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Zoom一飛沖天,曾經的視訊軟體王者Skype為何悄聲無息?
疫情下Zoom一飛沖天,曾經的視訊軟體王者Skype為何悄聲無息?

新冠疫情(COVID-19,武漢肺炎)在全球大規模爆發已經有一個多月了,為了控制疫情的傳播,遠端辦公成了全球所有辦公室人群的剛需。如何和螢幕對面的工作夥伴順利交流,就成了人們必須解決的問題。在中國,996的社畜和學生黨有著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飛書、釘釘等視訊會議工具。而在國外,也有Zoom和House party等用戶強勁成長新的視訊會議工具,Skype等老牌視訊通訊工具也迎來了第二春。

其中由美籍華人袁征創立的線上視訊會議軟體——Zoom在這次疫情中大出風頭,不僅是因為漏洞問題,也和最近幾年它強勁的用戶有關。

去年4月Zoom在美國IPO上市,上市僅僅一個月市值就達到了230億美元(約新台幣6,921億元)。12月份,Zoom的股價回落到發行價附近,就在Zoom因為漏洞問題股價持續走低的時候。新冠疫情突然來了。從去年12月底,Zoom突然開始爆發式成長,股價迅速由60美元(約新台幣1805元)爬升到164美元(約新台幣4935元)。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數據
圖/ 愛范兒

延伸閱讀:Zoom被禁了該改用哪款工具?實測10款視訊軟體,一表詳列優勢與使用心得

2020年的前兩個月,Zoom的用戶成長便超過了超過了去年全年,開會人數也從去年年底的每天1200萬次成長到了每天2億次。即使在美股熔斷,市場最黑暗的那幾天,Zoom也沒停下成長的腳步。直到前幾天Zoom被曝軟體漏洞,股價再次進入下跌通道。

數據
2018年企業會議軟體市場調查
圖/ 愛范兒

除了股價和月活能夠客觀地反映了人們對Zoom的熱情,我們也能從媒體報導偏向上窺見人們對網路會議系統的偏好。如果關注國外科技媒體,可以發現近期出現了大量有關Zoom功能使用的討論,這代表Zoom確實成了國外最主流的視訊會議軟體。

那在Zoom之前,大家都用什麼軟體開視訊會議呢?我猜大部分人第一印像都會想到Skype。

Skype究竟去哪了,為什麼我們很少能看到有關它的新聞報導?想知道Skype為何衰落,我們還是要回顧一下Skype成長的歷史。

Skype的出世,世界進入網路語音時代

2003年,瑞典企業家尼古拉斯·曾斯特羅姆(NiklasZennström)和賈努斯·弗里斯(Janus Friis)共同創辦了Skype,當時普通的個人電腦之間尚且無法直接用語音通話,更別說電腦和電話之間語音通話了。Skype將語音訊號轉換為數據,從主機透過Internet發送,然後在接收電腦上恢復音檔,讓電腦間語音通話走向普通消費者。更讓人興奮的是,Skype用戶只需要支付比國際電話低很多的費用,就可以撥打傳統電話。可以說,Skype的出現給了人們跨國電話的新選擇,一定程度上間接降低了跨國通話的費用。

maxresdefault
圖/ 愛范兒

2005年,Skype發布了2.0beta版。該版本引入了視訊通話功能,徹底革新了網路通話行業。人們從來沒想到。坐在家裡對著電腦就能和別人面對面交流,不僅通話是實時的,還能看見對方的臉。相比傳統電話,Skype開創了一種屬於未來的交流方式。這陣視訊通話熱潮迅速火遍發達國家。人人都想嘗試新的視訊通話方式,Skype的用戶群體也迅速壯大,甚至替代了部分傳統電話的功能。

2005年,Skype客戶端額視訊與通話總次數就超過了一百億次。2006年,註冊用戶也達到了1億,Skype成了網路電訊行業中當之無愧的巨無霸。

創業三年,第一次被收購

也是在2005年,eBay以26億美元(約新台幣782億元)的價格購得Skype。它試圖將Skype打造為成為消費者和零售商之間的溝通渠道。並推出了Skpecasts,想藉此轉向企業辦公領域,Skpecasts的核心功能是允許100位參與者在同一聊天室進行語音和視訊對話。從基礎功能上來看,Skpecasts和現在流行的的網路會議室已經沒什麼區別。

