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何很難遠端工作?
台灣為何很難遠端工作?

最近唐鳳在數位時代上討論遠端工作的好處,其觀點從多方面看來都是正確的。

這唐鳳稱之為「企業微型化」的趨勢其實不是未來,在很多歐美國家是早就已經發生的事情了,這也是為什麼北美、西歐與北歐國家薪資水準普遍高於東亞的主要原因:用更少、更專業的人去做更多的事情。

推薦閱讀:避免「總部優越」?矽谷部分科技公司不只鼓勵遠距工作,甚至開始消滅「辦公室」

政委員的立意良好,很可惜在台灣談這個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現在台灣遠端工作的趨勢多半還是止於業務人員(其實本來就很少在辦公室),或是軟體工程師。可惜,要真正落實遠端工作的環境,不是幾位SOHO族或是接案工程師自己可以決定的,會需要公司營運和管理階層徹底改革公司的文化和制度才有可能產出。

該如何看待遠端工作?

首先是遠端工作的範疇,先前談到的歐美國家已經不是科技業在遠端工作而已,很多傳產公司都已經實施責任制加遠端工作的制度。尤其是現在育嬰制度和彈性假期的福利在這些國家已是常態,遠端工作已經成為一個維持生產力的重要制度。

推薦閱讀:員工千人、估值30億美元!這家公司全靠遠端辦公,怎麼做到的?

所以說只要企業改成遠端工作就一定是比較前衛、生產力比較強嗎?也不盡然。

在了解統計數據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要去區分:個體內時間軸(within individual, over time)與群體平均(average over population)的差異。

說到遠端工作,其實我們大部分都是在看「群體平均」,也就是有遠端工作制度的公司的績效優於沒有遠端工作制度的公司,但是這有很大的解讀上的問題:因為遠端工作制度失敗的公司會被我們歸類為「沒有遠端工作制度」,因此高估了遠端工作的優勢。

事實上,如果以單一公司的時間軸去看待遠端工作,實施遠端工作制度真的一定都會讓一家企業的績效大幅增加嗎?

其實真的不一定。最後還是得看一家公司的文化和制度去判定,而台灣沒有辦法大規模去改革,主要是因為整體的產業文化已經僵化。

台灣的工作文化問題

台灣的工作文化問題其實已經存在許久,沒有出過亞洲工作的人,說真的是完全無法理解這些問題為什麼是問題。甚至很多在國外短暫工作過的台灣人,都無法完全理解為什麼在一些國家工作薪水會比較高,而完全將之歸功於歷史和經濟因素。

1. 勞資雙方無法互信

首先,台灣的公司幾乎都是處於勞資、主管與員工對立嚴重的情況,公司內部處處充滿了不信任感。

有些人會質疑:哪裡有?

會問這種問題的人,就是已經完全習慣於這種文化而沒有感覺的人。

打個比方,如果主管與員工之間有信任感的話,員工要離職不會最後一刻才提。在歐美國家,員工突然過來跟你講說兩個禮拜後要離職,這基本上就是完全不信任你、跟你撕破臉的做法了。但是,很有趣,這在台灣竟然是常態。

另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大部分台灣公司的主管與員工之間並沒有例行的一對一對談時間,這看似小事,但大家都沒做,意思就是台灣的主管普遍認為花時間去了解員工的感受和工作狀況不重要,而台灣的員工也普遍認為主管會認為員工都是無病呻吟,因此造成台灣工作環境中很多衝突都是地下化,從正面對談變成了含沙射影。

在這種環境下,員工根本無心為老闆賣命、老闆也不信任員工會把事情做好,根本不可能用遠端作業的方式去合作。

2. 短期成本思維大於長期績效考量

再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台灣公司多半是成本思維而非績效導向。

台灣公司雖然很喜歡談KPI,但是問題是台灣公司的KPI或是現在大家在引入的OKR,目標都是當下的一些營運考量,而不是長期的營收和績效。

用更白話的方式來形容大部分台灣公司的思維模式,就是如果一家公司可以選用90%的資源去做到市場的前5%,跟節省成本、用50%的資源去做到市場的前30%,台灣公司幾乎9成9都會選擇後者。

比較有遠見的企業會去思考:長久下來,只有前5%內的公司會在競爭中存活下來;但是台灣的公司會覺得用50%資源做到前30%,跟用90%去做到前5%,自己反而是賺到了。

