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科AI門診上線!中醫大附醫打造「AI醫院理想國」,工程師如何幫大忙?
8科AI門診上線!中醫大附醫打造「AI醫院理想國」,工程師如何幫大忙?

台灣AI醫療進展正邁向青春期,不管是大規模的醫學中心,甚至區域或地方醫院,人人都在測試AI、訓練AI應用。這當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附醫)是不能不提的領先好手。

2019年2月,中醫大附醫舉辦AI門診啟動記者會,一口氣宣布將多項AI解決方案導入心臟科、腎臟科、胸腔科、乳房外科、兒科、眼科、精準醫學、健檢中心等科別。總計落地8科、46個門診,包括肝臟纖維化、肝癌分群、乳房腫瘤超音波檢查,都有AI提供醫療輔助。

實際的效益包括:醫師從X光圖判斷骨頭年齡,從約6分鐘大幅縮短至0.1秒;臨床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經由眼底鏡影像觀察血管、出血及斑點程度來評估分級,AI也能扮演「第二專家」,快速提供建議……。

AI「教法」各不同,彈性標準讓體驗大升級

「一開始確實比較像探索,什麼都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療智慧中心顧問、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王帝皓指出,大約3年前,醫院的開發方式是由臨床醫師提需求,評估AI能否解決;但是每個領域都有獨特議題,容易見樹不見林,而且各個專案耗費人力,資源卻無法有效串連。

的確,單論導入的「AI應用數」,中醫大附醫這一年多來累積超過百項。不過,他們進一步思考,與其追求各種應用突破,不如設法讓「體驗升級」。

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醫師 王帝皓.jpg
「病徵的事先預警,將是智慧醫療未來發展的一大重點。」王帝皓指出,「長遠來說,能由AI告訴我們該優先處理哪些事項,對醫療體系會有莫大幫助。」
圖/ 蔡仁譯攝影

王帝皓以自身專長舉例,全台僅200多位的放射腫瘤科醫師,經常用「鍵盤開刀」,意思是醫師透過鍵盤,描繪出癌症患者的器官長相、位置,從中圈選出腫瘤,再打造出一套專屬治療計畫。

「這要一個一個像素(pixel)去比對位置,感覺很像在用『小畫家』(微軟Windows內建繪圖工具)。」

然而,這份「繪圖」工作實際上一點也不輕鬆。由於腫瘤邊界不明顯,醫師必須交叉比對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影像,才能清楚勾勒輪廓,有時光是單一個案,就需要畫上4、5個小時。

即使建立AI模型之後,部分案例的腫瘤勾勒工作,可以從5小時變5分鐘,看似大幅解決問題,實則不然。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王帝皓
就像爸媽教小孩,每個家庭都有不同方式,醫師也一樣。

醫師之間的「看法不一致」是很常見的現象,像是腫瘤怎麼畫,各醫師的標準就可能不同,也沒有對錯可言。不過,這對於接受一套標準訓練的AI應用,就會帶來巨大考驗。

中醫大附醫得出的解決之道,是 讓AI具備彈性。透過在AI圈選系統裡建立回饋機制,可以讓不同的醫師依照自己習慣,直接在臨床軟體中儲存、更新繪製結果,回頭再次訓練AI模型,提高準確度

同樣狀況也發生乳癌治療上。一派放射腫瘤科醫師著重「預防性治療」,懷疑會有復發情況,認為治療應照射到特定淋巴結位置;另一派則認為不需要,擔心多照放射線,會提高肺纖維化機率。

「醫療往往沒有斬釘截鐵的答案。」王帝皓表示,較好的AI設計,是取兩種作法的中間值,提供調整空間。

王帝皓_長佳智能研發長_2020_10_16_蔡仁譯攝-2
即便AI大幅縮短作業時間,王帝皓強調「真正落地」更重要,像是提供醫師回饋機制、客製化選項。
圖/ 蔡仁譯攝影

助臨床即時發現病徵,從判讀走向預測風險

從醫師與AI協作過程,中醫大附醫觀察到,AI醫療能持續進步,除了醫院資源的支持,工程師人力也是關鍵動能。

中醫大附醫現有30多位工程師,技術轉移的新創公司長佳智能也有35位工程師。

其次,持續擴展AI應用,將對臨床更有幫助。

像在骨齡AI的介面上,就在最初的年齡判讀之外,增加了可自動產出的模板報告、最終身高預測、結合中醫藥方推薦、身高曲線追蹤與使用者回饋等多項功能;針對心電圖判讀,則是發展出主動提醒功能,建議臨床醫師複閱心電圖,以更即時發現如急性心肌梗塞等病徵,縮短病人入院到治療處置的等待。

目前,中醫大附醫的AI應用數,已整合為28項左右,聚焦癌症、神經學、心臟與基因等4大領域。

「病徵的事先預警,將是智慧醫療未來發展的一大重點。」王帝皓舉例,心電圖AI不能只是分辨心房顫動的有無,還要提升到「發作形態」,甚至結合穿戴式裝置,提前預測中風的風險。「長遠來說,能由AI告訴我們該優先處理哪些事項,對醫療體系會有莫大幫助。」

中醫大附醫AI應用項目
圖/ 數位時代製作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318期11月號《台灣下一個世界級產業:智慧醫療》封面故事

責任編輯:張庭銉、林美欣

關鍵字: #智慧醫療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 智慧代理人時代來臨!三大導入階段, AI 落地企業不卡關
AI 智慧代理人時代來臨!三大導入階段, AI 落地企業不卡關