WhitmanSkype
圖/ 愛范兒

到了2008年,eBay公司突然宣布關閉Skypecasts,表面上原因是Skypecasts未能完全達到eBay的高標準以及對連接和取悅用戶的目標,其實真正原因是Skype持續虧損,eBay不想繼續燒錢,並在一年後出售了所持大部分股份。

圖
圖/ 愛范兒

現在回頭看看,我們會感嘆eBay當時的目光確實太過短淺。如果Skype能保留Skpecasts功能,並針對企業提供增強服務。憑藉Skype當時龐大的用戶基數和快速的用戶成長,幾乎沒有其他視訊通訊軟體能挑戰Skype的地位。

但歷史沒有如果。儘管許多Skype用戶在博客上批評放棄Skpecasts的做法,甚至有用戶提出抵制Skype運動,宣稱「沒有Skypecast,也沒有Skype」,但仍然無法將Skype拉回多人視訊會議室的跑道。

Skype
2009年的Skype
圖/ 愛范兒

不過Skype方便的個人視訊功能,讓它依舊在高速成長的跑道上奔跑。2009年,它的註冊用戶達到5.3億,2011年9月達到6.63億。Skype的國際通話市場份額從2005年的2.9%成長到2014年的40%,佔據跨國網路通訊業的半壁江山。

eBay走人,微軟85億美元接收

雖然Skype採用的是P2P網路協議技術。用戶越多,相當於伺服器越多。語音和視訊通訊連接也就越穩定,但Skype本身仍然需要負擔一些帶頻寬用。對eBay來說。Skype本身只是一個網路通訊工具,所以它並沒有像隔壁的騰訊那樣,依托龐大的用戶群體打造其他賺錢的服務。這讓Skype成了一個只燒錢,沒有盈利的工具,加上市面其他網路通訊軟體和社交網路的崛起。被拋出了手中Skype的股票,讓Skype自謀出路。

在2011年,Skype準備IPO前夕,微軟突然宣布斥資85億美元(約新台幣2558億元)收購Skype,這是當時微軟規模最大的單筆併購交易。當時Skype身上還背著7.75億美元(約新台幣233億元)的債務,雖然微軟內部也有類似Skype的解決方案,個人語音聊天是Windows live Messenger,企業市場則由Lync平台提供相關服務。但他們實在太不爭氣,這宗收購的上一個季度,微軟線上服務部門單季虧損超過了7億美元(約新台幣210億元)。

當時微軟正試圖重整線上業務。收購Skype,不但能全盤接收Skype多達6億的龐大用戶(Skype一詞甚至在2014年被寫進《牛津英語詞典》)。還能將Skype整合在Windows Phone 7中,藉此與蘋果的FaceTime和Google Voice抗衡,順帶阻止Google收購Skype,避免Google進一步做大。

但最重要的是,當時的Skype已經開始轉型,在企業市場上也有了一定的進展。微軟希望它能替代Lync,打通Xbox、office、outlook、和Hotmail之間的通路,將用戶套進在這個生態閉環中。

只是微軟的設想很美好,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遇到了很多問題。

Skype是如何被微軟搞砸的?

之前我們提到,Skype的語音和視訊通話採用了P2P協議。這意味著在台式機上,Skype的語音和視訊通話能憑藉龐大的用戶群體保證高質量和穩定性。但這在依賴行動通訊的智慧手機時代行不通,畢竟用戶不會願意將自己的手機作為服務器,並消耗自己的流量為他人提供P2P連接服務。沒有辦法,微軟只好將Skype拉到了自家的雲端服務上。

微軟希望將Skype成為微軟雲端服務一環,打造裝置跨裝置的溝通體驗。2013年,微軟拋棄Messaging,將Skype設定成了Windows 8.1 默認傳遞消息的應用程式(中國除外)。並在Xbox和Outlook上推出了Skype服務。

skypeoutlook
圖/ 愛范兒

但之前的用戶已經習慣了用Microsoft live messaging,轉換這些用戶到Skype花了微軟大量時間。在微軟過渡老用戶和重新設計界面期間,競爭對手們用社交網路搶走了大量用戶,並打造了與Skype類似的消息同步功能,而且更加完善。再加上不穩定的雲端服務導致Skype的經常崩潰,微軟對其設計界面的頻繁大改,最終導致Skype的活躍用戶越來越少。

