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etflix上高人氣的日本人氣實境秀《雙層公寓》、漫威首部華人英雄電影《上氣》,甚至是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新作《不可能的任務7》⋯⋯都一度因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停拍,暫時喊卡。
在疫情籠罩下,全球影院除了得面對無片可播的「片荒潮」,更尷尬地是,如今根本沒人願意去電影院,在一片黑壓壓的密閉空間中和不認識的人一起看電影。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並未對電影院下「禁令」,只建議影廳內要採用梅花座、一場電影售票限制100張內等防疫措施,但光是四大連鎖影城,票房就慘跌至少85%,創下自2003年SARS後的史上新低。
歷經數月的慘淡,歐美、日本的電影院,已經開始嘗試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自救——「虛擬電影院」,讓「實體影廳」和「線上影廳」併行,在家也能買票觀看首輪播放電影。
然而,這股風氣也吹到電影票房總是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台灣。
今(19)日,樂聲影城宣布自家的「虛擬電影院」正式開幕,也是全台灣第一家嘗試該作法的業者。虛擬電影院到底是什麼?在家也能看首輪電影,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虛擬上映」因疫情而生,歐美、日本先行
打開電影院官方網站,在線上買一張電影票,期限內就可以在你家的電腦、手機或平板看到新上映的大片。
如今在Netflix、Disney+上的「獨家電影」並不少,不少電影在影院下線後,也都能在OTT平台上找到,但影院仍不滅。對消費者而言,電影院是一個「娛樂場所」,觀眾可以喝著汽水、吃著爆米花,享受「一群人一起看電影」的感覺。
「虛擬電影院」看似是非常時期的折衷作法,但近日確實已成為許多獨立製片和好萊塢電影主要發行管道。
如今美國各地影廳,包含全美連鎖電影院Angelika Film Center、維吉尼亞州老字號戲院Grandin Theatre、德州連鎖電影院Alamo Drafthouse Cinema,以及曼哈頓獨立電影院Film Forum都陸續投入「虛擬上映」的行列。
近期可舉的案例之一,是美國電影發行商Kino Lorber與藝術電影院Arthouse Convergence,自3月19日起推出「Kino Marquee 虛擬電影院」,在線上播映了多部電影和紀錄片,在短短6週內,票房達標40萬美元、每周平均售出6,000張「虛擬電影票」,這筆收入將以5:5分帳模式,返還給美國當地幫忙宣傳的368家影廳,好能幫助他們維持疫情衝擊下的生計,度過閉館停業的艱難時期。
日本 Tofoo Films製片公司與紀錄片導演想田和弘,在今年4月份串聯日本當地40間戲院、4家電影發行商,一起推出虛擬電影院「Temporary Cinema」,支持因疫情關閉的影廳、電影院及片商;義大利也在近期宣布,影院將於6月中重新開張營業,而此次也新增了「虛擬電影院」上映的方式。
疫情改變全球的生活方式,可以說「虛擬電影院」解決當務之急、不無小補,但未來似乎有可能大規模形成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虛擬」及「實體」之間兩者相輔相成,為電影院業者開創新的收入。
樂聲影城一票只賣60元,有機會成為主流嗎?
座落熙熙攘攘的西門町步行街、可容納800人的樂聲影城,是台灣第一家跟進的業者。
樂聲影城的「虛擬電影院」在今(19)日於官網上線,在選定好電影後,可於網頁直接購買「虛擬電影票」,觀眾在付款後的48小時內,可以不限次數、不限載體在網頁上觀影,相較實體影院一張近300元的票價,「虛擬電影院」票價僅為60元。
但若觀察在實體影院播映的片單,有《靈異405號房》、《奇蹟救援》、《黑暗戰域》...等15部當下較熱門的電影,但在「虛擬電影院」上,目前只有3部影片:藝人昆凌主演的災難片《天火》、韓國VR紀錄片《遇見你》和《遇見你:未訴說的故事》,熱度與人氣無法與實體影院上映的電影比擬。
樂聲影院官方表示,針對會上「虛擬電影院」的電影,除了有選片團隊篩選外,也會透過數據分析,預測哪些電影更適合數位觀賞。
另一大令人憂心疑慮,則是盜版問題。在實體影院看電影,偷錄翻攝已構成犯罪、最高可罰75萬元,但在家看片,要怎麼防?「網站都有經過加密,所以就算有心人士翻拍,畫質也不會太好,且我們還是先相信大家,」樂聲影院回應道。
無論如何,樂聲影院已經跨出第一步的嘗試,日後或許將有更多業者加入。但畢竟我們正處OTT當道的世代,Netflix上原創電影越來越多,在其他OTT平台上,單租購買也能看到不錯的新電影,除非在「虛擬電影院」上架的電影本身夠強、宣傳力度夠大,才能引起觀眾的興趣,引起潮流。
在上一個月,台灣影院業者便期盼中央直接宣布電影院停業,暫時減輕營運成本壓力,也避免電影院成為防疫破口,如今疫情逐漸趨緩,文化部部長鄭麗君也透露,國片映演跟戲院建立協商機制,預計3年內排片率將從10%提升到20%,協助國片建立映演通路、振興國片。
責任編輯:陳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