說穿了,太多台灣的新創和大企業都把重心放在如何用大量便宜的人力去做出「還OK」的產品和服務,但是卻很少人會想用國際上最好的人才,來把東西做到最好。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看不到遠端工作帶來的彈性和舒適給員工帶來的無形價值,反而一直專注於「員工上班時是否每分每秒都坐在電腦前面」,其實遠端工作能發揮的效用很有限。

3. 資訊透明化未被落實

第三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台灣的公司營運透明度低到一個很悲慘的境界。

所有想要遠端工作的人,不妨先嘗試一個比較極端的實驗:你和你們公司有辦法在不見面、不使用電話、不使用即時通訊的情況下,純粹用專案管理系統、電子郵件、客戶管理系統等電子平台,就完成大部分的工作嗎?

對於台灣大部分的台灣公司而言,答案都是否定的,因為台灣人最常開會的原因,就是:專案到底進行到哪裡了?

這個不光光是使用什麼軟體、什麼管理學口號的問題了,因為這已經是團隊文化和習慣的問題,不管你用什麼平台或打什麼口號,如果沒有專注在落實資訊透明化,其他都是空談。

講個最簡單的,現在台灣新創很多都號稱在使用敏捷式開發(Agile Development),然後用Trello去做專案管理(註:其實Trello根本還稱不上專案管理系統),但是過去敝人幫不少團隊看過內部管理流程,很明顯地大部分的公司根本沒有去把個別專案、個別員工、時間軸幾個維度明顯區分,並且將專案和程式碼做精細度的層級化管理。因此,大部分人在討論敏捷式開發其實都沒什麼意義,因為大家所記錄的資訊都沒有經過妥善整理,因此都是高度不一的含糊資訊。

如果平常資訊彙整就做得很好,照理來說專案進行到哪裡、人力配置狀況如何,應該是在專案管理平台上一分鐘內就可以得到答案的,根本不需要再分析、更不需要開會。

而台灣各產業電子化不理想,資料數位化、彙整可分析資料更是幾乎沒有在做。更慘的是,台灣不管是什麼公司,幾乎都沒有個人隱私和企業資料管理的統一規範,很多員工洽談生意還在用Messenger、LINE、WeChat等通訊系統,公司的專案相關資料絮亂不堪,碰上員工到職或離職更是手忙腳亂。

如果是連追蹤每日進度都需要開會的公司,遠端工作就算實施了也是有名無實:大家會一直坐在電腦前面開會,根本也不會享受到遠端工作的彈性和舒適感。

4. 台灣經濟環境的阻礙

最後,就是台灣整體的產業競爭力、經濟狀況,以及企業獲利能力。

台灣其實在2000年後基本上經濟榮景就結束了。出口製造業幾乎都轉為三角貿易模式,而電子代工和廉價品牌的策略也是遭遇瓶頸。

現在基本上在台灣工作,除了業務人員可能有分些佣金以外,其實大部分的營運面員工是已經拿不到什麼分紅。台灣新創公司過去十幾年的成功案例有限,因為公司掛牌上市而致富的員工基本上也看不太到了。

回到源頭,因為經濟的大環境,台灣大部分的公司因為沒有跟上潮流轉型,現在的獲利能力有限,是真的沒有東西可以分員工。但是,轉為三角貿易的出口企業,則是根本沒有這心要將盈餘分配給員工。

長久下來,本來個性就比較偏安的台灣人,自然沒有太多員工會很熱血地為公司賣命。其實回到台灣的五、六年級生那時候的經濟奇蹟,台灣本來經濟成長就是靠大量的廉價勞工和高工時去換取的,並不是靠組織效率。而今天五、六年級生常批評年輕人是草莓族,其實大家都忽略了一點:當沒有以前的高薪作為獎勵時,有誰願意去犧牲健康去為公司付出?

所以說,遠端工作的彈性其實救不了台灣大部分的公司,因為公司過去勞力密集的業務和營運模式,並不會因為有了溝通和環境上的彈性而大幅提升效率。而當台灣公司因為成本考量,連勞保、健保都在省,連員工出差都要自己先墊機票,連員工去看個醫生都要扣半薪,你覺得遠端工作的彈性對這樣的公司有意義嗎?

回到唐鳳對於「企業微型化」的結論,其實遠端工作並非微型化的因,而是歐美國家長期以來就是不斷地朝專業化、人力精簡化前進,因而發展出遠端工作的模式。台灣如果以為採用遠端作業但是不去徹底檢討企業和員工文化就能夠提升效率,那已經是因果誤置了。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