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浪濤盡,科技產業在今年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代。我們過去所熟悉的科技品牌,從英特爾、微軟、戴爾、惠普、新力、東芝、夏普、三星等大廠,都把消費性電子產品視為今年重要的發展策略,這個浪潮已經撲過來了。
**產業規格仍未底定
台灣還有機會切入
**
對PC產業最大的困難,就是現在得要有一個帶頭定規格的大哥。未來兩三年內,產業重新洗牌的機會很大,對台灣廠商而言,過去切入市場的最好時間點,都是在規格底定後,用量產能力把市場衝出來,這時台灣廠商還有一些肉渣吃。但這幾年,IT產業規格早已底定,湯已經很清了,沒什麼油,晚了就不用進場了。現在消費性電子市場的規格尚未明確,但台灣廠商必得要跟上。
台灣科技業勢必得要面對「分眾」與「量產」市場的兩難,因為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市場速度很快。當然,大公司有大公司的資源,所有檯面上的公司都會宣稱朝這方面轉型,但現在市場到底要什麼?坦白講沒有人說得出來。
對大公司而言,資源比較豐富,可能同時有十個專案在開發,但只要有一個賭對了,就成功了;對小公司而言,資源有限,可能只能進行一兩個專案。但宏觀來看,很有可能十個小公司裡面,會有一個掌握到市場,趁勢快速崛起。大公司找到切入點,就找到了繼續成長的動能;小公司找到立基,爆發力會很驚人。韓國最近有個剛掛牌的小公司IRiver,做MP3隨身聽,表現就很亮眼。
**系統仍是大廠天下
零組件是小廠機會
**
現在市場處於世代交替的時期,小公司的機會會更好。從我的觀點,這段時期做零組件的反而利潤比較好,這在PC時代就是如此,但當時做系統組裝的利潤也不錯;現在則不同,各自不同系統規格間都還在競爭,但裡面重要的零組件多半一樣。在系統部分當然還是大公司的天下,因為有產能優勢;但小型的零組件廠商,今年會有不少活蹦亂跳的黑馬出現。
台灣過去的優勢是把供應鏈絞斷後,廠商找到自己分工的位置,打破垂直整合的產業架構;但現在,卻是垂直整合的年代。無論鴻海、廣達、仁寶,最近都在積極進行垂直整合,購併或轉投資不斷,方向很明顯,系統廠商會是大者恆大的天下,剩下少數幾個大廠維持龐大的營收,但利潤會很低。希望在龐大的系統廠商帶動下,旗下的零組件廠商能夠雨露均霑;多數系統廠商很難再有爆發性,因為營收已經太大了,但這幾年,會是小型零組件廠商的最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