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台北晶華酒店的宴會廳門口,擠滿了不得其門而入的人們。這一天,是DRAM大廠力晶第一季的法人說明會,對比過去幾年的不景氣,股價低迷的冷清法說會場面,今年以來股價大漲一倍的力晶,未來動向備受矚目,「真的對各位很抱歉,我們準備了180個座位,但今天來了超過250位法人代表,」力晶董事長黃崇仁在台上頻頻致歉。
今年,將是力晶成立10年以來,最豐收的一年。第一季的傳統DRAM淡季,力晶繳出EPS達0.95元的佳績,法人普遍預估,今年力晶至少擁有每股4元以上的潛力,是10年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年,而今年加碼擴廠的資本支出,更高達8億美元,比去年成長近八成。
「過去10年以來,台灣DRAM有兩波大行情,但力晶從來不是主角,」一位外資分析師指出。
第一波,是1990年代中期,台灣進入、日本淡出DRAM生產,台灣廠商從日本手中接過市占率,當時的主角,是率先起跑的茂矽與華邦;第二波則在2001年,DDR規格成為產業主流,市場需求大起,那時的主角是率先量產的南科,「10年前,剛開始準備切入時,一顆DRAM要20美元,但等第一座8吋廠蓋好量產時,一顆只剩2美元,」黃崇仁回憶,「剛開始就做一顆賠一顆,所以起步很辛苦。」
**轉折點:興建12吋晶圓廠
**
要論力晶的轉折點,當屬2001年。這一年,力晶無法倖免於科技產業不景氣的大風暴,全年大幅虧損64億新台幣,「這是One fab company一座晶圓廠公司)的脆弱宿命, 」黃崇仁指出,DRAM是典型拼量產規模的產業,產能不大,直接導致成本結構不利於競爭,當時只有一座8吋晶圓廠的力晶,在不景氣時受傷慘重,「當時就有日本記者跑來專訪我,力晶這麼小,要怎麼活?」
也是在2001年,力晶決定投資興建12吋廠。由於這一年的鉅額虧損,力晶內部對是否繼續投資展開激烈的辯論,當時也拿不定主意的黃崇仁,不得已只好去請教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張忠謀當時告訴他,「12吋晶圓的技術還很新,全世界只有英特爾做得最好,你去問問看吧。」
「12吋的良率不輸8吋晶圓廠,換算出的成本優勢更高,」直到英特爾執行長貝瑞特(Craig Barrett)以這句話告訴黃崇仁後,力晶才決定興建12吋晶圓廠。透過與日本爾必達(Elpida)策略聯盟與技術轉移,力晶的12吋廠,在去年下半年正式量產,剛好趕上了這一波DRAM的大行情,自4月起,力晶將標準型的DRAM全數轉至12吋廠,原來的8吋廠則轉為晶圓代工,專做利基型的產品,黃崇仁指出,力晶每顆DRAM成本約2.8美元,已是全球製造成本最低的廠商,預計到了7月,在12吋產能增加後,平均每顆DRAM成本將再降至2.5美元以下,「12吋廠的投資,是計算過的風險,」黃崇仁強調,當年被評為孤注一擲所建的12吋廠,並不是只有運氣。
**占有率:可望擠進全球前五強
**
在DRAM價格大漲,本身成本結構大降的來去之間,力晶的財務狀況因此大為改善。3月份,力晶整體毛利率突破4成,黃崇仁更進一步指出,預估到了年底,12吋廠的月產能,將從第一季的2.2萬片提昇至第四季的3.5萬片,成為全球最大純DRAM的12吋晶圓廠,力晶在全球DRAM的占有率,將從去年的2.7%提高至7%左右,有機會從目前的第八名擠進前五名。看準12吋廠的優勢,力晶在去年10月,更動土興建第二座12吋晶圓廠,預計明年第三季開始量產。
「DRAM的製造,其實就是一場和上帝的賭注,」力晶總經理謝再居指出。除了晶圓尺寸的突破外,製程則是另一個DRAM競爭的重要因素,但由於牽涉到晶圓物理特性的極限,製程越精密所造成錯誤的機率也越高,使得目前全球DRAM廠商在0.15微米進入0.11微米製程後,普遍面臨良率無法提昇的狀況,「8吋廠的設備,當初本來就不是為了這麼精密的製程設計,」而力晶的12吋晶圓廠,相對的風險也跟著降低。
「DRAM的歷史中,價格下滑的時間,遠比價格上漲的時間還多,」黃崇仁開玩笑指出,「而力晶則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應付艱困時局的廠商,請大家放心。」10年前,當力晶剛成立時,全球總共有超過25家DRAM廠商,經過這10年來不斷的淘汰後,如今只剩10家左右,而淘汰賽仍在持續進行,「勝出的唯一法寶,就是cost down,12吋廠則是必走之路,而最凶險的那一段日子,已經克服了,」面對多年來的景氣大起大落,黃崇仁和力晶,早就練就了一身頑強的鬥志,無論環境如何,都能找到應對之道。
力晶(5346)小檔案
董事長:黃崇仁
總經理:謝再居
成立時間:1994年
資本額:348.8億新台幣
去年營收:229.7億新台幣
去年EPS:0.06元
今年預估EPS:4.88元(群益證券預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