是非線性的,品牌爆發的背後往往是團隊長期持續投入所帶來的強勁內力。持續修煉基本功,保持前後一致性的資源投入,並選擇在合適的時機伺機爆發,才是長遠之策。

不要指望一次性的巨大投入換來爆發式的產出,也不要指望短期的巨大投入帶來長期的持續產出,要堅定不移地持續進行品牌營銷的佈局,「小火慢燉」配上「大火急攻」才能獲得品牌影響力的長期提升。

陷阱6,將線上的邏輯複製到線下

線上和線下是完全不同的業務體系,不僅僅是渠道的差別;流量邏輯、用戶邏輯、人才邏輯、管理邏輯甚至產品邏輯都有差異,線上品牌的線下化,難度約等於二次創業。

陷阱7,過於關注淨利潤和盈利能力,而非自由現金流和資金使用效率

消費品涉及的產業鏈條比較長,上中下游的支付均存在一定的帳期,品牌對帳期的控制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品牌的議價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如果無法實現上下游帳期的正向現金流分配,將導致公司「有利潤卻沒錢」。

反之,如果公司能夠透過有利的帳期配置,擁有更多自由現金流(即便短期內報表上沒有經營淨利潤),可以大幅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極大地節省融資成本,提高公司財務的安全邊界,從而能擁有更多彈藥投入到關鍵業務和新業務建設中去。

陷阱8,低估了產品品牌轉型渠道品牌的難度

對品牌未來發展路徑的判斷不要過於迷信當前服務的目標人群,想當然地認為品牌服務了這一類人的某一需求,就能夠逐漸覆蓋其所有需求。

主觀上來講,產品品牌和渠道品牌所需要的團隊基因完全不同;客觀來講,用戶對於產品品牌的需求和渠道品牌的需求也完全不同。僅透過瞄準同一人群,做品牌向平台的轉型,有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

陷阱9,低估了資本帶來的不可逾越的壁壘

新興行業/品類裡,腰部到頭部的競爭是非常激烈而迅速的,馬太效應極強,有機會率先成為頭部的新玩家具有很強的滾雪球能力和先手壓制力,對其餘中小玩家的遏制是全面的。因此,是否有充足的「彈藥」來搶地、搶人才、搶時間、搶心智,將成為品牌競爭非常核心的競爭力。

因為,相對成熟的品牌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自我造血能力和消費者心智,如果再額外加上一定的資本槓桿,其競爭力是碾壓式的,且某種程度上,這種優勢不可逆轉。因此品牌在方向清晰、模式成熟、內功穩健的情況下,從腰部向頭部的進取中,拿錢絕對不能手軟,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拿則已,拿就拿夠。

消費品牌的孕育、成長和豹變,需要「天時」(正確的時機)、「地利」(有利的品類)、「人和」(合適的團隊),這些要素同時具備,才會催生具備強大生命力和爆發力的新品牌。因此,無論是對於創業者還是投資人來說,需要以人為本、從人出發,以極強的嗅覺,找到最好的「地利」,以極強的耐心,等待最好的「天時」,從而成就卓越的品牌。

本文授權轉載自:鈦媒體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