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工作者、自雇者大致上也適用!
這邊指的死,當然不是真的死,而是必須退出、無法繼續走在這條路上,在「財務上」或「精神上」已經崩潰的狀態。
常見死法有五種,結果都一樣就是崩潰,但背景原因不同:
摔死、餓死、脹死、累死、悶死
會想展開自己的斜槓人生成為一個「斜槓青年」(或中老年人士),脫離傳統上班職涯成為自由工作者、自雇者、接案者等等,但本質都是更自主彈性對自己負責的一種職業路線,當然是懷抱著某種願景,希望追求更理想的人生型態。搞清楚可能的陣亡方式,就可以事先預防。
摔死——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有句話這樣說:「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
實際開始做之前總會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像。例如自由工作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只要你報價客戶就會接受、你的專業客戶都懂、產品丟出來就會有人買……實際開始做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原來自由工作意味著沒有下班、報價客人會砍、客戶會質疑你的專業、脫離了公司,工作會如此碎片和多工……然後就會完全崩潰,因為這些都超出原本預期,面對預期之外的事情就沒有準備、難以承受。
餓死——沒案子沒收入
有兩種情況: 沒收入、不穩定 。
先講不穩定,薪水的優點就是穩定,當你一旦脫離公司沒有了薪水,收入通常就不會那麼穩定;可能這個月賺十萬好棒棒,但下個月只有三千。
但你不會因為只賺三千就不用繳房租、不用吃飯、不用水電,如果沒有財務上的緩衝區間,一兩個月的低收入就可以直接把你搞死。務必要有至少幾個月生活費的財務預備,不然還是先好好領薪水比較務實。
另外就是沒收入,沒收入有很多原因。
缺乏接案的來源
不知道要去哪裡找案子、案子也不知道要去哪裡找到你,身邊也沒有會介紹案子給你的人脈。有案子來源但你看起來不夠有說服力
業主看一看都覺得你好像不行,永遠的備胎。經歷、作品、專業論述、人脈背書,這四種沒有個至少一兩種,說服力就不夠,就算有談案子的機會,最終大概也都不會落在你身上。不會成交
你以為有案子可以談且有作品、有相關經歷,案子就會談成嗎?別忘記競爭對手的條件不一定比你差,成交是一門技術,光具備前兩者只是讓你拿到號碼牌,但不一定會成交。
沒收入、賺的不夠花,下場就是餓死。
脹死——想吃得太多但消化不了
斜槓就是多元身分、多元工作收入。所以,就可以亂斜一通、通通都斜起來嗎?除非你真的天賦異稟,不然脹死是可以預期的下場。
很基本卻非常重要、必須不斷強調的是:
- 人的時間是有限的
- 精神也是有限的
- 腦力也是有限的
想做的事太多,例如一邊想多接案多賺錢、一邊又感覺到有壓力所以要持續進修學習、同時又要行銷自己所以寫文章、錄音、開YouTube、開Instagram等等,剛好又有單位找上門邀課邀演講、有的則是想開線上課程,最後你就會爆炸……怎麼每一樣東西都有不同專業?線上課程竟然不是把線下課程錄影放上網?YouTube跟Podcast的差別竟然不只是影像畫面的有無?
除非你天賦異稟,不然一定難以消化,最後每一樣都做不好、搞砸一堆機會和自己的口碑。
「專注」和「量力而為」是這裡的兩個重點。
就算是斜槓依然得專注,專注在核心領域、策略規劃上,斜槓不是亂斜一通,而是有規劃有步驟的,簡單說就是要有策略。
累死——不是餓死就是累死
講師圈跟接案圈都有這一句話:「不是餓死,就是累死」
不是沒案子、沒收入餓死,不然就是案子一堆但累死。
不要以為斜槓就不會窮忙!
不要以為斜槓就不會窮忙!
不要以為斜槓就不會窮忙!
這太重要了一定要講三次讓大家記住。
因為收入不穩定、在財務上沒安全感,所以只要有案就接。也因為忙碌於接案,少了策略規劃、進修學習,也壓縮到沉澱自己、自我成長的時間,雖然不在公司裡上班,卻一樣窮忙。
- 作為一個專業工作者的個人商業模式
- 個人的多項專業
- 個人品牌與行銷
這些都需要持續累積和精進,才能讓自己愈來愈容易拿到條件好的案子並用自己更舒服的方式去執行,進而擺脫窮忙,一步步走向更自由的人生。
而要做到這樣,必須要有策略、有餘裕。
餘裕包含了時間、精神、腦力以及財務上的餘裕。
悶死——我好棒棒但沒人知道
你很棒,但與旁人有什麼關係?
這邊在講的就是 行銷的重要性 。
你可以做到哪些事、你有多厲害,你可以為他人解決什麼問題?創造哪些價值?在你讓他人知道並理解並接受之前,你都和旁人沒什麼關係。沒人知道你、認同你,最後你就會慢慢進入一種孤芳自賞的心理狀態。
個人品牌、行銷都是不能忽略的東西,前面寫到很多次策略,如果你的策略中沒有個人品牌和行銷的規劃,那應該就不是一份完整的策略。
摔死、餓死、脹死、累死、悶死
不想這樣死,就事先預防避開。
責任編輯:文潔琳
(本文由吳東軒授權轉載自其Medium)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