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號稱「不缺錢」的自動駕駛新創誕生了
一家號稱「不缺錢」的自動駕駛新創誕生了
2019.11.01 | 移動

自動駕駛在福斯集團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據極客公園獲取的信息,福斯本週一宣布成立自動駕駛獨立子公司(Volkswagen Autonomy,簡稱VWAT)。該公司目前已經在德國的慕尼黑和狼堡設立了辦公室,併計劃在2020和2021年分別向矽谷和中國拓展業務。

「這會是一家世界上最有資金實力的新創公司。」福斯集團自動駕駛業務高級副總裁希特辛格(Alex Hitzinger)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說道,「我們的目標是在2025年讓無人駕駛出租車以及無人駕駛貨車在三個大洲的市場實現商業化落地。」希特辛格本人將擔任VWAT負責人,他也是前蘋果自動駕駛「泰坦項目」工程師。

VW2
大眾集團自動駕駛業務高級副總裁Alex Hitzinger | Volkswagen
圖/ 極客公園

按照VWAT的規劃,先期啟動的項目主要是無人駕駛貨車以及聯合福斯商用車品牌開發的乘用巴士ID Buzz。如果成功的話,之後奧迪以及從福斯集團剝離出去的卡車品牌Traton也會參與到後續項目中來。

今年七月中旬,福斯宣布向自動駕駛新創公司Argo AI注資26億美元(約新台幣800億元),而VWAT的主要任務將著眼於對Argo AI開發算法的驗證測試上。「VWAT的目標是實現全自動駕駛產品的商業化,」希特辛格介紹說,但他並沒有明確表示今後不會向其他競爭對手提供軟體等產品。畢竟,Argo AI的實際控股人是福特,福斯還承諾提供福特MEB平台開發純電動車型,所以雙方很可能在自動駕駛相關產品開發、服務上進行深度合作。

抱團式取暖

前有戴姆勒和BMW,後有福斯和福特。在全行業舉旗攻向自動駕駛的高地時,對於穩坐產業鏈核心的主機廠而言,透過建立聯盟的形式,試圖進一步鞏固自身的競爭優勢。而這種打法延續了傳統車企的一貫思路,比如福斯和福特在商用車以及中型皮卡這兩條產品線上早就建立了緊密的合作,各自勻出部分能力來拓寬小眾細分市場的份額。

據悉,福斯計劃將奧迪的自動化智慧駕駛部門(Autonomous Intelligent Driving Unit)與Argo AI位於慕尼黑的總部進行整合。根據之前簽署的協議內容,福斯注資26億美元的同時還將從福特手中回購價值5億美金(約新台幣152億元)的Argo股權。因此,福斯、福特擁有的股權份額相當,雙方等同於在一家自動駕駛初創公司中擁有了同等的話語權,利益和風險與共。

VW3
福特CEO Jim Hackett、Argo AI聯合創始人兼CEO Bryan Salesky、大眾集團CEO Herbert Diess在簽約現場|視覺中國
圖/ 極客公園

「目前來看,Waymo依然處於領先地位。」希特辛格表示,「但考慮到至今還沒有真正商業化落地的產品,所以現在下定論還為時尚早。」他同時指出,「福斯的確在奮起追趕,但並沒有陷入恐慌。自動駕駛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需要大量的投資和技術、市場培育,我認為很多新創公司都不會成功,最後不是放棄就是破產。」

種種跡象來看,福斯對自動駕駛的重視程度終於趕得上電動車了。繼投資Argo AI之後,剛剛過去的九月,福斯宣布與Aurora Innovation達成合作關係。而Aurora的創辦人是大名鼎鼎的厄姆森(Chris Urmson),與Argo AI的共同創辦人Bryan Salesky都曾是Google無人車項目的戰友。一年前,福斯還曾表示會聯合Mobileye在以色列開展無人網路叫車的試點服務。

相互抱團可以減小合作方的資金壓力,對新創公司而言又能獲得巨頭OEM(代工生產)的大量客戶資源。BMW、Mobileye、Intel已經提供了先例,福斯福特Argo AI緊隨其後。這樣的聯盟形式只會越來越多。

縱使艱難,未來可期

整個行業從最初的蒙眼狂奔,到如今逐步回歸理性。裹挾在科技公司、初創企業中的傳統車企也在不斷摸索著,嘗試著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目前來看,2030年之前,完全的自動駕駛要形成一定量的市場還不大可能,在這場注定長期的拉鋸戰中,主機廠除了要投入大筆資金,還面臨著軟體人才招募,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說服消費者買單等等艱鉅的任務。

