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幾乎繞機身一圈!小米發表一支8.7萬元MIX Alpha狂歡過後,核心之痛還待解?
螢幕幾乎繞機身一圈!小米發表一支8.7萬元MIX Alpha狂歡過後,核心之痛還待解?
2019.09.25 | 產品開發

在搜尋引擎多條熱搜後,人民幣19,999元(約新台幣8.7萬元)的小米MIX Alpha引發的狂歡仍未散去。

截至9月25日早晨,「小米環繞螢幕手機」依然位於微博熱搜榜前十。相比上一代MIX 3發表會受到的「滑蓋實用性」「沒有後置指紋」等質疑,在首次做到「機身全是螢幕」後,小米成功挽救了懸崖邊的MIX系列,並且再一次給自己貼上了「探索」的標籤。

只是在人民幣19,999元(約新台幣8.7萬元)的高昂價格和嘗試小規模量產、預計12月上市的不確定性背後,小米智慧型手機業務的補課仍要繼續。

小米繼續補課:技術的歸技術,銷量的歸銷量

2018年下半年以來,小米陷入了「技術-銷量」的循環怪圈:在競品紛紛展示創新技術的同時,小米沒能拿出與之匹配的「黑科技」,讓品牌在中高價位市場失去技術支撐,拖累銷量。

而出於穩固銷量的需要,小米在中高價位市場探索上又拘泥於性價比策略,失去了直接在主力產品上堆技術的魄力。
這一局面在小米雙品牌策略逐漸走上正軌後得以改變。紅米逐步接過了小米在中低端市場的大旗,並且繼續用高性價比策略將紅米旗艦機型的價格抬高至3,199元(約新台幣1.4萬元),為小米品牌旗艦繼續上探打下基礎。

有紅米穩住銷量基本盤,小米可以更加註重中高價位市場或年輕時尚人群等對小米來說屬於增量的市場,包括7月發布的小米CC9系列與昨日發布會上發布的小米9 Pro、小米MIX Alpha。

小米集團副總裁、紅米品牌總經理盧偉冰在轉發小米MIX Alpha宣傳影片時稱,「小米品牌可以毫無顧忌的(包括成本)放飛自我了。」小米的雙品牌效應正在顯現:紅米主要負責銷量,小米主要負責技術。

昨天的發表會可以視為小米對近期技術研發成果的一次「匯報演出」:其中有已經相對成熟、能夠運用於量產機的三重快充(40W有線+ 30W無線+ 10W無線反充)、VC液冷散熱、超振感橫向線性馬達等技術。需要注意的是,小米9 Pro人民幣3,699元(約新台幣1.6萬元)的起售價格已經創下小米數字系列的起售價新高,這為小米量產機集成技術成果提供了更大的成本空間。

而MIX Alpha則乾脆來了一次「準量產技術」的演示,環繞螢幕、鈦合金、1億800萬像素感測器等很難在其他高價位手機上見到的技術或材質都出現在MIX Alpha上,其19,999元的價格遠超發布會前的公眾預期。

而小米公司產品總監王騰也在微博上表示,「售價低於成本,主要是目前良率太低。」他稱,「小米未來的旗艦會擺脫極致性價比的定位,努力衝擊高價位,做出驚艷和極致體驗的產品,不斷探索、創新。MIX Alpha是一個嘗試也是表達一個決心,未來會有更多的好產品呈現給大家。」

在經歷了上半年紅米K20 Pro與小米9的「同室操戈」之後,在下半年的兩款旗艦中,小米選擇了直接用網路制式來明確區分產品,紅米K20 Pro尊享版只有4G版,而同樣搭載高通驍龍855 Plus的小米9 Pro則只提供5G版本,這在銷量仍以4G型號為主、5G型號更多貢獻營銷聲量的中國市場上並不多見。

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2019年8月中國5G智慧型手機銷量佔市場總量僅0.7%,這意味著,小米9 Pro作為小米品牌的小改款旗艦產品直接衝入了一個市場狹窄的空間內,銷量表現不僅將受產品競爭力的影響,市場天花板也會直接限制小米9 Pro的銷售潛力。

而在另一邊,售價高達19,999元的小米MIX Alpha幾乎注定是一款小眾產品,那麼,小米如何繼續擴大在高價位市場的出貨量呢?

