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報導,蘋果準備推出一種捆綁服務,用戶可以用更低的價格使用多種蘋果的數位服務。Apple Music、Apple New+、Apple TV+和iCloud等等服務都將包含在內,並且分為不同的打包套餐。

打個比方,Apple Music加iCloud基礎版,原本是10元/月+6元/月,那麼經過打包之後,兩項服務的價格將會低於16元/月。
這種捆綁性服務被稱作「Apple One」。據知情人士透露,「Apple One」最早將於10月份與iPhone 12系列一起推出,目的是為了刺激消費者訂閱更多Apple服務,以增加蘋果的日常收入。而套餐範圍和價格在正式推出之前,都有變動的可能。
「這不就是蘋果版的88會員嗎?」
將自家的數位服務打包在一起做成訂閱產品,對於中國用戶來說,可能最熟悉的就是阿里巴巴的「88會員」。但蘋果的數位服務與硬體產品深度綁定,橫向對比更像是中國手機廠商的帳號訂閱服務。
在帳號訂閱服務的形式上,中國廠商算是走在了前面。
中國廠商的完善服務
由於中國獨特的智慧手機市場環境,Android系統被深度定製成為各家自己的ROM,因此各家廠商也擁有自己的獨立帳號系統,同時推出了相應的付費訂閱,不過大家的形式都有所不同。
華為提供的數位服務與目前的蘋果類似,你只能訂閱單個服務,並不能打包多個服務。
訂閱服務的基礎是華為帳號,它打通了華為主題、華為音樂、華為影音、華為閱讀、雲端空間等等所有華為服務,其中華為音樂設置有音樂會員和Hi-Res會員兩種付費訂閱,它們分別又分為超級音樂VIP、音樂VIP、Hi-Res Plus會員和Hi-Res會員,每月12元起,價格不同,權益不同。

這種定價模式在其它的服務中也類似,套餐檔次有高低之分。
當你開通音樂會員之後,你可以獲得VIP曲庫、更好音質的音樂和下載音樂等等權益。其它服務同理。
儘管華為沒有推出多項服務打包的訂閱模式,但華為影音卻推出了與其它影音平台的聯合會員套餐,包括芒果、優酷和騰訊,開通之後你便能在華為影音App上觀看相應影音平台的會員內容。
同時華為帳號本身還有一個會員制度,會員權益超出了數位服務範圍,涵蓋真實世界裡的服務。例如尊享專線、備用機服務和寄修服務。會員制度有著一套成長體系,等級越高你獲得的服務越多,而等級則是依靠用戶的消費累積起來的。
OPPO的做法則與Apple One類似,它將多項數位服務打包在一起,成為會員訂閱制度。
OPPO的會員帳號體系叫做「Heytap大會員」,分為HeyTap大會員和HeyTap大會員+,最低15元/月,在「我的OPPO」App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價格與服務範圍都有所差異,但基礎的服務已經包含在內,例如主題、遊戲、雲端空間等數位服務,OPPO商城的硬體優惠券、配件半價券,甚至包含了多個國際流量包。

其中我認為非常實用的是雲端空間服務。目前雲端服務已經成為我的剛需,我有大量的照片和備份需要上傳雲端,因此訂閱雲端空間成為了我的習慣。OPPO的雲端空間50GB為6元/月,但訂閱了HeyTap大會員之後,會贈送50GB/月,連續訂閱的價格為13元/月,同時它還涵蓋其它數位服務,實際上非常划算。
除此之外,OPPO將售後服務劃為單獨的「OPPO會員」制度,在「OPPO+」中可以看到。它與華為帳號類似,以成長值為基準,分為多個會員等級,等級越高享受的售後服務越多,包括螢幕碎保、免費貼膜、手機保養和免費寄修等等。
蘋果的內容優勢是什麼?
從訂閱形式和售後來看,中國智慧手機廠商已經在用戶服務方面做得比蘋果更好。但這就代表蘋果就非常落後了嗎?非也。
蘋果之所以有底氣將自家的數位服務打包在一起,很大的原因在於蘋果多年來在內容領域的耕耘。
以Apple Music為例,它是中國用戶能用到的最大的正版音樂庫之一。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報告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流媒體市場中,Spotify排名第一,Apple Music排名第二,獲得了25%的流媒體收入,佔訂閱量的21%。與此同時,2020年第一季度,蘋果與環球唱片公司、索尼唱片公司和華納唱片公司達成了合作協議,極大擴充了Apple Music的內容庫。
Apple Music目前的訂閱價格是10元/月。為了吸引用戶使用Apple Music,蘋果為新用戶提供了三個月免費試用的選項,同時學生用戶擁有更優惠的5元/月價格。
此外,在影音方面,蘋果於2019年推出了Apple TV+服務,為用戶提供多個原創電視節目、電影和紀錄片。蘋果將投資進行相應的影音內容創作,目前已經上映的影片包括《大象女王》《Hala》《銀行家》《看見》等等,參演蘋果原創電影的演員不乏Samuel Jackson、Jason Momoa和李奧納多等知名影星。
今年7月份,蘋果更是以7,000萬美元(約新台幣20.5億元)的價格買下了由Tom Hanks主演的《灰獵犬號》電影,這部電影沒有在任何電影院播出,而是直接上了Apple TV+官網。據Deadline報導,《灰獵犬號》播出之後,創下了Apple TV+有史以來最好的首映周成績,並給Apple TV+帶來了約30%的新註冊用戶。

