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發1,500億元!拆解瑞幸的跨國騙局:你喝的不是咖啡,是資本的眼淚
市值蒸發1,500億元!拆解瑞幸的跨國騙局:你喝的不是咖啡,是資本的眼淚

「你喝的不是咖啡,是資本的眼淚。」

瑞幸咖啡於美東時間4月2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坦承財務造假。

瑞幸表示公司於2019年偽造業績金額高達22億人民幣(約新台幣95億元),這項消息使瑞幸市值驟減近50億美元(約新台幣1,505億元),在美股價兩個交易日內崩跌超過80%。不僅如此,瑞幸的高階管理人員與董事群很可能必須接受美國證監會調查,以及美國司法部證券欺詐的刑事起訴。因此除了市值的鉅額損失外,瑞幸咖啡還必須面臨高達112億美元(約新台幣3,372億元)的鉅額賠償金。

僅供報導用途_shutterstock_1262665861_瑞幸咖啡.jpg
圖/ LP2 Studio via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瑞幸咖啡自爆始末:1,500人的埋伏行動,如何戳破小藍杯的數據造假謊言?

2019年瑞幸咖啡正式在美國上市,將中國連鎖咖啡店產業推向豪擲千金的大資本時代,也為瑞幸贏得了「中國咖啡第一股」的稱號。再加上騰訊、阿里巴巴、貝萊德、法國路易達孚等擁有龐大資本與經營能量的機構巨擘參戰,一時間中國咖啡市場投資金額不斷翻漲,連鎖咖啡店產業成為繼超商之後資本市場最關注的投資孵化賽道。

然而,踩著資本催熟、海外上市、股東套現的募資套路,瑞幸咖啡非常戲劇化的在不到3年時間內,從拔地而起的民族英雄跌落成為眾矢之的的中國之恥。在自曝財務造假的那天開始,瑞幸咖啡3年來浴血奔跑、野蠻生長的模式,最後還是成為了資本的眼淚。

那麼,這場橫跨全球兩大經濟體的咖啡騙局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雖然渾水研究的指控面向廣泛,但目前瑞幸坦承造假的部分主要圍繞在「門店銷售數字」方面,也就是透過捏造各項細部數據隱藏了門店實際虧損近30%的事實,堆疊出線下門店實現盈利的假象,藉此在資本市場中攫取更多資源。本文為讀者繪製出瑞幸門市銷售數字造假結構,歡迎指教與討論。

圖/ 未來流通研究所

Step 1:捏造每店每日商品銷售量(Number of items per store per day)

瑞幸於2019年財報中宣稱每店每日商品銷售數量達444至506件,但實際銷售量僅263件,換言之瑞幸誇大了72%的銷售量。

Step 2:捏造每訂單商品數(Items per order)

瑞幸宣稱透過高額補貼與行銷手法為門店帶來正向連帶銷售,但實際上每訂單商品數卻是陷入衰退,由2018年Q1的1.74件,下降至2019年Q4的1.14件。

Step 3:捏造商品平均銷售價格(Average selling price, ASP)

瑞幸2019年Q3財報指出ASP達人民幣11.2元(約新台幣47元),但在大量折扣券與優惠碼發送下,實際上商品平均淨售價為9.97元(約新台幣42元),僅達標價的46%。瑞幸造假ASP提高1.23元(約新台幣5元,12.3%)

Step 4:捏造其他商品收入

瑞幸為了提高商品銷售數量,宣稱其他產品收入比例由2018年Q2的7%成長至2019年Q3的23%,但實際上卻僅占6.2%。

Step 5:浮報廣告支出金額

瑞幸披露的廣告支出金額與第三方市調機構央視市場研究(CTR)發布數據不符,瑞幸浮報2019年Q3廣告支出高達158%,約3.36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4億元),並且將此金額挹注門店銷售數字,創造出盈利假象。

剖析瑞幸騙局造假脈絡,是從門店經營最上層的「每店銷售量」、到商品層級的「每單商品數」、再到價格層級的「平均銷售價格(ASP) 」,由上而下層層浮報,相乘起來創造出龐大的假造盈利,並透過捏造其他商品收入與浮報廣告支出金額的方式進行移花接木,將金額回灌至門店創造虛假金流。

深入觀察可以看出,瑞幸操作手法是由連鎖零售業商業模式中最核心的經營數據下手,藉由具邏輯性的造假數據掩蓋門店實際上高達24.7%-28%的虧損事實,宣稱2019年Q3門店營業利潤達3.97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6.9億元),藉此取得投資人更多的支持。這樣的手法與瑞幸近年高調頌揚其網路思維是甩開傳統實體商業包袱的說法對照後,無疑形成最大的諷刺。

中國連鎖咖啡店產業競爭地圖(點圖可放大)。
圖/ 未來流通研究所

如同我們在先前分享的中國連鎖咖啡店產業競爭地圖中提到的,2017年成立以來,相較於咖啡本業,瑞幸咖啡在資本槓桿上的大膽操作與極具爭議性的財務數據更加受到注目。財報數據顯示,瑞幸過去一年虧損總額達3.6億美元(約新台幣108億元),營利率為-72.9%,ROE與ROA分別落在-56.7%與-54.3%,但瑞幸經營團隊始終以「動態虧損」的概念解釋陰沉的帳面金額,指出眼下快速擴張的資本支出將能夠在未來創造出可觀的投資回報。

然而目前看來,所謂的投資回報在瑞幸滿紙荒唐言的財報數據下,最後很可能落得一場空。甚至瑞幸咖啡目前的回應仍被認為是避重就輕,僅坦承門店銷售數據造假的部分,至於高階經營團隊是否涉及內線交易與違法質押等更加嚴重的罪行仍待審查,也左右著中國小藍杯未來的命運。

責任編輯:林芳如、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未來流通研究所

關鍵字: #瑞幸咖啡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