留給小米的時間還有多少

在經歷MIX Alpha「機身全是螢幕」視覺效果帶來的驚豔後,統計「華米OV」四大中國品牌的產品線佈局可以發現,包括小米在內,四大品牌均有展示類似概念機,其中APEX 2019確定不會公開上市,Mate X則最接近量產上市狀態。

但與競品們相比,小米在MIX Alpha外,缺乏一款有足夠技術支撐的走量型高價位產品,這款產品在華為是配備「環繞螢幕」和超感光電影四攝的Mate 30 Pro,在vivo是配備「瀑布螢幕」的NEX 3,在OPPO是Reno 10倍變焦版。

Mi MIX Alpha2.jpg
圖/ 小米官方Youtube
Mi MIX Alpha3
圖/ 小米官方YouTube

顯然,從往年的產品節奏來看,這款產品在小米本應該是MIX 4,但MIX Alpha的出現讓MIX 4的發佈時間再次陷入懸念,與華為、OPPO、vivo在技術探索外仍有針對全面螢幕設計繼續優化的產品相比,MIX Alpha過高的量產難度讓其技術是否可複用至正常旗艦產品同樣也是未知數。

在回應MIX Alpha環繞螢幕為何不做成折疊的問題時,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徐潔雲表示,「環繞螢幕視覺更連貫,體驗更精細,整體感更強。同時解決柔性螢幕表面平整度、塑料感和使用壽命等實用性問題。其實,環繞螢幕工藝難度比折疊螢幕還更高些。」

目前來看,MIX Alpha上最容易下放的技術是1億800萬像素的主鏡頭。在小米10或者MIX 4上很可能會看到這一技術,但這兩款旗艦產品的發佈時間大概率都在2020年。這兩款或者是定位接近這兩款產品的旗艦機才是小米能否在高價位市場站穩腳跟的關鍵。

3C數碼廣播節目評論嘉賓黃浩在個人微博表示,「其實小米應該有學一下車企(或是vivo)的概念機/量產版步進節奏:先推一個並不會上市的,設計和技術都更加前瞻的純正概念機產品,試驗技術、驗證設計、試探輿情。然後在部分核心設計和技術可落地的時候,推出部分核心特性及設計可量產的旗艦。把概念和旗艦體系分開,營造形象時也兼顧產品規劃和銷售。」

智慧型手機業務能走多遠,關係到小米公司的基本盤。

小米核心之痛

小米智慧型手機業務作為小米三大業務中的核心,自小米上市以來佔小米總收入比重從未低於55%,但和另外兩大業務相比,智慧型手機業務營收成長「失速」也是拖累小米營收成長速度下滑的「元兇」,自2018年第一季以來,小米智慧型手機業務營收長期低於總營收成長速度。

但從小米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變化可以看出,在小米智慧型手機營收成長速度下滑的過程中,除2018年第四季外,小米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並沒有出現嚴重下滑,基本保持穩定,這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下滑的環境中已經是高於平均水平的表現。

真正的問題出現在中國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小米海外市場出貨量的持續成長遮蓋了其在中國市場遇到的出貨量困境,而相比小米在海外能夠透過高性價比或者開拓新市場的方式不斷獲取成長量,在早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的中國市場,小米未能改變出貨量持續下滑的頹勢。

對小米來說,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不僅意味著能帶來營收,更是網路服務獲客、轉化成收入的重要來源,據小米在2019年第二季財報中公佈的最新數據,中國大陸地區MIUI月活耀用戶數為1.151億,佔MIUI總月活耀用戶數42.3%,小米需要吸引更多中國用戶來使用MIUI。

「內交外困」,小米於2018年第三季度開始主動調整產品線,進入持續至今的「補課」期。

一場5G新品發布會過後,小米重新證明了自己對技術創新的重視、對供應鏈新技術的掌控能力,但在「技術秀」的風光之下,小米智慧型手機業務仍處於與時間的賽跑之中,新上市的5G旗艦、高價位產品一款接一款,小米9 Pro或許可以為小米扳回一程,但想要挽回小米手機在中國市場的頹勢,紅米穩定輸出之外,小米9 Pro和MIX Alpha只是一個開始。

責任編輯:江可萱、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

關鍵字: #小米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漸強實驗室推「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三大 AI 平台完整佈局、終結數據孤島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MIT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高達 95% 的生成式 AI 專案無法創造實際商業價值。問題出在哪裡?不是技術不足,是多數企業僅將 AI 視為「工具」,而非「戰略」,結果往往購買了許多應用卻難以串聯,數據彼此割裂,遂形成新的「數位路障」。

台灣市場也有相同矛盾。《2025 台灣 AI+MarTech 白皮書》指出,近五年軟體工具數量暴增 264%,但企業卻普遍面臨「工具越多、整合越難」的困境。對此,漸強實驗室於 9 月 16 日正式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提出一站式平台,將行銷、銷售與客服的資料流整合,縮短企業從洞察到行動的距離,實踐「重塑商業溝通」的使命。

為什麼必須 AI-First?

