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與美國糾葛難清的貿易紛擾,似乎點燃中國對海外科技產品的不信任感。近期有消息指出,中國政府下令所有公家機關必須在未來3年內,全面改用國造電腦與系統。
貿易戰使中國倍感危機,加速邁向「去國際化」
從去年的中興通訊遭受美國封殺,到今年中美貿易戰白熱化及華為被放上實體清單,導致Google、高通等各家大廠停止供貨,種種事件正刺激中國的危機感,意圖更進一步擺脫歐美技術,此舉可能令仰賴中國市場的美企面臨衝擊。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推估,中國這一項命令可能總共需要汰換掉2,000萬至3,000萬台電腦設備 。根據這項命令,公家機關將以2020年30%、2021年50%、2022年20%的比例逐次替換成國造電腦。因此這項政策也有「3-5-2」的別稱。
這項命令是由中共中央辦公廳直接下達,目的是督促政府機構採用「安全且可控」的技術。另外一個層面,也是為中興、華為及眾多被放上實體清單的中國企業,建立獨自的生態系鋪路。
不只電腦設備,連作業系統也要國產
對於這項電腦設備的大清洗,聯想是中國政府的首選。2004年,這家中國品牌收購了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在國際間迅速擴張。根據資料庫《Statista》的數據,目前聯想已是全球最大個人電腦品牌,2018年市占率達22.5%。
然而該如何定義「中國製造」?即使是聯想的產品,其許多零組件仍來自海外,例如處理器採用Intel;顯卡是Nvidia;硬碟則為三星製造。就如同華為受到制裁,美國眾多供應商也連帶遭殃,全球化的時代裡,要完全與國際劃清界線可說難上加難。
不單單只有硬體,中國政府一併希望作業系統能更改為國產軟體。但分析師認為,目前絕大多數軟體都是Windows、Mac OS等主流系統開發,要使用自產系統的門檻非常高。
雖然早在2017年,微軟就曾與中國合作開發一款中國政府版本的Windows 10系統,但這也不符合本次命令的標準,「3-5-2」命令要求的作業系統必須完全中國製造。
從2001年開始,中國政府便與多家科技公司合作,攜手開發100%國產的麒麟作業系統,時至今日這項計畫仍在延續,麒麟OS也陸續有新版本推出,但整體而言,麒麟的生態系還是太小,鮮少開發商針對該系統設計軟體,實際運用仍有困難。
貿易戰持續延燒,中國加速自有開發
美國投行Jefferies分析師推算,中國市場每年為美國科技企業貢獻約1,500萬美元的營收。儘管大部分營收來自民營單位,但政府機構有權管制採購產品的上游廠商,也可能引發上行下效,促使更多民間機構跟上政府腳步。
11月底時有報導指出,美國政府正計劃擴大對華為的輸出禁令,以防美光等多家企業利用規範漏洞,繼續為華為供應零組件。中美之間的矛盾不斷滋長,可預期也將成為中國進一步走向封閉的推手。
貿易戰也不只催生出這起電腦汰換令,在美國的封殺下,中國已祭出減稅等各種措施,希望加速半導體產業發展;華為也端出鴻蒙行動作業系統,並聲稱已打造完全無美國零件的5G基站。
資料來源: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Guardian
責任編輯:陳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