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語言、環境、習俗,甚至人脈等等因素,台灣創業家對於中國市場,向來存在著很大的想像空間,甚至認為擁有部分「同文同種」的優勢。
再加上在職場和消費方面日漸躍居主力的千禧世代(泛指出生於1980~2000年之間的人口),有4.15億人就在中國,從人口數量到經濟實力,許多企業都不想、也不敢錯過。中國千禧世代受到政府實施的一胎化政策影響,原生家庭灌注大量保護與資源,大多生活富裕,教育程度較以往高,他們不關心儲蓄,也不會為未來而犧牲掉眼前消費所帶來的快樂。
事實上,推動中國GDP成長的8成,都由消費帶動,千禧一代正是消費族群中最敢花、也花最多的一代。
機會與危機並存
如此龐大的機會,似乎跨越緊鄰的台灣海峽就可觸及,但看得到,就代表吃得到嗎?許多創業家不斷提到中國的「水很深」,曾到中國發展網文平台的「K姐」就有深刻體驗:
我在2004年就計畫前往北京,在線上小說閱讀平台當中,算是相當早期的創業家。儘管搭上了IP(圖像或角色的智慧財產)授權熱潮,2014年創站,但有眼光,沒錢也沒用!我在2006年就發現《鬼吹燈》是好作品,不過出不起版權費也沒轍。
線上閱讀平台鼓勵創作者線上發連載、讀者上網付費閱讀,並將受歡迎的作品出版成實體書。我在北京蹲點多年後發現,出版業的審批非常嚴格,加上地大物博,發行、通路、收帳都比想像中困難。也有許多本地線上閱讀網站競爭對手,與地頭蛇競爭真的是拚不過。比流量,會發現對方動輒上億PV,到底是灌水,還是人人都灌水?我後來才將營運模式改為在台灣設立線上閱讀網站,以兩岸經紀IP授權為主。
從K姐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在中國創業存在的兩個風險:
1.銀彈多寡,是生存的決定性因素。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顧問陳子昂表示:「在中國大陸比的是誰口袋深,台灣新創、中小企業只能不斷從台灣拿錢去輸血,能撐多久?」
2.存在許多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包含政府與中國本地的強權企業。舉例來說,中國政府對面板業者京東方科技投入大量補貼,協助其發展技術、拿下大量訂單,LCD面板出貨居全球之冠,這是其他同業無法獲得的資源。(想逃離中國,卻越陷越深!蘋果對中國依賴為何逐年加大?)
中國一天,台灣三年
從企業面來看,騰訊、阿里、京東等巨型企業早已咬走市場大餅。像是K姐所在的線上閱讀平台產業,騰訊在2015年收購盛大文學,合資成立閱文集團,在2017年於港交所上市。巨人想切入的領域,沿途必然躺滿了其他玩家的屍體。
中國產業變動步調很快,一發生變數,心態、公司營運模式與方向隨時都要修正步調,「中國大陸一天,台灣三年!」K姐說。(止血!特力宣佈和樂大幅撤出中國,僅留兩間門市)
製作本期封面故事期間,正值中美貿易戰、香港反送中抗爭,國際政經情勢緊張,不少創投均婉拒在這個相對敏感的時期談論中國市場。
找尋靠一己之力於中國成功落地的新創,也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容易。在中國發展桃花運線上算命平台「桃桃喜」的簡子復,用了一個問題回答這個現象:「如果年薪1,500萬,你還會選擇創業嗎?」言下之意,比起創業維艱,台灣人在中國似乎還有更多選擇。
儘管經貿局勢不確定性升高,在《數位時代》2019年創業大調查當中,中國市場仍以33%,成為台灣新創前進海外所選市場的第二名,其中近6成是為了取得更大、更新的市場與用戶。
接下來的章節裡,在中國創業的網路算命平台桃桃喜、跨境電商樂利數位,以及攜手小鵬汽車共做自駕車大夢的歐特明,將分享他們在這個機會與危機並存的大市場中的生存之道。
3分鐘掃描中國市場
人口:14億人
人均GDP:10,100美元(2019年)
實質GDP成長率:6.1%,較2018年下滑0.5%
資料來源:IMF、記者整理
前進中國市場的機會:
消費力最強的千禧世代,中國就擁有4億人,是台灣的近70倍。
地理位置、語言、文化等對台灣來說容易理解、熟悉。
微信、抖音等App覆蓋率高,利於大範圍的行銷。
前進中國市場的隱憂:
收入高度M型化,2.8億低收人口人均可支配的年收入僅為3.2萬元。
國家說了算,政策難以捉摸,還有「被國家入股」的風險。
經濟成長放緩,根據外媒《BBC》的報導,現在是中國經濟成長自1990年代後最慢的年代。
責任編輯:林美欣、張庭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