2025 漸強年度產品發表會除了展示產品之外,更同步舉辦了「漸強實驗室 x 企業領袖共創圓桌:以AI 重構企業成長引擎」。活動由《數位時代》創新長 James Huang 主持,邀請 Google Cloud 大中華區企業雲端技術副總經理 KJ WU、國泰健康管理顧問資深協理郭怡賢,分享全球 AI 趨勢與導入挑戰。現場超過 50 位 C-level 高層齊聚,包括屈臣氏、kkday、雅詩蘭黛、全國電子等領導品牌,共同聚焦 AI 對企業未來的影響,展現漸強在 AI 轉型議題上的產業影響力。

在這場活動中,漸強實驗室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薛覲曾在產品發佈會表示,AI 已成為國家、產業與企業的分水嶺,如:美國人均 GDP 已達 9 萬美元,但增速放緩至 1~3%,因此政府選擇 All-in AI,以重燃生產力引擎;另一方面,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則將 AI 視為「彎道超車」的契機——AI 競爭,儼然成為國家實力再洗牌的契機。

回到企業層面,AI 不只加速工作流,也創造結構性的效率差異。薛覲表示,兩家同樣維持 20% YOY的公司,若其中一家具備 AI 能力,效率差距將被迅速放大。

漸強實驗室
圖/ 漸強實驗室

不過,更根本的挑戰是當 AI 接手重複任務後,員工時間如何被重新定義?如果 AI 僅僅讓回覆更即時、報表更漂亮,價值仍然淺薄;真正的關鍵是讓相同人力創造雙倍產出,或用一半資源達成既定目標。

因此,漸強實驗室提出「AI First、AI Driven、AI Built」的核心觀。對國家,AI 是戰略武器;對產業,是效率槓桿;對企業,則是生存門票。此刻若還選擇觀望 AI,代價恐怕是被淘汰,唯有主動擁抱 AI,才有機會獲得指數級成長。

漸強實驗室三大平台串聯,AI戰略再下一城

為了讓 AI 發揮戰略價值,漸強採取內外並進的策略。一方面重塑內部流程,包括目前約 90% 的程式碼透過 AI 協作完成,開發速度提升近五成;或透過導入 Google AgentSpace 將內部訓練效率提升 40%、業務提案時間縮短 80%。

同時,漸強也將AI經驗沉澱為產品,端出三大平台形成完整的 AI 生態。包括:

MAAC(企業專屬的行銷成長架構師),不再只是發送工具,而能在對的時間將對的內容送給對的人。如保健品牌 Vitabox 使用分眾功能,訊息點擊率提升六倍、廣告投資報酬率成長 3.7 倍;電商 Coupang 則將文案產出時間縮短 70%,團隊效率明顯提升。

CAAC(讓客服與銷售成為 Super Agents),則透過多角色 AI Agent 即時回覆,自動解決八成常見問題,以餐飲品牌為例,導入後對話處理量提升 233%,首次回覆時間縮短至原先的三分之一,成功優化客服團隊效率與工作量能。

DAAC(24 小時挖掘洞察、可自動行動的 AI 數據顧問),作為漸強實驗室的全新產品,定位為全自動 AI 數據分析平台,能將分散於行銷、客服、會員標籤的資訊整合,把以往3~5天的跨部門數據彙整加速到 3 分鐘內完成,並一鍵開啟執行建議,幫助企業立即把握機會、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漸強實驗室發布「AI-First Communication Cloud」戰略藍圖。為終結工具、數據
圖/ 漸強實驗室

漸強整合三大平台構成「AI All-in-one Solution」,形成一個不停轉動的生態系。從 MAAC 完整剖析全通路數據、一鍵觸發自動化行銷,到 CAAC 即時 360° 洞察顧客需求、一鍵啟動專屬對話,再到 DAAC 即時數據分析轉化為行動,一步步幫助企業決策不再依靠經驗直覺,而是由數據與 AI 驅動的最佳智慧。

AI 落地的最後一哩路

從產品戰略可見,漸強將 AI 的運作理解為一個不斷循環的系統:AI Agents 執行任務-結果沉澱為決策依據-經由大模型判斷方向-再驅動新一輪行動。唯有所有環節緊密相扣,AI 才能真正驅動價值;一旦斷裂,就會退化成孤立的單點工具。

因此在產品工具之後,漸強也提出 AI 顧問服務,將多年實戰經驗濃縮打磨,帶領品牌一步步界定痛點、快速試錯、人機分工、持續優化,協助品牌建立能長期演化的系統,讓技術在導入之後,還能持續成長。

薛覲比喻,漸強作為創新歷程就像是「蓋教堂」,目標使命始終如一,唯隨著時代演進,一次次聚焦解決某個挑戰,逐步將藍圖逐步堆疊實踐。走到 AI 時代的分水嶺,漸強不只給出解方,也盼能拋出更大的思考格局,帶動企業讓 AI 成為決策的核心,讓產品與顧問形成互補生態,陪伴企業從工具導入走向結構轉型;當多數企業仍在試水階段,那些率先建構 AI 驅動的組織,將更快抵達未來。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