上週,現代宣布與中國新創公司小馬智行合作,計劃11月在加州爾灣地區推出無人出租車試點服務。與此同時,豐田在東京車展上表示會明年在台場區域進行自動駕駛測試車的公開展示,屆時公眾可申請進行試乘體驗。之前,福特也表示會從2020年開始規模性地推出robotaxi服務,反倒是通用一再推辭類似服務的發布,將時間推遲到了2019年之後。

而最近剛剛得到融資的初創公司Zoox同樣盯上了「賭城」拉斯維加斯,無人網約車服務稍後發布。滴滴出行之前則宣布類似的服務會在中國市場2021年上線。不過走在最前列的始終是Waymo,除了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試點的WaymoOne付費網約車服務外,此前被曝光的內部郵件稱,Waymo即將去掉安全員,進行真正意義上的robotaxi測試。

VW4
Cruise Automation 的自動駕駛測試車行駛在舊金山街頭| 官方供圖
圖/ 極客公園

儘管福斯的自動駕駛業務終於邁出了獨立的一步,但新業務依然面臨著政策法規不明帶來的種種桎梏。目前世界各國對這項新技術鮮有明確的監管法規出台,對安全的擔憂是政府層面始終決策不明的重要原因。「VWAT會在產品的驗證上下最大的功夫,我們希望推向市場的產品是完全得到工業化測試認證的。」希特辛格如是說。在談及法律相關政策框架的到位問題時,他認為「歐洲的情況可能還相對有點複雜,但中國可能相對速度很快。」

十月初,由資訊調研機構埃森哲發布的一份報告稱,有來自美國、歐洲和中國三地近一半的受訪對象表示,如果自動駕駛技術成熟之後,會考慮交出駕駛權。「從買車到出行即服務的趨勢轉變不可阻擋,對傳統主機廠而言,不主動前進就很有可能被新興出行服務商把客戶搶走。」Axel Schmidt,埃森哲某高級項目總監指出。

就目前而言,福斯全新的自動駕駛業務子公司VWAT會將主要精力放在「商用車」領域,即無人駕駛出租車以及可以在城市中運送乘客和貨物的廂式貨車為主。但不可否認,面向普通消費者的自動駕駛乘用車可能早已在部署中。

「到某個階段,供個人購買的自動駕駛汽車在成本上一定會下降到消費者能夠接受的程度。」希特辛格補充道。而在資訊調研機構Linley Group高級分析師德姆勒(Mike Demler)看來,「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應該是robo-taxi網約車服務。透過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實現階段性迭代的方向可能要經歷一個革命性的過程。目前業界對『全自動駕駛』實現的時間點普遍的共識是,至少要到2030年。」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關鍵字: #自動駕駛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中華電信前進Meet大南方:以數位生態協創 引領AI時代競爭力
中華電信前進Meet大南方:以數位生態協創 引領AI時代競爭力

在新興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企業的智慧轉型與產業的持續進化,仰賴跨域協創夥伴的協同合作。作為數位生態協創者的中華電信,近年來積極推動產業合作,並在2025 Meet Greater South亞灣新創大南方主題論壇「南方創新力:亞灣AI半導體經濟論壇」上,展示海地星空網路全面涵蓋、AI資料中心、AI運算與雲端資料庫等,彰顯其在AI時代的核心價值。此外,中華電信也分享了多項AI應用落地實績,示範如何透過Agentic AI的判斷與決策,以及各式客製化的創新流程,為產業注入新動能。

中華電信企業客戶分公司副總經理梁冠雄表示,公司自1996年民營化以來,持續深耕電信本業並大力拓展數位整合服務,如今已躍居台灣市值前十大公司。近年來更瞄準AI趨勢,積極與生態夥伴、垂直應用方案業者跨域合作,一路由電信服務提供者(CSP)、數位服務提供者(DSP)、數位服務賦能者(DSE)走向數位生態協創者(DEC)。透過不斷的業務轉型,中華電信展現了身為電信業者在數位時代的新價值,同時協助企業提升數位韌性與創新競爭力。

為此,中華電信將持續整合以AI為首的七項新興科技,包括智慧物聯網(AIoT)、大數據(BigData)、雲端(Cloud)、資訊安全(Data Security)、邊緣運算(Edge Compute)、5G(fifth Gen)及生成式AI(GenAI),為企業提供從AI基礎建設到創新應用的一站式服務,希望加速賦能百工百業發展AI應用、共同創造更大價值。

