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直擊】Booking.com表參道辦公室開箱,區域總監:旅遊還是在奧運之後吧!
【東京直擊】Booking.com表參道辦公室開箱,區域總監:旅遊還是在奧運之後吧!

隨著東京奧運開幕的倒數計時,以及日本政府喊出2020年4,000萬旅客的目標,日本成為全球旅遊產業關注的重點。

OTA(線上旅行社)巨頭Booking.com也不例外,《數位時代》前進Booking.com位於東京表參道的辦公室,跟負責東北亞、大洋洲(包含台灣、香港)的區域總監亞當・布朗斯坦(Adam Brownstein)面對面,試圖了解全球OTA巨頭怎麼看待日本市場,其中台灣旅客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台灣、香港旅客是日本旅遊重要的開拓者

booking1.jpg
Booking.com的大洋洲與東北亞區域總監布朗斯坦毫不猶豫的說:「日本絕對是亞洲最重要的市場。」
圖/ Booking.com提供

「從Booking.com的數據發現,日本inbound市場正在爆發性成長。」布朗斯坦將Booking.com稱為一家「技術宅」的公司,以數據為重要的推進動力,不過很可惜的是他並沒有辦法對外分享細部的數字。

但他補充說道:「台灣與香港遊客是日本旅遊重要的開拓者。」因為台灣與香港遊客已經不只到東京、大阪等大城市玩,也會到福岡、札幌、仙台等不是日本第一線的旅遊目的地遊玩。根據2019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仙台、福岡都由台灣拿下旅客數量的冠軍。當遊客的足跡越廣,就越能打開不同地區的旅遊可能性。

2019年上半年,依造訪人數排名。

布朗斯坦特別提到的是仙台。也許是牛舌、神社,又或者毛豆奶昔,讓Booking.com不得不派出業務,想辦法找尋當地的旅館夥伴,「叫業務一家一家旅館去敲門,讓更多的旅館上架。」布朗斯坦笑著說。

在日本,Booking.com最主要的商品的商品有三:飯店與日式旅館(Ryokan,有拉門、榻榻米等元素)、短期度假住宿(如度假村、公寓等),以及Booking Experience(體驗行程)。特別是體驗行程,布朗斯坦提到日本擁有非常多優秀的旅遊產品,不過詳細的營收占比、行程的數量則不方便透露。

旅遊,不如在東奧之後吧?

而提到東京奧運,布朗斯坦認為Booking.com已經擁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如倫敦、巴西奧運等。奧運期間的確會湧入相當多的人潮,也會造成旅館的價格上漲,「我們會盡量跟業者溝通調整價格,但最終定價的決定權仍在他們手上。」布朗斯坦說,說穿了一切仍是供需原則。

針對東京奧運,儘管布朗斯坦不能透露實際的成長數據,但是他用另外一種方式嘗試說明:「 『顧客多久之前就會把飯店訂好』 ,是我們觀察的重要指標,現在已經訂得差不多了。」東奧期間的住宿的熱門可見一斑。

「奧運的7、8月其實不適合來日本,很熱。」布朗斯坦笑著補充一句:「不過,奧運之後房價會掉得很快,可能是一個來的好時機。」如果真的剛好在東奧期間來日本,且不是來觀看比賽,他也建議避開東京。據了解到時候東京部分高速公路也會有管制,對於巴士等交通也相當不方便。

位於品牌旗艦店中的樸實辦公室

日本為全球第三大旅遊國,Booking.com自10年前就落地日本,目前在日本有六家辦公室,東京兩間,以及大阪、福岡、札幌與沖繩,員工數約為300位,包含200名客服。

本次《數位時代》造訪的辦公室位於表參道。表參道是東京流行時尚的中心之一,LV、Prada、Gucci等等精品、名牌都齊聚於此,也都請來知名建築師打造旗艦店,將表參道打造成一條特色建築大街。

而從表參道踏入Booking.com的辦公室,卻只能用樸實無華來形容。並沒有誇張的擺設、絢麗的設計,就是相當普通的辦公室,且帶有濃厚的日本辦公室風格,讓人不敢大聲講話。

booking3.jpg
Booking.com辦公室內,有一間日式風格的休息室,讓員工可以換個環境調適心情。
圖/ Booking.com提供
booking4.jpg
辦公室內也設有著色的信件、色鉛筆,讓分享旅程似乎成為了一種習慣。
圖/ Booking.com提供
booking5.jpg
Booking.com日本表參道辦公室並沒有奢華、氣派的設計,公共空間非常平易近人。
圖/ Booking.com提供
booking6.jpg
據說Booking.com辦公室在先前能夠直接看到富士山。
圖/ Booking.com提供

此外,也沒有誇張到令人稱羨的福利,僅有免費的咖啡、水果以及週一與週五免費的午餐,「非常日式風格。」Booking.com的代表說。

責任編輯:蕭閔云

關鍵字: #職場 #OTA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