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的逆襲!當台灣隊長蔡英文也吹起轉移號角時
Telegram的逆襲!當台灣隊長蔡英文也吹起轉移號角時

你也TG了嗎?我想這不會只是問句,很可能是「現在進行式」了!

2020年實在是一個充滿變化與不確定的一年。從武漢肺炎帶來的經濟衝擊,到通訊平台的變化。正當LINE@升級成官方帳號2.0後,大多數人都在觀望著通訊平台的變化時,Telegram(TG)開始成為新的選項了。

蔡英文的Telegram.png
總統蔡英文也開始啟用Telegram圈粉。
圖/ 蔡英文官方臉書

有一派的朋友認為,用戶習慣已經被LINE制約,轉移的可能性很低,也認為還沒有朋友在用。而有一派的朋友,想的是未來收費的成本影響甚大,需要找一個新的平台來滋養客群。其中,慈濟就是開第一槍的組織。而這麼一槍,可說是點燃台灣對此平台的關注!

慈濟轉戰Telegram掀話題_江仕超.png
慈濟轉戰Telegram掀起話題。

Telegram在台灣可能會如何拓展開來?

值得注意的是,Telegram在台灣是沒有運營團隊的。也就是Telegram將來若能在台灣占有一席之地,可說是台灣一連串自發運動帶來的。就像是一場自發的社會運動,特別讓人好奇變化的可能性。

這項自發的社會運動,起因正來自於LINE2.0官方帳號收費。這影響許多早年透過LINE@(LINE2.0官方帳號的前身)經營客群的朋友與媒體。舉例來說,像是經營親子母嬰的部落客或團媽們,她們正是透過大量的訊息溝通往來,達到與其他媽媽們的聯絡與關係建立。收費後,對於重視情感交流的族群來說影響太重。團媽們會大量轉移至Telegram是完全可以理解。

推薦閱讀:3月底前LINE@全面升級官方帳號2.0,企業要逃離LINE除了Telegram還有什麼選擇?

何況,對團媽來說,TG群組提供20萬人交流,私領域的流量將比LINE群(500人)大多了,可說是非常巨量的「流量池」。

野蠻王妃之FB廣告_江仕超.png
知名部落客野蠻王妃的FB廣告。
圖/ 江仕超

或許你會想說:團媽有什麼影響力?有辦法讓人轉移嗎?事實上,團媽就是一群極有號召力與黏著性的族群。團媽之間的情感關係非常深厚!所以,當她們圈內有此運動時,肯定會帶走一群具有高頻互動的族群。

接下來,像是媒體型的企業,有大量新聞或文章的發送需求,也會面臨到高額成本的負擔。就像是雜誌媒體、公部門、政治人物…等,都可能會選擇離開。就像今天收到蔡英文總統唯一官方Telegram訊息,也為TG在台灣發展帶來很厚實的強心針。

台灣隊長蔡英文_江仕超.png
總統蔡英文也開始轉戰經營Telegram。

當具有媒體影響力的單位與名人開始轉移時,我想TG感染全台民眾的數量將會像滾雪球一樣。這時候TG用戶數就像「產品生命週期」中所描述,一旦有媒體推波助瀾時,便加速跨越鴻溝了! 到那一刻,TG在台灣便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隨之而來,企業嗅到「風向」產生時,全台可能就會像過去Facebook、Instagram、LINE@一樣刮起「轉移紅利潮」。比如:限時搶購活動!只在某某TG。

對台灣來說,TG會有轉移或使用不習慣的問題嗎?

滿常有朋友有類似的質疑。但就筆者觀察,台灣人在通訊或社群平台上的接受度很高。 讓我們把回憶找回來,早年的蝦皮是怎麼讓人轉移購物習慣?它透過大量運費補貼吸引許多用戶後,久而久之這群高頻交易的族群也習慣該平台了。發展至今,大家想要購物自然而然會想到:你蝦皮了沒?就跟你Google了沒,是一樣意義。

關鍵是,能給鐵粉什麼新的價值?有禮物好康嗎?或者有什麼獨特之處。

如果未來經營TG失敗了,我們的確賠掉一些時間,但客群關係還是在的!要回到LINE的擁抱隨時都有機會,但現在你不動,就完全沒有機會了。

Telegram夯了!而我們企業該留意什麼?

企業要「造勢」成社會運動可能很難,但「順勢」就很自然而然。隨著TG在台灣隊長的號召下,我想許多公部門或名人們也會陸續響應這場TG轉移運動。此時,企業順勢而為,給予一些誘因,就能趁早建立新的流量池。

TG轉移潮給予企業一個經營客群的新管道,可說是迎來一段新的流量紅利期。

然而,免費流量的背後,我們該留意些什麼?在《數位時代》的〈行銷人注意!LINE帳號2.0改版倒數計時,官方指引3明燈〉文章中有提到一段:

「(品牌)傳不對的訊息給用戶,只是在『殺』了你的好友,被封鎖等於是扼殺消費者接觸我們的機會,所以要用對的訊息跟內容,才能把好友圈起來(套),有正向的互動循環才能一起『養』用戶、『養』營收。」

所以,未來想要投入TG的企業,請留意如何適時適量傳「優質訊息」給你的用戶! 千萬別因為能免費傳送訊息而過度使用,導致歷史重蹈覆轍。若是你選擇在LINE持續經營,則可以參考此文〈LINE訊息費用化後,品牌該如何「賴」以為生?

Telegram或LINE都是一種通訊工具的選擇,真正讓客群願意沉澱與互動的關鍵,還是取決於企業給予的價值與內容。

最後,你也TG了嗎?

(本文由江仕超授權轉載自其Medium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社群媒體 #LIN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