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千人、估值30億美元!這家公司全靠遠端辦公,怎麼做到的?
員工千人、估值30億美元!這家公司全靠遠端辦公,怎麼做到的?

Automattic是一家神奇的公司。

多數人對它並不了解,但其旗下的兩款主要產品WordPress與Tumblr卻廣為人知。

馬特.查爾斯.穆倫維格(Matt Mullenweg)在2005年以個人部落格系統WordPress起家,並創立了Automattic。經過15年的攻城掠寨之後,目前,WordPress月覆蓋人數達到Google的60%。

2019年9月份,Automattic收購了擁有1.3億用戶的輕部落格網站Tumblr。在同年11月,Automattic完成來自Salesforce的3億美元的D輪融資,估值達到30億美元。公司員工也由最初的1個人,發展到了1,100人,分佈在全世界75個國家

WordPress1.jpg
Automattic旗下知名產品WordPress
圖/ 極客公園

有趣的是,在擴張、發展過程當中,這家公司一直採用純遠端辦公的方式。Automattic並不是遠端辦公的開創者,但它用自身的業績擊破了對這種辦公方式的種種質疑,並成為了遠端辦公的重要佈道者。

打開Automattic公司的Twitter主頁,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是關於遠端辦公的討論。從創辦人到高管到普通員工,這家公司的每個人似乎都在「不務正業」地透過個人部落格、出版書籍、社群媒體表達對遠端辦公的思考與探索。

在中國,由於最近的疫情影響,智聯招聘調查顯示,近六成的企業在2月3日復工。遠端辦公這種小眾的辦公方式迅速「普及化」。

不過,從各種辦公協同工具的表現與網路熱搜的討論來看,無論處在生產鏈的哪個位置,大多數人顯然還沒有準備好。大量中國公司正在這場遠端辦公的洪流裡摸索、試驗。所以,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是時候來再次認識一下Automattic這家公司了。

人們在Automattic是怎麼工作的?

2017年6月,Automattic關閉了位於舊金山的辦公室,這也是他們當時唯一的辦公室。根據創辦人穆倫維格的解釋,關掉的原因是,1394平方公尺的辦公室,租了6、7年,沒有人使用。

「在Automattic,我們從第一天開始就知道,我們不需要在同一個地方工作,因為當時的4名創始員工分別在世界的不同城市。」穆倫維格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的採訪時說道。在辦公室上節省下來的大量成本被用來提升員工的遠端辦公體驗。

他曾在部落格中介紹,對於分佈在全世界的員工,他們如果選擇在共享辦公空間辦公,公司每月會提供250美元(約新台幣7,500元)的辦公津貼;如果選擇在咖啡廳辦公,Automattic也會為他們的咖啡買單。

另外,對於正式加入Automattic的員工,會獲得2000美元的經費來改善自己的辦公環境,比如購置辦公桌椅等。與此同時,Automattic還會為所有員工提供最新的蘋果設備,來保證員工辦公工具的質量。

在溝通協作上,Automattic的內部交流都在網上進行,主要是依託於他們自主開發的用來替代掉郵件的交流協作工具P2、視訊會議軟體Zoom以及團隊協作工具Slack。

在Automattic,公司強調結果導向,理論上並不存在傳統的上下級關係,所有的工作依靠項目組來進行。通常,每個項目組為2-12人,公司不存在傳統的「項目經理」這一固定職務,鼓勵團隊嘗試新的工作組合、合作方式,以實際產出說話

同時,設計與協作軟體Mural等工具也會被納入到不同團隊的遠端協作當中,用來在虛擬空間中整理並共享創意,展開腦力激盪或者「設計思維」研討會。

穆倫維格認為,「我不在乎你的工作時間,你可以晚起,你也可以去打高爾夫,然後從凌晨2點工作到5點。關鍵的問題是你到底做了什麼?很多人並不需要每天坐辦公室,他們用其他方式也能創造出了不起的東西。」

「根據我的經驗,很多公司員工上班只是在走過場。」穆倫維格覺得,固定辦公室並不能保證員工有「真正的創造」

WordPress2.jpg
Automattic在奧蘭多舉辦了公司2019年的Grand Meetup
圖/ 極客公園

除此之外,Automattic每年還會組織一次為期一週的「大聚會」(Grand Meetup),讓世界各地的員工聚集到一座城市,來增強凝聚力與協作感。5個最受員工歡迎的會面地點為葡萄牙里斯本、夏威夷、舊金山、荷蘭阿姆斯特丹與泰碧島。