生成式 AI 帶動企業數位轉型浪潮持續升溫,各界不再滿足單一任務型的 AI 應用,而是期盼 AI 能真正成為具備主動決策與多工能力的「智慧代理人」(Agentic AI),在最少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自主推進工作流程、完成複雜任務。

但企業導入AI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對AI有正確認識,並制訂循序漸進的導入流程,才能真正發揮AI功效。在2025台灣人工智慧年會中,cacaFly 聖洋科技技術副總吳振和提出三大導入關鍵階段,深入剖析企業如何從概念驗證(PoC)階段,逐步推進到實際上線(Production),並分享實務經驗與觀察。

延伸閱讀:生成式AI可以怎麼用?cacaFly現身說法,助企業應用GCP服務智慧轉型

解鎖 Agentic AI,企業邁向多任務智慧代理

「很多公司會問,One AI 要做什麼事?但實際上,若要讓 AI 回答公司內部政策或新法條的相關問題,僅靠基礎模型並不足夠。」吳振和指出,要讓 AI 真正成為能「做事」的智慧代理人,前提是它必須理解企業內部的脈絡與知識,並即時掌握外部變動的資訊。

企業必須先釐清內部規範是否與最新法規相符,這意味著系統必須具備持續爬取與解析最新資料的能力。為此,企業必須先截取與整理內容,再建構成專屬的知識庫(Knowledge Base),確保資料品質達到可用標準後,再透過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技術,使 AI 能夠即時動態查詢並生成符合企業語境的回答。

延伸閱讀:從資料清洗到 RAG,大型語言模型的必需品,做出專屬企業的 AI 知識庫!

吳振和強調,這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過程:從資料蒐集、品質控管、知識庫建構到生成應用,每一環節都息息相關,任何一處鬆動都會影響最終產出的準確性與可信度。

cacaFly 聖洋科技技術副總吳振和
圖/ cacaFly

破除「一次到位」迷思,從驗證到落地的三大關鍵階段

許多企業對 AI 寄予厚望,因此常將 PoC 視為年度計畫的重點,希望能「一次到位」做出具體成果。但吳振和提醒,若缺乏清楚的系統工程思維,PoC 容易淪為「概念展示」,難以真正走入組織的日常營運。

他將導入 Agentic 系統工程的歷程,分為三個關鍵階段:

1.第一階段:可行性評估(Feasibility Study)
企業必須在投入資源前,先明確界定「最需要被 AI 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麼,並進一步設計可量化的驗證指標。這不僅包括評估技術實作的可行性,更要從商業目標出發,釐清導入 AI 的具體使用情境、預期成效與風險邊界,如此才能確保後續模型選型與資料蒐集方向正確對齊業務需求。

2.第二階段:系統設計與驗證(Design & PoC)
在確定導入方向後,必須規劃清楚資料蒐集與整理流程,確保知識庫的內容具備正確性、完整性與時效性。吳振和特別強調,這個階段不能只追求展示效果,而應以「產品化思維」來構築 PoC,使其具備可擴充性、可維護性及安全性,才能為後續上線打下基礎。

3.第三階段:產品化與營運(Production & Operation)
當 PoC 驗證完成後,進入正式上線階段,挑戰也隨之而來。除了需要整合企業內部系統與流程,還必須建立持續監控與維運機制,確保模型表現隨時間演進不會劣化,並能快速回應法規變動或資料更新的需求。吳振和指出,這往往是最容易被低估、但也是最考驗企業組織能力的關鍵環節。

cacaFly 聖洋科技技術副總吳振和
圖/ cacaFly

建立模型優化根基,打造高品質的黃金資料集

吳振和特別強調,要讓 Agentic 系統工程真正發揮效益,企業必須先建立一套高品質的「黃金資料集」(Golden Dataset),作為模型評估與優化根基。他指出,黃金資料集的價值在於能為模型選擇與前測提供客觀依據,讓團隊能針對不同任務挑選最適合的模型,避免導入初期就誤踩方向。

同時,黃金資料集也能協助團隊辨識模型的常見錯誤與脆弱點,進而快速回應「模型飄移」(Model Drift)的風險。吳振和說明,所謂模型飄移,指的是即使模型本身未經改版,效能也可能隨著環境與資料變動而突然下降,導致原本表現良好的模型出現偏差。透過持續比對模型預測與黃金資料集結果,團隊才能即時察覺效能衰退,並進行迭代更新,確保系統長期穩定運作。

從小規模應用起步,漸進擴展至核心業務

吳振和分享,在實際輔導企業導入 AI 的經驗中,最常見的挑戰來自於「期待落差」。許多企業誤認為概念驗證(PoC)階段即可呈現完整的產品原型,然而實際情況顯示,若企業未能建立完善的資料架構與流程基礎設施,即使短期內展現亮眼成效,也難以確保長期營運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也因此他建議企業在規劃 AI 導入時,應採取漸進式策略,從小規模應用場景著手,逐步擴展至核心業務領域。企業應將 PoC 定位為整體產品開發生命週期的重要環節,而非獨立的一次性專案。

AI 的導入不僅是一場技術升級,更是企業組織文化與決策流程的轉型工程。唯有從資料治理、流程優化到人才培訓同步布局,才能確保 AI 能在企業內部真正「落地生根」,創造長期商業價值,成為真正的智慧代理人。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