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公開手機讓粉絲傳簡訊,也不想Po文!為什麼好萊塢巨星開始逃離社群媒體?
寧願公開手機讓粉絲傳簡訊,也不想Po文!為什麼好萊塢巨星開始逃離社群媒體?

如果你習慣在社群平台上關注一些明星的話,那你也許和我有同樣的感覺——明星的微博越來越無趣了,不如一些KOL來得有趣。

當明星的微博充斥著廣告、劇宣等內容時,他們自己想要分享的內容也變少了,或者說他們不再願意在這類公共平台和自己的粉絲分享真正的心得感悟了。在這種情況下,明星展現在公眾面前的內容變得更少,甚至很多個人帳號都交給了專業團隊運營打理。

這些公共的平台的存在本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進行平等的雙向對話。但隨著粉絲的聚集,人數的增多,公眾平台的溝通過程中出現了厚厚的「玻璃牆」,這道牆阻擋了平等的交流。你依然能夠看到對方,但你的聲音對方不再能聽到。

我們當然可以想怎麼評論就怎麼評論,但當對方遺漏你的信息並沒有給出回覆時,這也不能稱為溝通。

大家不再看評論的原因也很多,畢竟如果你點開後台就是上萬個評論和「@」,那你估計也不想點開,如果是負面內容纏身的公眾人物,更是不想看那些辱罵的話。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XX嗆黑粉」、「XX回覆粉絲留言」的熱搜,因為明星和粉絲之間的直接溝通越來越「珍貴」了。

這也造成了一個問題,部分公眾人物很難從網上看到真實的信息。之前有人曾在知乎討論過「明星是否知道自己演技一般?」諸多答案中的一個重要論點就是明星很難得到正確的回饋,很難透過外界信息給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音樂經理蓋伊.奧斯里(Guy Oseary)就表示「我們不必依賴共享我們所有信息的平台,因為這些平台不會直接向(藝人)提供信息。」

為了讓明星和粉絲直接溝通,明星獲取真實的建議,有的應用提供了一個新方法——和粉絲傳簡訊。這類新的app想要用更直接也更有意義的方法建立粉絲和明星交流的社群

今年7月,演員兼投資人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就在Twitter上公佈了自己的電話號碼,以供自己和粉絲交流。當然,這不是他真實的電話號碼。如果你給他打電話,你會收到他的信息,他會告訴你自己更喜歡傳簡訊,把你和他的交流地轉換到更為私密的簡訊空間。

庫奇是Twitter第一個百萬粉絲用戶,也是Twitter的首批的受益者。多年前,他就幫助Twitter成了名人與粉絲聯繫的平台。在過去幾年的時間裡,他也是Twitter的忠實用戶,總共發了一萬多條推文。但改變已經到來了,過去兩個月裡,庫奇只發了七條推文。

早前他和李開復交流之時,他就表示自己正在努力降低使用Twitter的頻率,和公開的社交平台保持距離。「人們不需要知道我在哪裡、我做什麼,現在有足夠多媒體在捕捉、偷竊、出售這些信息,只為自己盈利。所以我不需要公開我的每一瞬間,當我覺得有重要事情時,我自己會發Twitter。」

Ashton Kutcher.jpg
圖/ Digitas Photos via Flickr

和公共的社交平台保持適當的距離,現在有不少好萊塢明星現在都在透過簡訊和自己的粉絲進行溝通。《醜聞風暴》的女主角凱利.華盛頓(Kerry Washington)就表示透過簡訊和自己的影迷交流的直接感受吸引了她。

Kerry Washington.jpg
《醜聞風暴》的女主角凱利.華盛頓於劇中的畫面。
圖/ 《醜聞風暴》劇照

這不依賴於廣告商或演算法,沒有人在處理或過濾這些信息。這感覺很重要。這種透明度是很有吸引力的。

而社交媒體行銷專家布蘭登.加恩(Brendan Gahan)則表示:「你所有的時間和努力都可以用來吸引受眾,而一個平台可以削減你真正接觸到屬於自己的受眾,或者把你完全踢開。現在的藝術家和名人正越來越精通數位技術,並希望讓他們的業務平台變得不可知。」

過去幾年,用戶和名人待在一個公共的社交平台,明星發布他們的動態,凝聚他們的粉絲。但現在,部分名人想在自己的地盤做這些事,把話語權握在自己手裡。

責任編輯:江可萱、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