蘋果耕耘內容領域的力度可見一斑,這也是蘋果數位服務更為核心的一點:內容為王。
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在於,Android生態使然,大多數用戶沒有使用Android自帶服務軟體的習慣。比如QQ音樂和自帶的音樂App相比,更多的人會選擇前者,因此中國手機廠商在數位服務方面仍然會與已有的內容服務商建立合作關係,推出聯合會員。
但在iPhone上,蘋果已經逐漸培養起用戶使用自帶服務的習慣,這算是為今後蘋果推出Apple One的一個基礎。不過較為尷尬的是,蘋果面向中國用戶開放的數位服務比較有限,Apple Music和iCloud是大家用得最多的兩個服務,Apple Acrade、Apple TV+、Apple New+等服務目前與中國用戶無緣。
為什麼要打包服務?
打包多項服務做成訂閱形式的商業模式並不稀奇。
在中國將這種模式發揮到極致的其實是樂視,當年樂視大舉拓展自己的生態時,它一度建立了集硬體、內容和服務為一體的模式:手機虧錢賣,電視甚至不要錢,用戶只需要付費訂閱樂視會員就可免費得到一台電視,同時還享有多項樂視內容服務,例如樂視獨家的影音和音樂資源。
樂視的會員服務甚至讓所有人相信這是「服務經濟」的未來,用付費內容撐起硬體產品的模式,在當時的確是一件新鮮事,且吸引力十足,想必現在還有不少人家裡仍然在使用樂視電視。
只可惜貪心不足蛇吞象,賈躍亭編出的造車故事無法繼續生態化反,樂視已然窒息。
蘋果如今要做Apple One,與近年來蘋果的服務轉型密不可分。
iPhone常年來佔據蘋果總營收的50%左右,但由於智慧手機市場已經趨於飽和,iPhone的銷售對於蘋果總營收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擺脫iPhone依賴症,是近幾年庫克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於是在2020財年第三季度的財報裡,iPhone營收佔據總營收的百分比降至44.3%,這歸功於Mac和iPad的明顯成長,可穿戴裝置與服務營收也有著可觀的成長,達到了131.6億美元(約新台幣3,870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了14.85%。同時蘋果表示付費訂閱成長超過3,500萬元,目前平台上的服務已有超過5.5億的付費訂閱,相比上一年增加了1.3億。他們提前6個月完成了2016年服務收入翻倍的目標。

顯而易見的是,服務業務的成長動力十足,而它正是蘋果轉型的重要一環,透過推出打包訂閱服務的Apple One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戶使用蘋果的服務,從而獲取更多的收入。
目前Apple TV+和Apple Acrade等新服務產品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它們為蘋果貢獻的收入十分有限,比不上Apple Store、Apple Music和iCloud等老款服務。打包服務的意義在於促使新服務進入用戶的日常生活,提升新服務的月活量。
這種以更低價格打包付費的形式,無形中讓人感覺占到了便宜,或許比Apple Music免費體驗三個月還有效。
但如果蘋果在中國推出Apple One,會根據中國市場進行怎樣的優化?我們還不得而知,只是鑑於《Ready Player One》被翻譯為《頭號玩家》,我猜中國「Apple One」的正式名稱或許是「頭號蘋果」。
責任編輯:林芳如、錢玉紘
本文授權轉載自:PingW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