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會計變身 筆記型電腦銷售天后
小會計變身 筆記型電腦銷售天后
2004.01.01 | 人物

留著一頭俐落的短髮,在資訊展會場看起來就像隨和的鄰家媽媽,崑碁電腦總經理張美惠賣起電腦來,卻比誰都要驃悍,「她是台灣的筆記型電腦天后!」IBM個人電腦事業處副總經理洪漢青傳神形容。

起步佳!
從基層做起,累積人脈

「我有把握十個客人走進店裡,我就能做到十個人的生意!」個性阿沙力的張美惠自信滿滿地說。只有四間店面、不走大型通路經營模式的崑碁電腦,卻創下年營業額12億新台幣、平均每月賣出2000台以上筆記型電腦佳績,「她真的是電腦界的奇葩,」身為同業,弗斯特科技總經理徐肇鑫談起張美惠來仍讚不絕口。光是位在八德路的兩家店面,張美惠營業額就能做到每個月上億,「她的基礎很穩,」捷元商品企劃部專員陳淑芬觀察。
1986年,台北商專會計科畢業的張美惠進入電腦公司當會計,這份與資訊業相關的工作,讓原本不懂電腦的她,了解到電腦的內部結構和產業上下游關係。

眼光準!
市場先行者,抓對商機

那段時間正是台灣資訊業的起飛期,由於對業務工作有濃厚興趣,張美惠請求老闆,讓她能在公司業務出去談生意時,跟著見習,「我當時認識的人,很多現在都已經當上公司的總經理,」張美惠認為當年「從基礎做起」的入門訓練,讓她因此建立寶貴的人脈,「很慶幸我能有那時候的經驗,」如今已經是「業界大姐大」的張美惠笑著說。
但她真正踏入這一行,卻是失業邊緣時的放手一搏。她所待的這家公司後來倒閉,為了要去經銷商處要公司的應收帳款,張美惠看到對方交易都用大筆現金,商業嗅覺靈敏的她,直覺這是自己可以做的生意。張美惠回憶,當時光華商場賣的都是電腦零組件,為了做出區隔,張美惠選擇販賣整台組裝電腦,因為這樣的毛利更高,沒想到卻創造出新典範,「我是光華商場第一家這樣作的,也帶動了光華商場的商機!」
1989年,張美惠向家人要了1000萬當股本,憑著一股傻勁創辦了強太電腦(崑碁的前身),「沒想到我們開店當天就賺進十多萬現金,這一千多萬到現在都沒用到。」張美惠對於產業變化的判斷的確神準,那時「專業主機板」的浪潮剛要開始,市場上對於整合各項零組件的主機板,多少還有些疑慮,張美惠卻看好這個趨勢;她選公司的眼光更是一流,首先在組裝電腦採用華碩主機板(1989年華碩剛成立,初期還只是窩在公寓裡研發主機板的小公司),讓原本只做外銷的華碩從國外打回台灣市場,她也一路陪著華碩長大,看著這家公司從年營業額1000萬做到1000億。
除了在八○年代晚期開風氣之先賣組裝電腦,張美惠更在1997年搶在許多業者之前賣起筆記型電腦;在業界吒叱風雲十多年的經歷,讓她成為國內各大品牌筆記型電腦最重要的經銷商,「我只是剛好抓到兩次電腦市場(整台組裝電腦、筆記型電腦)的起飛時機,」張美惠自謙地說。
「很多人會覺得我是女性不相信我,所以我要花更多的時間讓人信服,」張美惠認為,女性要在男性為主的資訊界闖出一片天,「身段」和「專業」兩者都不可或缺。會計的底子,讓她對公司的財務能有效掌控,而現在只要談起電腦,她就像是本電腦年鑑,總能如數家珍的在紙上畫出電腦構造圖,甚至比許多品牌業者更懂對方的產品,「除了洪漢青(IBM個人電腦事業處副總經理),我是第二個最了解IBM筆記型電腦的人,」張美惠自豪地說。

資歷久!
識人有一套,不怕倒帳

雖然崑碁的成績如此耀眼,但張美惠在過程中也付出大量心血。開店的前八年,她從早上開門做到晚上打烊,整年沒休過假;最近六年,她雖開始出國休假,但仍舊掛念公司業務,「張姐還曾經從峇里島打電話回台灣談生意,」一位同行透露。「如果叫我再選一次,我絕不會從事這行,」張美惠自嘲賣電腦太辛苦,連逛百貨公司的時間都沒有,「我還有幾萬元的禮券,不過都沒時間用。」
對於錢的來來去去,張美惠倒是豁達。遇到賣不出去的電腦,她就認賠賣出,盡量把「呆貨」降到最低,「反正作生意就是這樣,有賺有賠,」張美惠一派樂觀地說。至於經銷商聞之色變的「倒帳」問題,她卻認為是很好的學習,「如果沒有這些經驗,怎麼會進步?我現在只要看一個人,大概就知道他會不會倒帳,」去年崑碁十多億的營業額,卻只有20多萬的呆帳,全要歸功於張美惠打滾江湖多年的「識人之明」。
面對大型資訊連鎖通路的興起,張美惠今年首度走出台北,在台中、高雄開了兩家店,「我希望每年都能開兩家新店,」談到未來,在台南出生長大的張美惠,最大的夢想是能在老家開設一個大型分店。而談起退休之後的可能打算,喜歡爵士鋼琴的她,希望能多花點時間做跟音樂有關的事情,「但搞不好我會找一些資訊界的人創業,重新另起爐灶,」她神秘地說。談起退休仍念念不忘生意經,在登上「筆記型電腦天后」的高峰之後,張美惠將繼續用不認輸的拚命精神,創造下一個人生紀錄。

張美惠小檔案
職位:崑碁電腦總經理
星座:金牛座
血型:B型
學歷:台北商專會計科
經歷:電腦公司會計(3年) 強太、崑碁電腦總經理(14年)
營業額:一年約12億
銷售實績:平均每月賣出2000台以上的筆記型腦
得獎無數:IBM年度最佳銷售獎、Acer筆記型年度銷售冠軍、Acer年度最佳貢獻獎、Toshiba筆記型電腦最佳銷售獎、華碩電腦優良經銷商、惠普傑出經銷商。
銷售心法:要了解客戶的需求,更要給客戶最合理的價格,和最好、最專業的服務!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