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tch銷量破表,螢幕解析度為何只有720p?看百年老店任天堂如何用舊科技玩創新
Switch銷量破表,螢幕解析度為何只有720p?看百年老店任天堂如何用舊科技玩創新

網路上有一個名為「歷史上有哪兩件事不像同一個年代,實際上卻是同時發生」的問題,其中討論最熱烈的是:1889年光緒帝親政,同年,任天堂成立。

這就像是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開頭,而任天堂這家百年企業所經歷的起伏實在是太多了,只要觀察它的股價變化圖就能知道,高峰與低谷已多次出現交替。

任天堂
圖/ 愛范兒

更神奇的是,任天堂的幾次登頂、股價翻升,並非是因為開發出先進的技術,而是像Game&Watch、Game Boy、Switch等都是任天堂透過舊技術創新的案例。在如此崇拜「新技術」的網路時代,看起來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

任天堂利用「舊技術」創新

如今談及任天堂,大部分人想到的可能都是Switch、《健身環大冒險》以及《動物森友會》等遊戲。在疫情期間大受歡迎,讓不少非遊戲玩家也對Switch開始熟悉起來,而健身環甚至還成為年度「理財產品」之一。

任天堂
圖/ 愛范兒

但這款暢銷遊戲機,一樣也有被玩家們詬病的地方。2020年的現在,Switch搭載的螢幕解析度卻還是720P,連接電視也只能支援1080P的解析度,在這個以手機基礎1080P、電視4K為標準的時代,似乎顯得有些落後。

如果你是一位任天堂玩家或者熟悉任天堂的歷史,可能就不覺得奇怪了。使用「舊技術」一直都是任天堂的傳統,甚至是企業文化。

任天堂
圖/ 愛范兒

任天堂前開發第一部部長橫井軍平曾說:「利用已發展成熟,甚至接近淘汰的技術進行水平思考,將它應用到完全不同的領域上,反倒容易製造出暢銷商品。」這套被稱為「成熟技術的水平思考」的理念在任天堂的暢銷產品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任天堂
橫井軍平
圖/ 愛范兒

回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當時任天堂發佈了旗下首款遊戲掌機Game&Watch,它所使用的螢幕還是固定背景的液晶螢幕,因此造成一台遊戲機只能玩一款遊戲的情況。就算是以當時的技術發展進度,仍屬於舊技術之一,但任天堂卻憑藉Game&Watch成功打開局面,其全球銷量超過4300萬台,是世界上銷量最高的掌機之一。

任天堂
Game&Watch有單螢幕版和雙螢幕版。
圖/ 愛范兒

此外,任天堂在Game&Watch上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創新———十字按鍵,當時的掌機市場作為新興市場,多數內容還是要從街機中學習,遊戲大多要憑藉搖桿操作,唯獨任天堂為了提升掌機的便攜性、方便操作,引入了十字按鍵。

儘管十字按鍵在操控上不比搖桿靈活,但按鍵大幅縮減了掌機的體積,同時十字按鍵也能滿足當時2D遊戲對方向操控的需求。隨時隨地、輕便的特質為Game&Watch贏得一大票玩家的認可,推動不斷攀升的銷量。

它的後繼者Game Boy也是如此。同時代的競爭對手雅達利、世嘉等遊戲廠商已用上彩色螢幕,而Game Boy的螢幕卻只能顯示白色、淺綠、深綠和黑色。

雅達利
用上了彩色螢幕的雅達利
圖/ 愛范兒

大幅度的技術落後,任天堂卻還能取得領先,是因為它對遊戲市場的洞察、對玩家的掌握更深。掌機作為攜帶式裝置,最重要的是攜帶性和續航力,儘管任天堂用的還是落後的螢幕,但卻保證了續航力。十字按鍵的互動創新與任天堂對優質遊戲的持續投入,也帶來軟體、硬體的綜合性優勢。

任天堂
圖/ 愛范兒

有趣的是,任天堂取得性能領先或技術優勢的產品反倒沒能得到玩家的認可。任天堂N64用上了64位晶片,是同時代對3D性能支援最好的主機之一,卻慘遭滑鐵盧,銷量不如預期。

像Game&Watch這種互動創新和遊戲玩法的創新,在任天堂的產品中十分常見,像是labo紙盒、健身環與最近的AR遊戲《馬利歐賽車》,都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創新,它們大多是對成熟技術的創新應用。

任天堂
圖/ 愛范兒

遊戲機在任天堂手裡,不僅僅是提供機能的電腦硬體,更是一套能無限拓展的玩具。也許是和任天堂作為玩具廠商的經歷有關,對於玩具廠商而言,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讓玩具足夠好玩。

更難能可貴的是,任天堂對這套理念的高度堅持。

任天堂走出一條獨特的工業化之路

任天堂的企劃製作本部長高橋伸也曾向媒體表示,創新是任天堂工作的副產品,在任天堂內部,創意才是整個創造過程中的第一位。

對好創意的堅持,也影響了任天堂的企業文化。即便是在手遊席捲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手遊類營收飆升的時代,任天堂也從未改變。

任天堂
圖/ 愛范兒

任天堂並非不做手遊,相反地,任天堂在2016年推出的手遊《超級馬利歐酷跑》,曾刷新App Store最快達成免費遊戲榜單第一名的紀錄。

但《超級馬利歐酷跑》和任天堂授權的另一款IP遊戲《寶可夢GO》相比,在商業成績上有著巨大差異,根據移動程式數據調研公司Sensor Tower的數據,《寶可夢GO》以及衍生IP自2016年發行,至2019年已席捲了全球、吸金25億美元。和《寶可夢GO》同年推出的《超級馬力歐酷跑》,到2018年全球累計收入也不過6,000萬美元,與25億美元這一數據相距遙遠。

任天堂
圖/ 愛范兒

都是任天堂的IP遊戲,為何差距那麼大?

