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位轉型成為一股無法抗拒的浪潮,組織該如何調整才能「站在浪頭上」!
當數位轉型成為一股無法抗拒的浪潮,組織該如何調整才能「站在浪頭上」!

社群媒體與行動應用的成熟使消費者取代企業成為消費市場的主體,決定產品與服務的發展方向。此轉變使企業不能再單純販售產品,必須重新檢視組織內部的運作模式,包括對應數據分析與物聯網等新興技術之能力,以更快速地回應外在環境的變化。

如麥當勞順應消費者飲食喜好與購買習慣的轉變,利用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技術預測消費者可能喜愛的餐點、優化得來速與廚房的作業流程,甚至減少供應鏈的庫存浪費。能有此成果除了大量數據與新技術能力外,組織內部勢必也經歷一番涵蓋組織結構、作業流程與文化的數位化翻轉。

組織數位轉型有何困難?

數位轉型浪潮下,不少企業期望借助雲端應用、數據分析、物聯網等資訊技術建立未來競爭力。然而要實現數位化轉變卻不容易,牽涉到企業的發展策略、組織結構、作業流程與系統架構等多面向,導致多數企業在轉型時迷失方向並遭受重重阻礙。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組織結構與運作模式,扼殺轉型機會

傳統企業多為階層式組織且各部門獨立運作,導致隨著企業成長內部溝通與簽核流程也越加繁瑣費時。難得的創新提案卻必須經過層層核准才有機會實踐,最後往往未能見到天日便胎死腹中。

如傳統流通產業各單位或關係企業間儘管存在上下游關係,仍多獨立運作與決策,彼此間的數據資料與資訊投資也多未整合共享,導致新技術應用導入效果不僅不易擴大,反而更容易遭受其他單位的阻礙。

人才培育與文化,不利創新形成

傳統企業在人才篩選與培育上多強調員工的專業技能,較少重視跨領域溝通與整合能力,加上分工瑣碎導致員工對企業整體運作缺乏全面認識,企業內部如缺乏鼓勵交流與共享資訊的文化,將很難由組織內部激發起創新的火花。

組織如何跨越數位轉型阻礙?

因為有種種困難,組織數位轉型過程常需要徵詢專業的建議,並取得領導者的全面支持。為了尋找適合企業的轉型策略與方向,初期應評估產業內外部環境現況,及組織現行業務與資訊發展成熟度,接著才擬定數位轉型願景與策略。 在推動方式上則可大量參考其他企業轉型成功的經驗,以吸收值得學習的作法。

建立「專責團隊」推動轉型策略

數位轉型計畫啟動初期可先成立數個轉型小組,分別負責規劃整合各單位轉型需求與行動計畫、蒐集分析組織數據、發展數位行銷策略、開發測試資訊系統,以及業務與資訊單位間溝通等業務。待轉型計劃進入中期,再設立數位轉型專案經理負責追蹤與報告各小組之工作進度,以及各轉型工作之資源分派。

重塑組織文化,培育數位混種人才

企業人才培育政策也必須重新檢視,除了專業技能外,更應培養創新與跨單位合作能力。組織也必須營造終身學習的心態,並建立鼓勵交流分享與勇於嘗試的文化,以激發更多創新想法。英國數位轉型最快的銀行之一Barclays Bank曾訓練600名員工組成數位團隊,並由具備數位知識的員工擔任數位大使,負責共享資訊。

shutterstock_1006955335_digital transformation
企業數位化的人才培育,除必備的專業技能外,更應著重創新與跨單位合作的能力;同時鼓勵交流分享、勇於嘗試,以激發多元想法。
圖/ metamorworks via shutterstock

企業應培養自己的IT團隊,由具豐富產業經驗的員工領導新應用導入,避免過度依賴外部供應商,以累積成功經驗並激發員工對轉型策略的支持。英國航空公司聘請外部專家對數位案例提供專業經驗同時,也於內部建立創新實驗室協助員工提升技術,並確保員工能吸收外部專家的經驗。

小規模驗證,加快效益產出

儘管數位轉型能操作於各領域,為了降低推動障礙並快速證明策略有效,組織必須優先選擇並集中資源於低投資但高報酬的一至兩項領域。 如初期先針對會員行銷與關係管理流程導入新科技應用,或不改變核心產品但針對售後維修與保固服務進行優化,以降低組織內其他單位的抵抗,也降低轉型失敗風險。

總結

儘管許多企業對轉型方法仍有遲疑,數位轉型對企業而言卻是勢在必行,為了增加轉型成功機會,企業除設立明確的長期發展願景外,亦應考量數位化之組織結構、內部文化與人員能力,並從容易快速獲得回饋的領域開始測試,以取得更多的支持與資源。

參考資料:
1. Deloitte-Digital-BE_Building-your-digital-DNA_download_HR
2. Unleashing motivation for transformation-The power of scaling the edge
3. Change from the outside in-Scaling edges to drive transformation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