當時正值智慧手機逐漸普及。市場上出現了Whatsapp,Facebook,snapchat 等社交+視訊通話的APP,社交屬性較弱的Skype面臨著用戶流失的情況。

圖
圖/ unsplash

看到這種情況。微軟並沒有選擇集中精力修復Skype的Bug,並改善它的可用性。而是模仿屬性完全不同的Snapchat,進行了一次大改版。但用戶並不吃這一套,這次改版讓Skype的應用商店中評級暴跌,在英國的App store中,Skype的評分只有1星。而在美國的應用市場中,評分已經從3.5星降至1.5星。

最終微軟又在一年後,又刪除了類似Snapchat的功能,又改回了原來的Skype。顯然,頻繁的改來改去讓Skype損失了大量的用戶,也極大地打擊了Skype的口碑,再加上Windows Phone系統的全面潰敗,失去了系統原生軟體的加持。

圖
2018年改回來了。
圖/ 愛范兒

沒有了系統默認應用和社交網路的加成,Skype就是一個單純的通訊工具。再加上頻繁的改版設計和產品體驗問題,Skype已經逐漸淡出了個人用戶的視野,雖然它曾經擁有6億用戶。但帳號活躍度越來越低,人們只是在需要的時候才會打開Skype。

Skype的未來在哪?

微軟也明白Skype在個人用戶市場上已經失去了競爭力,所以他們將精力投在了企業市場。2016年。微軟推出了企業協作工具Microsoft Teams,和遠端辦公巨頭Slack正面對決。在這場對決中,作為辦公軟體巨頭的微軟,其實有很大的主場優勢。

首先,幾乎人人都用的Word,Excel,PowerPoint和OneNote被集成在Microsoft Teams中作為生產力工具。Skype for business則是Teams的溝通工具,Planner、PowerBI用於管理團隊協作,最後用Exchange提供通知。如果有需要,Microsoft Teams還能擴展第三方程式。

圖
圖/ 愛范兒

微軟也終於找到了Skype的正確用法。在微軟推出Microsoft Teams四年之後,它以2,000萬的日活超越了曾經的競爭對手Slack。看到Teams在企業市場的成功後,微軟進一步將Microsoft Teams加入面向消費者的Microsoft 365計劃。

Microsoft Teams在家庭計劃中最主要的功能是讓朋友和家人透過Teams中的群聊或視訊通話建立聯繫,並共享待辦事項列表、照片和其他內容。換句話說,微軟正在用Microsoft Teams取代Skype的部分功能,在未來將會逐步將Skype的用戶轉換到Teams中。

當然,Microsoft Teams短期內是無法完全取代Skype的。微軟希望Skype重新成為個人網路通訊行業的霸主,並將這些個人用戶無縫導入Microsoft 365之中,為此Skype已經開始積極學習對手的優點。

昨天Skype宣布:無需註冊或下載,只要創建一個會議鏈接,就可以使用Skype進行無限次會議。

圖
圖/ 愛范兒

這極大地降低了新用戶使用Skype的學習成本並促使和其有關的老用戶回歸。一旦用戶因開會的剛需開始使用Skype,並在疫情的長期使用下形成產品依賴,Skype就能在新冠疫情之後重新崛起。

這並不是說微軟重新將重點轉移到Skype上,微軟發言人在上月底接受VentureBeat的採訪時表示:

我們將Teams視為您工作和生活的全能樞紐,它集成了聊天,視訊通話,以及分配和共享任務,存儲和共享重要數據的能力您的小組並與家人和朋友分享您的位置,而Skype主要是聊天和視訊通話應用程式平台,我們沒有什麼可分享的了。

可以猜想,在這次新冠疫情中Skype透過視訊會議獲得的大批需要經常開會的活躍用戶,都將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被導入Microsoft Teams的生態之中。而在完成了這一偉大的使命後,Skype的最終的命運或許將和Windows live Messenger一樣,被Microsoft Teams趕下歷史的舞台。

責任編輯:林芳如、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