這就要從兩款遊戲的商業模式以及製作公司來分析。《寶可夢GO》是任天堂與寶可夢公司一起授權Niantic開發和營運的產品,而任天堂僅提供部分建議。

任天堂
圖/ 愛范兒

《超級馬力歐酷跑》則是任天堂自己開發及營運的遊戲,兩者雖然都是免費遊戲,但《超級馬力歐酷跑》要想開啟全部遊戲內容,仍需花費10美元解鎖,《寶可夢GO》則提供了不少內購方式,也就是俗稱的課金。

任天堂
開箱是課金遊戲中常見的機制。
圖/ 愛范兒

IP擁有者自主研發還比不上授權IP遊戲賺錢,原因在於商業模,課金在手遊界能成為主流商業不是沒有原因,其吸金能力已經一次次被驗證。

不加入課金模式是任天堂的主動選擇,它甚至還會要求合作商調整機制讓玩家不至於花費太多錢。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任天堂要求合作商的目的便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品牌形象。

買斷制遊戲,要讓玩家一次性花費一筆不小的費用,對於遊戲的品質要求也自然變高,以促進廠商去提升遊戲體驗。

看似免費的課金遊戲則不同,雖然遊戲本身免費下載且基本上沒有限制,但遊戲公司為了產出有回報、形成迴圈,往往會在遊戲中設置各種誘導充值機制,例如重要的遊戲道具、裝備道具,需要透過課金來獲取,不可避免地會對遊戲體驗造成負面影響。

任天堂
圖/ 愛范兒

作為一家遊戲公司,任天堂對於手遊的興趣的確不太高,它所堅持的還是圍繞在傳統遊戲的買斷制商業模式。而對這個模式的堅持,也間接推動任天堂不斷去發掘好創意。

像任天堂這樣的堅持其風險不小,和遊戲、電影等娛樂內容產品一樣,生產週期長。以三年為一個遊戲製作的週期,對於任天堂來說是正常不過的事,但如此長時間的資金和時間投入,全都需要靠遊戲銷量來回本。

若玩家不買帳,損失將相當可觀,回顧任天堂的歷史,即存在銷量爆棚的產品,也有銷量平平的產品。

任天堂
圖/ 愛范兒

所幸任天堂有足夠的底蘊支援它不斷的冒險,先前有媒體盤點出全球最賺錢的IP,任天堂旗下的寶可夢和馬利歐兩大IP同樣進入了榜單前10名,前者IP總收入達到了約950億美元,後者也達到了約360億美元。

最近將開幕的任天堂超級樂園也在社群媒體上的點燃話題,時至今日,任天堂的IP還在持續不斷的影響著玩家與粉絲們。

任天堂
圖/ 愛范兒

遊戲是任天堂的基礎業務,但同時也是它的IP根基,每次推出一款遊戲都是對IP品牌的拓展和加強,而IP的高價值也能支援任天堂不斷地去冒險,做出更好的遊戲。

產品品質才是玩家掏錢的關鍵因素

在遊戲界,幾乎找不到和任天堂同類型的公司,同為主機界先驅的Sony和微軟,其商業模式和任天堂也不盡相同。雖然都是銷售主機和遊戲,但主機本身盈利不高,今年PS5和Xbox價格一拖再拖,也參雜著成本太高的原因。真正扛起營收的是遊戲抽成,在PS4和Xbox上銷售的遊戲需要提交約30%的收益。

任天堂
圖/ 愛范兒

任天堂雖然也銷售Switch主機和遊戲,但其主要營收是由任天堂所製作的第一方遊戲來承擔。據vgchartz統計的數據,Switch平臺銷量前十的遊戲都是由任天堂開發的。任天堂財報則進一步確認了這項數據,2019年Switch軟體銷售中約有85%是第一方遊戲。

這也和外界的認知相符,買Switch大多都是為了任天堂開發的遊戲買單。和遊戲公司相比,任天堂並不是純粹的遊戲內容公司,它仍然堅持推出硬體產品。試想一下,假如《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登錄PS4和Xbox這些平台,銷量肯定會再度提升,但任天堂沒有,它一直堅持在自家硬體平台上發售遊戲。

薩爾達
圖/ 愛范兒

其中原因除了平臺有競爭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任天堂開發的遊戲大多都是和自家硬體配合才能發揮最大效能。在任天堂「成熟技術的水平思考」理念之下,硬體和軟體同樣重要,它們都是創意的承載者,至於技術是否足夠新穎或成熟,反而不是第一位考量。

任天堂
圖/ 愛范兒

和Sony、微軟所代表的技術躍進式的工業化之路不一樣,任天堂走出一條獨特的路,憑藉成熟甚至是落後的技術,在軟硬一體的策略下,展現出更好的創意。

當然,這和遊戲市場有著密切的關係,主機遊戲的世代之爭已證明了遊戲品質才是玩家掏錢的第一要素。對於任天堂而言,技術只是工具,尤其是內容市場,最重要的永遠都是產品的品質,基礎的「舊科技」仍然能持續創新,遊戲反哺硬體也將是稀鬆平常的事。今年疫情延燒造成健身環銷量大漲、成為年度「理財硬體」,推動Switch 銷量上漲,就是最好的證明。

責任編輯:文潔琳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關鍵字: #任天堂 #Switch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