中華電信3
圖/ 數位時代

AI關鍵價值1》:海地星空與全光網路,為AI落地應用加速

梁冠雄指出,中華電信透過網路全面涵蓋、AI資料中心(AIDC)與雲平台的AI基礎建設,為企業帶來三大關鍵價值。

首先,中華電信透過「海地星空」網路,打造具高度韌性的連網環境,解決企業通訊中斷的痛點。除了全台第一的固網與行動網路外,中華電信更持續強化海纜建設,近年來投入大量資源發展衛星通訊,已具備低軌、中軌與高軌衛星的完整能量。藉此,無論國內外,中華電信都能透過海纜與衛星等高度韌性網路,為企業提供通訊雙重保障,確保暢通無虞。

同時,為因應AI大量資料傳輸的需求,中華電信亦積極佈局全光網路(All-Photonics Network,APN),2024年與日本NTT合作,以100 Gbps光傳輸頻寬進行跨國資料傳輸測試,資料往返時間僅需約為33.84毫秒,效率遠超過傳統單向傳輸需花費200~500毫秒。梁冠雄表示:「此次測試結果證明,全光網路有機會實現分散式AIDC的創新運作模式。」藉由全光網路超高速、低延遲和低功耗的傳輸特性,讓資料和運算資源可分散兩地,突破地點限制,賦予企業AI策略更高度的彈性。

中華電信4
圖/ 中華電信

AI關鍵價值2》:AI 資料中心升級,打造彈性高效的算力服務

在AI資料中心方面,中華電信已將既有的IDC升級為AIDC,並正式推出「hicloud AI算力雲」GPU雲端租賃服務,為有需求的企業提供AI算力雲租借服務。

梁冠雄強調,企業只需依照實際使用時間來支付費用,不必投入高額成本去購置硬體,即可滿足在AI高效能運算上的即時需求,大幅提升取得AI運算資源的靈活度與彈性,同時降低研發成本,快速搶佔技術先機。此外,考量到AIDC在耗能與散熱上的挑戰,中華電信亦規劃導入直接液冷與沉浸式等散熱技術,為大規模GPU部署提前做好準備。

AI關鍵價值3》:串聯台灣前四大公雲,提供AI特色服務與可靠雲端環境

中華電信完整布局公雲服務,除自有雲端品牌hicloud,亦是AWS、Azure及GCP三大國際公雲的重要合作夥伴,更自主研發各項雲平台特色服務,例如:雲網安整合的資安防護、CMX專屬電路直連雲端、CMP多雲管理平台及加密分持等,為企業打造更安全、穩定且高效的雲端運行環境。

舉例來說,企業可以透過CMP同時管理兩個以上的雲端環境,或透過加密分持服務,避免資料過度依賴單一雲端而導致的營運風險。梁冠雄說明,加密分持機制將企業的資料備份分切成三份,並分別儲存在不同公有雲上,日後若遇到資料毀損或系統停擺等情況,只要將三份資料集結起來就能恢得運作,達到高可用與高安全的效果。

此外,搭配自主研發的AI Factory平台,讓企業可以低代碼方式,開發AI模型與應用,並執行應用所需算力與雲資源。

中華電信1
圖/ 數位時代

Agentic AI應用》以數位韌性驅動智慧城市、交通與醫療創新

在AI基礎建設外,梁冠雄亦分享中華電信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與智慧醫療的Agentic AI應用實例。

以智慧城市應用為例,中華電信打造的AI淹水預警及輔助決策系統,能根據影像監控自動判斷災害等級,並據此自動進行應對措施決策,例如抽水設備調度、避難指引、淹水示警等。在智慧交通管理上,中華電信結合VLM技術打造的交通壅塞預警及輔助決策系統,不僅能判斷道路壅塞或車站人潮擁擠的程度,還能偵測交通事故,並依事件的嚴重程度及提供決策建議。在智慧醫療領域,中華電信同樣投入大量心力,以AI完善病患從看診前、看診中到看診後的所有流程,不僅提升了醫療效率,也讓醫護人員能更專注於病患照護,真正展現智慧醫療的價值。

梁冠雄強調,未來中華電信將以數位韌性為核心,持續深化AI基礎建設與創新應用的雙軌布局,並期待與更多新創攜手合作,將創意與技術落地,共同打造多元共榮的產業生態系。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