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1日的Medium貼文裡,Jeffrey Katzenberg與Meg Whitman親自宣布了Quibi即將終止營運的決定;啣著金湯匙出世卻又有點生不逢時的Quibi「壯烈地」結束了短短七個月左右的生命。
挟著兩位共同創辦人的高知名度以及創立初始就募得17.5億美元的高額投資,Quibi的初衷是要利用短影視(Short-Video)創造全新的說故事模式,期望可以透過完美整合好萊塢所具備影視素材創作的能力以及矽谷的高端技術,在已經相當擁擠的網路影音市場上展露頭角。
然而,Quibi不僅因為疫情期間眾多美國通勤族「居家工作」而無法吸引原先所預期市場上的潛在顧客,更因為初期聚焦於移動式設備而一度不願意開發支援螢幕鏡射的功能,就連支援智慧電視版本的App都遲至2020年月10月才開發完成,完全錯失了扭轉局勢的機會。
在幾個月前的文章裡,筆者對於Quibi可能面對的「命運」並沒有作下太過「明確」的「暗示」,不過如此「壯烈」的結束確實也是在「多數人」的預期之中。雖然Quibi這個App從來就沒有在亞洲市場上市,在台灣媒體界所受到的關注也不多,不過如此「壯烈」的失敗,對於創業家來說還是有不少值得學習或是省思的地方;接下來從幾個不同的方向來進行描述:
首先,創業團隊究竟有多了解所面對的市場?
在多次與創業團隊互動的過程中,常常會看到簡報中大量地出現TAM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SAM (Service Addressable Market)、SOM (Serviceable Obtainable Market)等等推估市場規模的專有名詞,卻也不只一次看到身邊的其他業師在聽團隊簡報的過程中白眼翻到天邊的畫面。
事實是,創業團隊往往對於市場「都不夠認識」,即便如同Katzenberg及Whitman這樣的老手,對於Quibi所要瞄準的市場都還是不夠認識;也或許,兩位創辦人跟「那個市場」上的顧客根本就不熟,因此有著過度美好甚至錯誤的想像。之前的文章曾經提到Quibi瞄準年輕族群,卻在App中禁止螢幕截圖(Screenshot)的做法便是最明顯的例子。在不了解潛在顧客的狀況下,所找到的痛點是假的、所描繪的使用情境是錯的、所提供的產品價值是虛的,所能得到的最終結果當然也只能是……與期望相反的。
其次,什麼時候該「認輸」?
雖然時機上慢了一點,老實說以Katzenberg及Whitman兩人的地位,要鬆口認輸,還真的是有點困難。在Medium的公開信中提到,創業團隊其實已經用盡各種不同的方法(We’ve considered and exhausted every option available to us)想讓Quibi翻身;可惜就算獲得十項艾美獎(Emmy Award)提名並獲得兩項大獎,卻依舊無法扭轉Quibi的命運。兩位創辦人決定將剩餘的資金返還給投資人,並將Quibi所掌握的技術售出(至於已播出的影音素材Quibi則並未掌握版權)。
創業維艱,有機會Pivot的時候一定要快;在局勢已無法扭轉時若能夠勇敢地承認錯誤與失敗,並展現對員工、投資人以及創業夥伴的尊重,或許下一次創業能夠再有共同合作的機會。
最後,還是要講到Founder-Market Fit
為這篇文章找尋資料的過程中,筆者的腦海裡一直不斷出現《高年級實習生》(The Intern)這部電影的片段。儘管在前一篇文章中似乎「暗示」Katzenberg及Whitman因為「太老」而與Quibi出現不適配的狀況,可是過去卻從來也就沒有「創業團隊應該要和目標市場年齡相仿」這樣的說法(難不成孩之寶 (Hasbro)或是美泰兒 (Mattel)的創業團隊都是嬰兒、小孩或是女生嗎?)。
在高年級實習生這部電影中,退休後決定重出江湖的Ben Whittaker睿智地運用過往的職場經驗幫Jules Oustin解決一個又一個人生與創業的難題,難道這些經驗與智慧Katzenberg與Whitman這兩位老手都沒有嗎?就算筆者與這兩位前輩都不熟,也可以斷定絕無此可能;相反地,Quibi之所以失敗的部分原因或許是兩位創辦人對自己所擁有的經驗都太過「自信」了。
西方有句俗諺叫做老狗玩不出新把戲(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對技術(矽谷高科技公司)與資源(好萊塢產業知識)都相當熟稔的兩位創辦人,自信地認為技術與資源這兩項「武器」便足以在擁擠的現有市場中獲得青睞,卻對市場上握有「生殺大權」的顧客了解不足,而斷了Quibi的生路。Founder-Market Fit所要強調的並不是創業者的特徵與市場之間的配適程度,重點在於創業者對市場的認知與真實市場樣貌之間的一致程度。
Quibi創立的過程並非每步棋都下錯,不管是正式公佈前在CES所進行的造勢活動、開發Turnstyle技術(在2020年3月被Eko公司控告侵權)創造差異化、投入高額行銷費用、從大型廣告主手中獲得訂單以及與高知名度導演、製作團隊與影星合作高品質影音素材等都是讓Quibi有機會贏得競爭的手段。只是,面對2020年的疫情以及消費者不買單的情況下,超有錢也超有人脈的Quibi也只能黯然下台。看樣子Quibi是確定失敗了,不過這樣的失敗卻有機會成為後進創業家的養分;學習前人的成功經驗,更要透析前人失敗的理由,下一次創業或許才會更好。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