剛剛過去的2019年的「大聚會」,他們選在了奧蘭多。Automattic的員工Cole Stryker在部落格中提到,在「大聚會」期間,穆倫維格會用一個小時的時間,來解答公司內任何人的提問。透過這種辦法,來強化團隊共同的價值觀。

支撐遠端辦公的關鍵

人數達到一定程度後,遠端辦公過程中也難免會產生溝通上的誤解。一定會有人質疑,當公司人數超過30人之後,遠端辦公的方式將不再適用。

而實際上,Automattic憑此模式成功壯大到超過1,000人的規模,同樣,創建於2011年的網路公司In Vision也採用遠端辦公的方式,茁壯成長到了現在的700多人的規模,並影響著全世界的數位產品設計領域。

穆倫維格認為,遠端辦公之所以在Automattic能夠完美運轉,主要原因在於公司扁平的管理架構和100%的透明度。所有與工作相關的對話、文件、會議記錄以及培訓都是開放給全公司員工,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遠端交流造成的摩擦與誤解。

Automattic的前員工斯克特.貝金(Scott Berkun)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支撐遠端辦公的關鍵。他此前曾擔任過微軟的首席工程經理,並在2010年加入了Automattic。之後他把在Automattic的工作經歷寫成了一本書——《The Year Without Pants-WordPress.com and the Future of Work》。

WordPress3.jpg
圖/ 極客公園

貝金在書中提到,「目前大部分公司的管理模式,來自於上世紀由大型財閥主導創立的商學院,這套管理體系主要服務於製造業、銀行業等傳統行業,其主要特點是以職業經理人為中心,這些行業所涉及的工作也大多是重複性的勞動。」

而由於慣性,這套管理體系從製造業時代被沿襲到了網路時代,「但是逐漸體現出了它的缺陷和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不適應性」。這種不適應,從當下眾多新經濟企業尋求企業結構創新、轉型的趨勢中可見一斑。

在以網路為代表的數位化勞動力轉型浪潮當中,貝金認為創造者們才是公司的核心,而不是職業經理人。對於像工程師、寫作者、設計師這樣的創造者而言,固有的管理模式正在扼殺他們的創造力。數位型企業與製造業並不應該沿襲同一種管理模式、辦公模式。

雖然,已有的辦公產品已經滿足一個遠端工作團隊的需求,但依舊有很多人無法完美地實現遠端辦公。貝金在個人部落格中將此歸納總結為5個原因並給出了解決方法:

1.在總部中沒有盟友

如果公司有總部,那麼遠端辦公者很難知道總部正在發生著什麼。總部的決策也很難快速傳達給遠端辦公者。因此,遠端工作者要麼在總部建立盟友;要麼公司建立「遠端第一」的原則,線上進行許多討論、會議與文件處理,並且使用隨時隨地可以使用的線上協作工具。這樣,所有的工作對話都可存檔和可搜索,對於「非遠端」人員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謹小慎微的企業文化

亞馬遜和其他公司將「注重行動」視作他們公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期望員工可以主動採取行動,而不是等著被告知要去做什麼。「注重行動」的文化也會培養出適應能力更強的員工,他們樂於發現和解決問題。一種企業文化越是要求溝通協作,遠端溝通工具所承受的壓力就越大,相應的,這個團隊的溝通協作能力也就越強。

3.角色定義不明確

角色定義不明確在任何一個組織中都會造成麻煩,而這種麻煩在遠端工作者當中會被放大。遠端工作人員需要有明確的角色定義,應當明確地說明他們擁有的權限,以及如何衡量工作業績。這樣,他們才可以更好地決定自己如何利用時間和資源。

4.糟糕的溝通

世界上大多數組織一直在聘用具有良好溝通技巧的人,但實際上,良好成熟的溝通技巧並不常見,而溝通能力差會對遠端工作造成更大的影響。

5.錄用了錯的人

遠端工作並不適合所有人。遠端工作者通常需要高於平均水平的組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即便是處在Google的那種工作環境中,遠端工作者也需要比其他員工更加積極主動。遠端辦公方式更適合擁有雄心壯志的人。在Automattic,公司透過「遠端試用」的方式來招聘,這樣可以更好地評估候選人的遠端工作技能。

匯聚對的人

數位化時代正在改寫工業時代遺留下來的企業經營模式。遠端辦公背後涉及的更是新的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運作思維。

