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要繼續遠端工作嗎?調查顯示:半數員工效率不減,卻出現這2種心理狀態
疫情結束要繼續遠端工作嗎?調查顯示:半數員工效率不減,卻出現這2種心理狀態

新冠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全球,許多企業紛紛實施在家工作,既然能以這樣的方式照常運作,那疫情結束後,我們還需要回到實體辦公室嗎?根據過去一兩個月來的調查結果顯示:是的,即便網路協同平台發達,實體辦公室的存在還是不可取代。

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或又稱做遠端工作,是過去10年來不斷被討論的話題:從企業的角度出發,讓員工在家工作能夠節省實體辦公室的空間使用與管理成本,但同時,卻也害怕無法隨時監管員工的作息與工作效率;而對員工來說,可以擁有自己安排時程、彈性工作、節省通勤時間等好處,同時卻也擔心在家工作的孤獨感與其他無法在家專心工作的誘因,導致工作效率不如預期。

根據美國社群管理工具公司Buffer一份於2019年進行的問券調查顯示,有99%的美國工作者都曾體驗過遠端工作,更有95%的工作者都願意推薦他人進行遠端工作。

過去幾個月全球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如Facebook、亞馬遜(Amazon)、Google等大部分的歐美企業,都不得不實施在家工作政策,減少員工通勤與辦公室工作的需求,來降低人與人接觸的機會。

在「強迫在家工作」的政策實施之下,遠端工作成為絕對的現實,然而,它是否跟原本想像的一樣彈性、舒適,讓員工不再需要實體辦公室了呢?

在家工作、在辦公室工作的效率都一樣

企業評論網站Glassdoor於近期做的一份千人問卷調查顯示,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67%的美國員工都被要求在家工作,而有16%則是被要求自動放有薪與無薪假期,來減少員工互相接觸。

有一半的遠端工作受訪者表示,他們相信自己在家工作的效率,跟和在辦公室工作的效率完全相同。其中,有68%的年輕受訪員工(年齡介於18至34歲),都對遠端工作效率表達出高度信心,反之,較年長員工族群(年齡介於55至64歲),則只有44%表示自己能維持一樣的工作效率。由此可以看出,相較於年長族群,年輕員工族群對於維持遠端工作效率有較高的信心。

遠端工作
圖/ pexels

對於在家有18歲以下孩童的家長員工來說,高達71%的受訪者表示,即使與小孩一起在家,他們也能維持和在辦公室一樣高度的工作效率。

半數在家工作者會有孤獨感、焦慮感

即使在家工作提供員工高度彈性,又能維持原本待在辦公室內的工作效率,但是,在家工作太長時間,可是會傷害員工的心理健康。

擁有Google、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Walmart等320萬企業員工用戶的美國匿名職業社交平台Blind,就在最近發表一篇在家工作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目前疫情影響與社交距離命令之下,有52.9%的受訪員工都表示,從收到在家工作命令開始,他們曾感到孤獨、寂寞;56.4%的受訪員工在這段時間曾感到焦慮。

遠端工作
圖/ pexels

這份調查反映的是,全球疫情尚未明瞭的狀況下,在家工作者的狀態,無法與一般情況下在家工作者的狀態劃上等號。

在疫情的影響下,在家工作不僅得應付日常工作上的事務壓力,還同時遭受外在環境影響,無法與朋友相見、無法任意出門活動、每天都待在家裡閱讀日漸增加的感染病例數字。過去那些在咖啡店的閒聊、辦公室裡的玩笑,現在彷彿都成追憶,而每天社群網路上的疫情討論、確診數字報告等無形中增添了焦慮感,有些人還因此擔憂自己隨時可能會失去現有工作。

「尋求他人幫助或與專業人士聊聊對於不確定性的焦慮、憤怒、無助等可能會有幫助,若能把這些力量化為助力,一步步走向想要的未來,將是最好的結果。」臨床心理學家迪夫亞.坎南(Divya Kannan)博士對媒體平台YourStory這樣說道。

每週2~3天進辦公室,可以加強團隊成員連結

根據顧問公司麥肯錫以及Buffer在家工作的相關調查顯示,當員工擺脫辦公室生活的限制、能自主安排工作時程與地點時,他們能獲得更高的工作滿意度,也能展現更高的工作效率。

然而,這次新冠肺炎(COVID-19)的影響之下,員工並不是自主在家工作,而是被逼著得待在家工作。這個特殊情況反而把縮小了在家工作的優點,同時放大了在家工作的缺點。

美國史丹佛經濟學教授尼古拉斯・布魯姆(Nicholas Bloom),最近在外媒Recode的訪談中表示,過去2年多的在家工作實驗研究,每週約2至3天進辦公室工作,不僅能強化員工與工作環境的連結,還能幫助創造力,畢竟,大部分的創意都是在面對面的情境下共同激盪出來的;全部工作時間都待在家可能會很糟,大部分的人都無法享受其中。

遠端工作
圖/ pexels

布魯姆進一步表示,2020年可能會是 失去創新的一年 ,當科學家、工程師都被強迫待在家時,哪來的新產品、新點子、新專利?每天在家工作以及每天在辦公室工作,或許就像兩個互斥的極端,找到當中的平衡——讓員工自由選擇地每週1至2天在家工作——才是對企業、對員工兩者來說,最好的解決方案。

即使不少企業目前都實施在家工作,但是營運狀態與產出卻無法與正常狀態相提並論。企業主管每天可以舉行一個30分鐘的團體視訊會議,接著早上與下午再分別打給某個員工,花10分鐘時間與他視訊會議,雖然會花上許多時間,但這些舉動能夠在未來幾個月中,維持員工的心情與工作效率。

疫情結束後,工作者還需要回到實體辦公室嗎?經過這次疫情強迫在家工作狀況來看,實體辦公室的需求還是無法被網路協同平台取代,常態性地員工面對面相聚,不僅有助於員工的人際關係連結與激發創造力,企業也需要這個辦公室場域,來塑造他們獨一無二的企業文化。

責任編輯:林芳如

本文授權轉載自:FC未來商務

FC未來商務,專注未來新商務應用、轉型思維與創新體驗,並結合沙龍分享、展會發表,協助產業找到面對未來的轉型關鍵解方,並連結創新資源。

延伸閱讀:
1. 封城後的歐美生活!口罩之外,還有4種外送服務「新」現象
2. 消毒殺菌不用人!防疫機器人動起來,專攻另類「3D產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