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金融圈首張國際智財風險分析證照
數位金融圈首張國際智財風險分析證照

金融科技促進金融業數位轉型 同時潛藏危機

金管會為協助金融產業之數位轉型及創新,以提升金融業整體競爭力,並達成普惠金融之目標,自107年度起每年進行統計調查台灣金融產業發展金融科技的趨勢,今(109)年調查發現,國內金融業者投入金融科技發展之金額穩定成長,預估金額為188.8億元,預計年成長率14.30%;另外,統計亦分析去年度金融業者與FinTech業者合作的情形,包含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保險業等共104家,業務合作類型多為Open API、身分認證、智能客服等領域,同時也顯示金融科技發展仰賴技術能量之開發與運用日益增加。

隨著金融科技產業創新模式發展,金融業者與FinTech業者間之合作、競爭甚至敵對關係潛藏著各面向的智財風險問題,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以下稱科法所)於今年首度與國際金融專業人士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ISOFP)合作舉辦國際智慧財產風險分析人員證照課程(Certifi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sk Analyst, CIPRA),針對金融從業人員舉辦培訓與考試,首批通過學員來自王道銀行、台中銀行、永豐金控、國泰金控、彰化銀行、聯邦銀行等金融機構 。

科技龍頭搶先布局 國際金融業者面臨高額訴訟困境

據統計,科技業龍頭IBM、Microsoft、Google已長年進行金融科技專利布局,所握有的金融科技專利數量為金融業者的10倍之多;美國的多家銀行與金融服務業者遭遇的專利侵權訴訟也與日俱增,從2002年至今,美國銀行、摩根大通、富國銀行、花旗銀行都有近百件專利侵權案。以最近期美國富國(Wells Fargo)銀行單因手機銀行介面技術,被聯合服務汽車協會(USAA)控告專利侵權,二個訴訟接連敗訴被判賠共超過三億美金(近100億台幣),顯示出金融機構對於自身技術的智財布局保護不足、面臨與日俱增的侵權訴訟風險。

科法所創意智財中心副主任鄒宗萱表示,當國際金融業面臨高額判賠法律風險及科技業已搶得技術優勢時,台灣的金融業者仍處於摸索智財風險的階段,如何協助台灣金融業在擁抱金融科技的同時超前部署風險管理,並以前瞻思維看透接未來10年趨勢、具備國際視野、立足台灣、熟悉國際智財規則、管控可能帶來的風險,是金融從業人員應當具備的專業認知。

協助金融業者發掘智財風險、進而建立防護機制

  
鄒宗萱指出,金管會在開放銀行政策的推動上,加速金融機構及第三方服務業者(TSP業者)異業結合,帶動整體金融服務的創新發展,當中潛在的智財風險不容忽視,雖大多金融業者內部已建立內控機制來管控公司營運風險,但對於智財風險的樣貌和因應之道仍需強化認知。有鑑於此,科法所今年度首次與ISOFP合作的CIPRA證照課程,期望連結各界熟悉金融產業之智財領域專家,共同促進金融從業人員「認識」智財風險、「面對」智財風險,進而「控制」智財風險。本次參加學員包含法務、行銷、公司治理等單位,透過學員回饋「五天密集的專屬金融業的智財課程,對於智財重新認識了一輪,課程設計以循序漸進方式,透過智財基礎概念到系統化智財風險管理,從中反思了很多以往未留意的風險問題。」鄒宗萱表示未來亦將持續蒐集金融業者發展金融科技之需求,精進CIPRA證照課程設計,期盼協助我國金融業華麗轉身、成功數位轉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