Automattic在發展過程中,摸索出了一套篩選遠端辦公人才的招聘模式。公司的設計與業務發展組總監戴夫.馬丁(Dave Martin)在他的個人部落格當中,揭秘了Automattic這一招聘流程。

馬丁寫道,「我們曾經也透過面試來篩選員工,模仿Google和微軟,問求職者一些腦筋急轉彎似的問題,並和他們一起吃面試午餐。但我們後來發現,候選人在餐廳的說話和行為方式與工作中的表現無關。有人在面試時表現驚人,但實際工作並不是迷倒他人,面試技巧並不能等同於工作表現。」

後來,Automattic在招聘流程上取消了線下面試環節。創辦人穆倫維格會親自參與到簡歷的初審環節,而後,Automattic會要求被選中的候選人與他們以合約(每小時25美元的報酬,約每小時新台幣750元)的方式一起工作3-8週。同時,雙方可以隨時終止合約。

在這個「試用」過程中,候選人並不需要從現在的公司辭職,但他們會和未來可能的同事並肩作戰,一起參與到真實的項目當中。時間靈活,可以在晚上也可以在周末

在此期間,試用者與公司之間可以快速有效地評估,兩者之間是否相互匹配。而且,由於實行遠端辦公,Automattic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在全球範圍內招攬人才。

馬丁透露,每個Automattic員工最多只能督導2~3個試用員工,「在我們的公司文化中,督導試用任務優先於日常工作。如果有人因為督導任務,需要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對這點我們完全接受。」

我們尤其關注求職者是否能自我激勵、是否擅長書面交流(因為我們進行遠端辦公非常依賴即時通信)」穆倫維格說,「我們更關注他們能多快發現問題,如何與同事交流,並從中學到什麼。」

在試用期結束後,穆倫維格會透過網路聊天來對候選人進行「終面」。「我並不知道面試者的性別或種族,只能看到螢幕上的文字。這個過程能讓我集中關注面試者的工作熱情和文化適應性。」

試用的目的是為了找到對的人。馬丁說,「形成最俱生產力的關係需要經過數年,而不是幾個月。如果你想打造能夠改變世界的產品,花的時間則要長得多。我們希望Automattic的雇傭關係能夠延續數十年。如果公司把所有人都視為短期員工,那麼在員工的投入上,管理者就會基於短期化形成截然不同的做法和態度。因此,忠誠應該是相互的。」

「並不是只有我是這麼想的」

「我曾在矽谷的一家科技公司上班,有一天我和主管在Slack聊得非常深入,然而他就站在不遠處,也沒有走過來和我直接聊。我意識到,在這個房間裡的每個人,他們的工作都是可以在家完成的。事實證明,並不是只有我這麼想。」

約翰.坎寧安(John Cunningham)說道,而後他創建了Remote Rise,專門幫助企業施行遠端工作制度。

根據研究公司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的數據,2005年全球有180萬的遠端辦公員工,而到了2014年,這一數字增加到360萬,翻了一倍。貓頭鷹實驗室的調研顯示,截止2018年底,全球有超過56%的科技企業允許員工進行遠端辦公,在經濟發達國家這一比例更高。在美國,已有3000萬人在家中遠端辦公,占美國工作人口的16%-19%。他們預測,到2020年,大約50%的科技公司將會有約29%的員工被允許遠端辦公。

隨著網路設備與網路服務費的降低,遠端辦公的成本與傳統辦公的成本相比越來越微不足道。理論上,銷售、客戶支援、研發和營運這些職務透過遠端工作的方式是可行的,這些職務的工作內容要麼發生在辦公室之外,要麼發生在網路設備辦公設備上,辦公室對他們而言並不必要。

目前,已有亞馬遜、希爾頓、戴爾等國際企業在部分職務上開放遠端辦公模式,比如客服、技術支援、軟體工程師、行銷經理等;中國的VIPKID也有「在線教師」這一遠端職位,相比之下,中國企業對遠端辦公整體上還是持保守態度。

30年前,傳統視訊會議的發展,讓遠端辦公實現了可能;當下,網路技術的發展則促成了遠端辦公工具的普及。而急需升級換代的往往是人們的思想。

相比是否遠端辦公,這次疫情,也是對中國科技企業是否需要探索新的員工僱傭與組織管理方式的一次提醒。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台灣年度AI盛會「2025 AI TAIWAN未來商務展」日前圓滿落幕,展會期間同步登場的「2025 AI TAIWAN國際趨勢高峰論壇」也吸引來自產官學界的高度關注。副總統蕭美琴親臨現場致詞時指出,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全球產業版圖,台灣正站在這場關鍵變革的十字路口,必須積極布局。

