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創新高背後,美國企業為何瘋狂「採用」?
比特幣創新高背後,美國企業為何瘋狂「採用」?

比特幣自2017年的泡沫中(最高到一枚19,000美元)破繭而出,自2020年9月回到萬點後持續狂飆,不斷創下新高(超過一枚3萬美元)突破天際,從新的散戶、機構投資人不斷進場,現在看到的是,大型企業開始採用。

注意,採用跟投資完全是兩回事,這裡我談的是企業採用。

據媒體報導那斯達克上市公司MicroStrategy在2020年8、9月間共計投資38,250枚比特幣(當時折合,現值約為4.2億美元)做為主要儲備資產,標誌了上市公司正式採用比特幣的里程碑。

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因為比特幣近10年來,多數被人們視為一種投機性高風險的商品,而這一次,非出於純粹投資行為,企業大動作採用比特幣做為儲備資產,而且這一天,比我想像的早到來。

為何企業要採用比特幣?

因為滿手現金的科技業,每天都在面對這個賠錢貨。

MicroStrategy微策略執行長說:「我沒有辦法透露與馬斯克的談話內容。我只能說,特斯拉與蘋果、Google都面臨相同的問題,他們持有一大筆現金,而這筆資產正在以每年15–20%的速度削減股東的資產價值。」

他們需要把這筆負債轉為資產。

而對於這種科技業者,要尋找到一種標的,兼具保值(甚至中長期有升值空間)、流通性佳、得自由處分的替代選項是什麼?

答案很明顯,過去是黃金,而現在有一個更好的選項:比特幣。

再來看一個更極端的例子:借錢買比特幣!MicroStrategy發行5億美元可轉債。

據媒體報導,MicroStrategy除了拿自身現金來持有比特幣,選擇了更激進的投資策略,身為一家「商業分析軟體」公司卻透過向專業投資人私募可轉債,借入5億美元以買進更多比特幣。

表面上這是一個極其詭異的公司債,借錢來買幣,不專注於本業,應是科技業的大忌,且這這個公司債年利率非常不吸引人( 僅0.75%),照理說,應該難以對投資人產生興趣。

但事實上,最後MicroStrategy共募得6.5億美元,遠遠超出原本預期的5億美元。

為何投資人會有興趣?市場上有很多推測,我估計關鍵在於「可轉換」性(以債轉股的權利)這個選擇權。一般傳統投資人目前仍然無法接受大量購買並直接持有比特幣,但卻又對於比特幣未來成長潛力垂涎,因此像這種MicroStrategy發行的可轉換公司債變得非常有吸引力:

因為如果比特幣持續漲,投資人可以選擇未來轉換為MicroStrategy股份,可「間接」分享到比特幣成長的利潤;若比特幣未來跌,在相信MicroStrategy不會倒的前提下,每年仍然保住本金,且收到微薄的利息,這種穩賺不賠又能參與到密碼貨幣的生意,美國投資人趨之若鶩。

馬斯克愛玩,但對於比特幣的熱情跟熱愛始終不減,而這股風也燒到美國一般投資人.jpeg
馬斯克愛玩,但對於比特幣的熱情跟熱愛始終不減,而這股風也燒到美國一般投資人。
圖/ 作者提供

回頭看台灣,其實台灣的科技業也是面臨著同樣問題,例如台積電於2019年淨現金高達4,080億台幣,而更多的台灣企業是滿手美金,在低利息印鈔的環境下,同樣也是滿手的賠錢貨,美國吹起企業採用比特幣的風潮,預估一兩年後才會吹向台灣。

台灣採用比特幣的3個障礙

在這個偉大的航道上,未來可預期會有更多投資人或企業採用比特幣或其他密碼貨幣,美國上市企業已經有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正昂首航行:

然而,台灣卻仍在遠大航道以外的公海觀望。

申報數量前13名持有比特幣的美國上市公司.jpeg
申報數量前13名持有比特幣的美國上市公司。
圖/ 作者提供

首先,先不談台灣監管法規及政府政策面,根據筆者協助個人及企業採用比特幣的經驗,過程中仍有三大會計上的阻礙待解:

  1. 個人:購買密碼貨幣到底是否要課稅/如何課稅,以及海外所得申報問題,目前仍未解。
  2. 企業:會計科目審計是否能讓上市櫃公司正式上路接納密碼貨幣,列出合理的資產負債表?並符合國際會計準則?
  3. 再來是最關鍵的,如果台灣上市櫃企業採用幣特幣時,其企業財報能否通過國內四大會計的審計並取得簽核?目前根據市場消息,若涉及到密碼貨幣投資,上市櫃企業目前是無法取得四大會計事務所的會計師簽核。

此外,目前國稅局對於密碼貨幣的認定(商品)跟實際稅法上的適用(例如營業稅稅基),尚有好多問題待解,台灣採用比特幣目前將會卡在會計問題上,短期內不可能出現類似MicroStrategy的指標案例,而且還有很多路要走。

企業普遍採用比特幣這一天,我相信遲早會來,而台灣的政策或法規如果還是:「不接觸、不討論、不妥協」,則是會被甩出密碼貨幣國際航道上的。

責任編輯:蕭閔云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比特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