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口掃儀探頭,牙醫師仔細掃描患者牙齒。掃描後的3D影像圖,不需送到牙技所,只要透過現場的3D列印機,就能打印牙冠模型,讓患者立即使用。過去需要花費幾週時間的療程,未來可能縮短為一天,甚至幾小時內就能完成,這樣的場景不是幻想,透過數位科技輔助,牙科正邁入全新的智慧醫療時代。
看準數位化浪潮,臺大醫院牙體復形美容牙科首度與愛齊科技合作,從今年開始,將愛齊科技的數位口腔掃描儀(以下簡稱:數位口掃儀)系統應用於「數位美容牙科學」課程中,課程內容完整涵蓋數位口掃儀應用、CAD/CAM牙體修復設計軟體教學、牙齒修復材料、3D列印等數位牙科訓練,創台灣首例,期望修習課程的牙醫師,未來能將數位牙科技術實際應用在臨床治療上。
捕捉全口彩色3D影像,口腔狀況一目了然
對恢復牙體形態、功能與美觀的牙體復形美容牙科來說,在治療前,如何精準取得牙齒影像是關鍵。臺大醫院牙科部專任主治醫師暨美容牙科、牙體復形專科醫師姜昱至表示,在過去沒有口掃儀器時,需用相機拍攝病人牙齒多種角度,不管是色澤、彩度或飽和度都需要一一記錄,不僅缺乏3D立體影像可以參考,當印模完成後,還要跟牙技師來回討論修改,拉長治療時間。
現在透過數位口掃儀,牙醫師可以即時捕捉患者的牙齒表面、輪廓、周圍牙齦組織和咬合掃描,建構精準的3D影像圖,並以無線傳輸的方式發送給牙技師;這不僅減少病人的張口時間和異物侵入感,也能直接讓患者看到口內每顆牙齒的情況,輔助諮詢。同時,透過直接傳輸影像資料,醫生能和牙技師即時討論、修改模型。以愛齊科技為例,旗下的數位口掃儀至今已被用於超過470萬件牙體復形案例,包括贋復牙冠、牙橋與客製化植牙等領域。
臨床應用廣,咬合分析工具是關鍵
在臨床治療上,數位口掃儀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臺大醫院牙體復形美容牙科專科訓練醫師劉曉暘舉例,像是科內治療重點方向的樹脂修復,過去要用手工堆蠟製作模型,未來就可掃描立體影像,再利用3D列印出模型。進行3D齒雕時,其中的的內建咬合分析工具可輔助醫生判斷磨牙的角度和高度,與後續要裝戴的瓷塊是否相符,減少後續來回修改的過程。
在目前最熱門的數位微笑設計上,數位口掃儀的圖檔也可導入Digital Smile Design App裡,方便醫生直接進行3D數位微笑設計。
介面友善、協助追蹤
以介面來看,姜昱至表示操作友善直覺,教導學生時,大約45分鐘到1小時就能完全上手。
在色彩呈現上, 目前課程使用的數位口掃儀為彩色掃描,顯色自然,很直覺就能得知病人牙齒狀況。在掃描時,還會特別標註提醒醫生哪些地方還要加強掃描,確保捕捉最精確的全口影像。如果掃描完後還想要重新補捉,只要擦除局部,重掃特定區域即可,不用全口再來過。在咬合顯示上,也可透過不同顏色標示輕重,讓醫生在修磨牙齒時,能針對局部直接調整。
劉曉暘也進一步表示,其中的「TimeLapse (縮時攝影)」技術,能讓醫生將患者的歷史3D掃描與當前的掃描進行比較,追蹤牙齦變化、牙齒磨損與牙齒移動,有助於牙醫師進行長期追踪以及讓患者更了解牙齒的狀況。
產學合作,培養下一代牙科人才
除了應用在實際臨床治療上,未來透過數位口掃儀結合其他數位科技,也能為牙科帶來創新突破。姜昱至表示,像是可培養熟悉數位科技的牙技師,與醫院一同搭配,甚至直接進駐在醫院中,雙方可即時討論、修改,打破過去一步接一步的臨床流程,縮短治療時間。
在研究上,過去要長期追蹤的臨床研究,透過拍照無法確保每次的拍攝角度一致,影像不夠客觀,現在則能清楚得知客觀改變和細微變化,還可以從不同角度看模型,提升研究準確性。
這次藉由將數位科技帶入教學現場,就是要培養新一代的牙科人才,「教育一直是我們很重視的,為了不讓醫生有斷層,我們希望能夠培養一些種子教師,不管是留在教學醫院或去外面開業,都可以運用這套完整紮實的訓練。這些種子能夠撒下去的話,對提升台灣醫療水準非常有幫助,」姜昱至說。
目前課程將近20位學員參與,比預期的人數還要多,原先只針對臺大醫院牙體復形美容牙科的醫師與臺大臨床牙醫學研究所學生開課,結果連其他專科的醫生也很有興趣,「因為大家都知道數位是未來趨勢,」劉曉暘說。
透過雙贏的產學合作,不僅讓臺大牙科醫生能提前接觸業界頂尖的數位牙科科技,雙方合力培育優秀的專科醫師,讓學生有機會無縫接軌應用於未來執業;同時也能讓民眾享有最新的數位牙科技術,為台灣牙科帶來更多突破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