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斷然分手亞馬遜!撤離全球最大電商平台,背後2大關鍵因素是什麼?
Nike斷然分手亞馬遜!撤離全球最大電商平台,背後2大關鍵因素是什麼?

近年快速向電商領域進發,不但收購AI新創、連執行長接班人都是電商老將的Nike,卻宣佈與亞馬遜分手,撤離這全球最大的電商平台,引發業界關注。

為不被銷售平台綁架、品牌格調等種種考量下,Nike一向對拓展數位通路相當謹慎,直到2017年才試驗性地展開與亞馬遜的合作,登上這有著2億月活躍用戶的電商龍頭。

一般而言,在流量龐大的平台刊登商品,會為商家銷售創造相當大的收益,但若是像Nike這樣知名度的品牌,實情可能不是如此。2年後的現在,Nike決定中止試驗計畫,意謂著在亞馬遜上的銷售量,可能仍有點「雞肋」的意思。

仿冒品充斥亞馬遜,Nike登上平台也討不到甜頭

諷刺的是,「假貨氾濫」是Nike加入亞馬遜的原因之一,也是Nike離去的部份緣由。包括Nike在內,許多大品牌都很頭疼電商平台上充斥的仿冒品與假貨。這些沒經過官方授權的第三方賣家蠶食了品牌利潤,使一些熱門標籤失去價值。

為打擊假貨問題,亞馬遜成立了驗證商家名單,而Nike也是最早一批註冊的大品牌,便在2017年締結了試驗性的合作,希望藉此減少平台上的仿冒品,並能獲得旗下產品在電商銷售的話語權,以及消費者資訊。

Amazon
亞馬遜上無法解決的假貨問題,成為Nike出走的原因之一。
圖/ shutterstock

然而打擊假貨的成果不彰,根據《彭博社》報導,被下架產品換個名字就能重新刊登,而且Nike官方產品的瀏覽數比較低,會被演算法排在比較差的位置,難以達到最初預期的成效。

對亞馬遜假貨問題忍無可忍的品牌,也並非只有Nike一家。10月時,超過1,000家品牌參與的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AAFA)向美國政府提交申請,要求將亞馬遜5個地區的網站加入「惡名市場」列表(指販賣侵權物體的市場或網站)。

另外,亞馬遜針對熱門品項推出較低價格自有商品的作法,也令不少品牌感到遲疑。

不過,曾任亞馬遜員工的James Thomson表示,離開亞馬遜並不代表能解決Nike的問題。即使品牌離開了,產品仍會留下。就算亞馬遜上沒有完整的Nike商品種類,消費者依舊能找到心儀的一款,且氾濫成災的假貨問題也不會得到解決。

加深與消費者面對面,形塑個人化消費體驗

另外,本次與亞馬遜分手,也是Nike全面改革零售策略的一環。Nike在聲明中表示,「作為Nike直接面向消費者,提升消費體驗重心的一部分,我們決定結束與亞馬遜的合作試驗。」

不過,Nike仍將繼續利用AWS雲端計算技術,為其App與官方網站提供助力。Nike分手亞馬遜的消息,對雙方的股價幾乎沒有造成影響。

Nike去年營收為360億美元,其中68%收入皆源自批發商,換句話說,只有相對約30%比例是由Nike自己的通路銷售。在展現拓展電商野心的同時,Nike也希望仿照近年來新創的形式,親自與消費者面對面。

NikeNYC_HouseOfInnovation
Nike去年在紐約開了一間新旗艦店,期望透過更深入的購物體驗,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圖/ Nike

去年Nike便開設了一間注重「體驗」的全新紐約旗艦店,消費者可參考現場提供的各式數據瀏覽球鞋,也能在購買後客製化自己的愛鞋。當時Nike提到,實體零售的未來在於創造具有吸引力的購物體驗,且必須和數位平台一樣即時、個人化。

集中銷售火力,App、官網是未來重要通路

過去廠商廣鋪通路的致勝法則,在手機、電腦即商店的數位時代已經不一定能奏效。App與官網成為Nike亟欲發展的新世代通路。5月底公佈的財報中,Nike透露線上銷售成長了35%。

今年8月,Nike宣佈收購AI新創Celect,就是希望在網站採納其技術,用於分析消費者行為,進而推敲出消費者喜愛的款式,以及可能的購買地點,也是Nike著力於這兩種通路的一大步。

Nike-Mark-Parker-and-John-Donahoe
Nike明年上任的新執行長約翰.杜納霍(John Donahoe),在電商、支付等領域擁有深厚經驗,是帶領企業數位轉型的絕佳人選。
圖/ Nike

《彭博社》指出,2017年時,Nike與約3萬間零商業者、批發商擁有合作關係,但當時Nike喊出,未來將把重心放在40個合作夥伴上,可看出Nike對於銷售通路的大幅收斂。

目前Nike尚未對外說明未來他們會如何集中在這40家通路,又是否會削減經銷商的數量。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如今雙方緣份已了,當初亞馬遜也是這40位合作夥伴之一。

有分析師認為,實體零售商有可能因此受益。投行傑富瑞分析師Randy Konik表示,雖然亞馬遜在送貨速度上占優,但這個優勢目前已經不大了,Nike出走的消息,讓他更加相信零售業者、品牌不會被亞馬遜所取代。

對於知名度有限的小品牌來說,要捨棄亞馬遜的流量短時間內或許並不容易,但Nike拋棄電商龍頭的氣魄,依舊向各家品牌訴說著,委身於大型平台,絕非拓展電商的唯一出路。

責任編輯:蕭閔云

資料來源:BloombergCNBCFast Company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