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1/26更新):
「玉山」、「飛鼠」立方衛星於台灣時間1月24日晚間11時,順利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的地面站(玉山)及國立中央大學的地面站(飛鼠),於1月26日上午9時54分再度嘗試與立方衛星進行通聯,尚未收到衛星傳下來的訊號。
不過中央大學已使用歐洲一處地面站於火箭發射後4小時接收到的衛星訊號,解譯出飛鼠衛星下傳的通聯資料,顯示飛鼠衛星狀態良好。至於玉山衛星,雖然國外地面站陸續有收到衛星訊號,但尚無法有效解譯下傳的資料,無法確認衛星目前狀態。
由於海外地面站確有收到這兩枚立方衛星的訊號,國研院太空中心將調整更新軌道資訊與參數,並持續於玉山與飛鼠立方衛星繞行到台灣上空時,嘗試與其通聯,若獲得通聯訊息,會儘快向外界公布。
搭載著「玉山」(YUSAT)和「飛鼠」(IDEASSAT)立方衛星的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獵鷹九號火箭(Falcon-9),於台灣時間2021年1月24日晚間11時,順利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另一枚「堅果」立方衛星預定
於今年年中發射升空,未來則以每年發射一顆衛星為目標。
本次火箭發射後約59分鐘,衛星將開始與火箭分離,分離後的衛星軌道高度約525公里,傾角約97.5度,以圓形太陽同步軌道繞行地球。台灣地面站預計於台灣時間1月25日上午10時左右與「飛鼠」和「玉山」立方衛星進行首次通聯,然而實際通聯時間需等火箭傳回衛星與火箭分離時刻的狀態向量(state vector),才能讓地面站據以計算模擬衛星的位置。
於台灣連線的現場畫面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中,與SpaceX用直播連線,現場有發射的直播頻道。
於太空中心的控制室面板,上有衛星預計通過台灣的時間等資訊。
預計於台灣時間1月25日上午10時左右與「飛鼠」和「玉山」立方衛星進行首次通聯。
玉山、飛鼠、堅果,預計每年一衛星打向太空
國家太空中心為發展台灣太空產業,執行「台灣新興太空產業領航計畫~微衛星發展」其中包括立方衛星(CubeSat)子計畫,目標是培養新一代太空技術人才,產出立方衛星商用產品。2017年開始發展三枚立方衛星,走圓形軌道,軌道高度在450~600公里,由大學與國內科技開發,飛鼠衛星為3U、堅果衛星2U、玉山衛星1.5U,原計畫2020年發射,後來順延到2021年升空。
太空科技研究主要工具四個:地面觀測設備、探空火箭、人造衛星、探空氣球,其中人造衛星主要做300KM以外的太空探測任務。
飛鼠衛星
中央大學製作,搭載自製電離層探測儀(CIP),是福衛五號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IP的縮小版,探測儀能現場量測繞地軌道上電離層的電漿特性,包括溫度、化學反應、電動力學等、偵測出電漿不規則體,以研究對衛星及地面無線通訊的干擾。
玉山衛星
由騰暉研製,酬載自動識別系統(AIS)和自動封包回報系統(APRS)接收器,衛星上AIS接收器可以接收衛星下方船隻發出的AIS訊息,儲存船隻的航行軌跡和附帶訊息到衛星上,當衛星經過地面站,衛星經由UHF無線頻率把AIS訊號下傳,這樣可以追蹤全球的船隻航行軌跡,確保船隻航行安全。同理,APRS接收器可以接收車輛訊息做交通監控,也可以接收地面訊息作環境監控。
堅果衛星
由虎尾科技大學研製,酬載廣播式自動回報監視(ADS-B)接收器,接收衛星下方飛機所發出的ADS-B訊息,追蹤全球飛機飛行軌跡,有助於飛行安全。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