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雜誌何以持續形塑世界經濟?
百年雜誌何以持續形塑世界經濟?

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媒體,在超過150年的歷史後,仍然可以影響全球思想,尤其是當數位時代讓許多老牌媒體死亡或放棄紙本之際,它卻可以愈活愈勇──除了《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經濟學人》的起源反映了大英帝國曾是資本主義的先驅,與倫敦在國際經濟中的歷史地位,而他們百多年來的故事,則是一部全球經濟思潮史。既形塑世界,也被世界所影響。當然,他們始終堅持是自由主義的擁護者。

推薦閱讀:牌照稅被砍,BBC可能要斷糧了!98歲老牌媒體該怎麼走下去?

19世紀上半期,英國熱烈討論是否要廢除對進口穀物施以關稅的「穀物法」。1843年,商人威爾森(James Wilson)創辦了這份周報,強烈主張自由貿易,支持廢除「穀物法」,提倡市場自由放任的自由主義(laissez-faire liberalism)。

「我們嚴正相信,自由貿易會比任何事物都更能擴展文明與道德。」威爾森寫道。他們當然也反對限制勞工工時,和政府提供福利。

1843年9月2日《經濟學人》創刊號頭版_wikipedia.png
1843年9月2日的《經濟學人》創刊號頭版。

1861年,威爾森的女婿、銀行家白芝浩(Walter Bagehot)接任主編,在經濟立場上沒有岳父那麼極端,願意支持累進所得稅和立法保障工人安全。白芝浩也報導更多政治議題,並運用大量數據資料呈現一個由於「金融、鐵路和貿易」而正在劇烈改變的經濟,報紙影響力蒸蒸日上。

推薦閱讀:淺談傳媒歷史——Netflix重塑說故事方式

打著自由主義之光,照在西方政經議題上

19世紀中期是全球資本主義的第一個階段,也是新政治和經濟思潮興起的年代。那是一個「資本的年代」,倫敦的金融資本力量正在改變世界經濟,也是一個「帝國的年代」,帝國主義不斷對外擴張攫取經濟利益。

那更是一個階級衝突激烈的時代。馬克思用言論和行動推動工人權益和權力,因此稱呼這個報紙是「歐洲金融貴族的喉舌」。《經濟學人》則反映著當時資產階級對於民主大眾政治的恐懼,主張限制工人的投票權。

進入20世紀,馬克思的理念獲得些許勝利──勞工獲得普選權、羅斯福實施新政、英國工黨躍升,《經濟學人》也轉向務實自由主義,支持政府對工人的福利和醫療,後來更接受凱因斯學派的理念。

冷戰期間,世界被分成兩大陣營,他們又回到更早期的自由放任經濟立場,強烈反對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並在外交政策上力挺美國──這也是因為英國在二次戰後已經不再是帝國,美國成為新的霸權。

70年代時,受米爾頓・費里曼(Milton Friedman)和海耶克(Friedrich Hayek)等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者所影響,《經濟學人》高度膜拜市場自由主義,並在80年代成為柴契爾夫人和雷根總統的「新自由主義啦啦隊」。此時是整個世界經濟思潮的大轉變。

1989年冷戰結束,蘇聯和東歐的共產政權垮台,西方世界洋溢在巨大的勝利喜悅中,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說「歷史終結了」,人們對自由市場的信心達到最高潮。《經濟學人》當然更是如此。

翻新老招牌,成功擁抱數位化

經濟學人雜誌_The Economist官方粉絲團
在數位化的浪潮下《經濟學人》成功轉型,在2019年的紙本訂戶達90萬,加上數位訂戶共超過160萬,在美國就擁有近百萬訂戶,可說是當今最成功的新聞雜誌。

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全球化的自由貿易和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場,面臨嚴重的正當性危機,《經濟學人》也進入了困惑期:他們無法再像從前那樣捍衛自由主義了。他們難得地贊成政府出手援救銀行,並同意社會不平等的問題已經傷害到經濟成長。

再到如今這時代,不論是政治自由主義或經濟自由都不斷撤退,歐美右翼民粹主義興起、保護主義再起,自由主義民主受到挑戰;許多如普丁的新威權統治者掌握權力,而獨裁中國則不斷在世界擴張影響力。

其2019年的175周年特刊指出,「我們在175年前出現,是為了推動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創造了現代世界,現代世界卻反而對抗自由主義」。意思是,「歐洲和美國出現了民眾對自由菁英的反叛,後者被視為無能或不願意正視一般人民的問題。」所以他們認為要更新自由主義,以面對新的挑戰。

他們面對的另一個挑戰當然是「數位風暴」。

事實是,當其他知名國際新聞媒體,在過去20年紛紛下沉 ──不論是掙扎求生的《新聞週刊》,賣給彭博的英國《商業週刊》,或者早已失去影響力的《時代》雜誌。《經濟學人》卻成功轉型,在2019年的紙本訂戶達90萬,加上數位訂戶共超過160萬,在美國就有將近100萬訂戶(比英國更多),可說是最成功的新聞雜誌(雖然他們仍喜歡自稱報紙)。

關鍵在於他們發展出難以取代的獨特內容:簡潔的寫作風格,內容涵蓋全球各地,讓讀者一卷在握、瞭解全球,更打造出菁英必讀的地位,雖然立場鮮明,但論證理性而清晰。

事實上,《經濟學人》自稱不左不右,除了絕對支持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其他並不容易落入傳統的左右分野。在社會立場上他們反對死刑、支持管制槍枝、支持同性婚姻;在總統政治上支持過保守派政治人物如柴契爾和雷根,但也支持過柯林頓和歐巴馬。

所以,雖然他們的理念在2020年不是一個勝利者,但作為一個媒體,他們卻無疑已是這個時代的重要典範。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