「我們已在硬體供應鏈上打造出一座堅固的山頭,接下來,台灣更要以AI與軟體應用為核心,開創下一座新高峰,讓台灣持續站穩世界舞台。」蕭美琴強調。

AI應用邁入「代理時代」,大量數位員工走進職場

目前,AI應用的發展已從單純的聊天問答與內容生成,邁入全新的「代理時代」。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明,所謂AI代理(AI Agent),不僅能理解與回答問題,更具備推理、規劃甚至執行任務的能力。像是特斯拉的無人計程車服務,或Amazon的倉儲與送貨機器人,都意味著AI不再只是螢幕中的語言模型,而是直接參與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取代部分白領工作,成為職場上的虛擬同事,舉凡代理撰寫軟體程式碼、產出研究報告等任務,AI都能勝任。

受邀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的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對此趨勢也有相同見解。他預期,未來金融職場將迎來大量數位員工,AI角色亦將從過去的助理定位,躍升為具備博士班水準的專業夥伴,全面協助企業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

事實上,為了迎接這股變革浪潮,中國信託早在2018年便前瞻性地成立AI實驗室,積極借鏡國際金融業的成功經驗,推動各項AI專案。這項超前部署的策略,也讓中國信託成為台灣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展現其在AI創新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

中國信託金控
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_中國信託金控,受邀分享AI創新應用領域的經驗與策略。
圖/ 數位時代

中信AI發展策略的3大核心重點

進一步探究中國信託金控的AI應用發展策略,可以歸納出3大核心重點。

第一是採取「導入通用工具+自建AI模型並行」的雙軌推動模式。目前市面上由科技大廠或新創企業提供的AI工具已相當成熟,如:語意搜索、摘要總結、內容生成等工具,只要確保符合資安與內控標準,即可快速導入與應用。此外,針對中信獨有的經營Know-how、產品知識、關鍵決策能力等核心競爭優勢,則透過自建AI模型的方式內化至系統中,藉此強化差異化競爭力,與通用工具形成有效互補。
第二為打造AI賦能的企業文化。賈景光強調,推動AI賦能,絕非單純的技術導入專案,而是一場全方位的企業文化變革,必須由高階主管帶頭學習與使用AI,再結合員工教育訓練、不定期內部應用成果與外部趨勢分享、建置學習資源庫、以及Prompt Engineering的技巧養成與實戰演練等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型塑出AI賦能的企業文化。

尤其考量到「如何下正確指令」(Prompt Engineering)是AI效益最大化的關鍵,中國信託也將內部累積的指令設計技巧與應用實例,整理為知識庫,讓全體員工得以共同學習、快速上手,加速落實AI於日常工作中。目前,中國信託金控已經盤點出超過200個AI應用情境,協助員工有效提升40%至70%生產力。

第三則是鎖定關鍵應用場景、最大化AI導入成效。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關鍵議題,企業在導入AI時應回歸業務本質,從產業策略與關鍵流程出發,找出痛點並對症下藥,才能創造出AI應用的最大價值。

中國信託金控
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開場時提到,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很大的比例都與AI有關。
圖/ 數位時代

像中國信託便聚焦於優化客戶體驗、提昇內部效率與風險管理3大金融業核心議題,發展相關的AI應用,例如:智能客服已實現70%的客戶詢問可於1秒內快速回應、自主研發的AI模型能主動偵測並攔截可疑交易,2024年累計成功阻擋的詐騙金額已達8.4億元新台幣,為客戶資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內部AI應用已小有所成,如今,中國信託正積極邁向產業共創階段,並響應金管會倡議成立的「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擔任「金融科技應用研發工作圈」的首屆召集人。透過聯合學習、金流履歷、資料整合等方式,研發可以解決金融業共通性問題的AI相關應用,如 : 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建構全國性金融同業防詐平台,以科技精準阻詐、達到守護民眾財產安全的目的。賈景光強調,唯有打破單打獨鬥,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AI應用實力,真正讓台灣的金融科技在全球發光發熱。

中國信託金控
賈景光強調,唯有共同合作,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
圖/ 數位時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