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繳首個獲利年度、估交車數漲50%,為何馬斯克發言卻讓法人失望?
特斯拉繳首個獲利年度、估交車數漲50%,為何馬斯克發言卻讓法人失望?

繼1月初公佈2020年交車數幾乎兌現50萬輛的諾言後,特斯拉如今正式公佈了2020年第四季(9至12月)的財報數據,但由於利潤未達華爾街預期,且對2021年的交車數展望不夠明確,導致股價在盤後下跌約5%。

特斯拉2020年第四季營收為10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6%,也高於外界預期的104億美元;然而每股盈餘(EPS)只有0.8美元,低於分析師估計的1.03美元。

雖然利潤沒有預估的理想,這是特斯拉成立至今,第一個繳出獲利的年度。

細看營收組成的話,汽車業務營收達到93億美元,其中碳排額度的營收與過去幾季相仿約為4億美元,太陽能及儲能業務營收則約為7.5億美元,另外還有約6.8億美元的其他營收,包括電動車的周邊配件,以及龍舌蘭酒Tesla Tequila等商品的銷售。

交車數方面則如先前所預告,第四季總交車數達180,667輛,生產179,757輛電動車,且2020年的總交車數為499,550輛,總產量為509,737輛。

新工廠年內開工,特斯拉估2021交車數成長超過50%

「展望未來幾年,我們預估年交車量將以50%的速度持續增長。」特斯拉表示,他們預期2021年會有更好的表現,因為將有兩間新工廠會在今年落成,新版Model S及Model X也預計會邁入生產階段。

tesla gigafactory berlin.PNG
特斯拉預計兩座新工廠將在年內落成開工,投入Model Y的生產。圖為特斯拉德國柏林工廠。
圖/ Tesla

回首過去一年,特斯拉的股價如坐火箭般竄升近7倍,外界對這間公司的發展可說寄予厚望。儘管特斯拉對未來預期相當樂觀,但不夠明確的說法仍讓部份投資者感到失望,被認為是盤後交易股價下跌的重要原因。

根據《路透社》報導,有分析師詢問今年產能是否可達到84萬至100萬輛的範疇時,馬斯克回應「在這個範圍附近」,另一位特斯拉高管則預告,公司將在下一季的財報會議上,公佈2021年的交車數預估數字。

特斯拉預計2021年內,德州奧斯汀及德國柏林工廠都會順利開工,投入Model Y的生產。若按照先前的預告,已發表的皮卡車Cybertruck及卡車Tesla Semi都預計會在今年面市。

馬斯克在財報會議上透露,今年Semi將正式交車,不過由於電池產能不足,產量十分受限;而Cybertruck的設計已經告一段落,預計年內會交車一小部份,2022年邁入量產階段。

傳統車廠開始反撲,特斯拉面臨更嚴峻考驗

利潤不如預期的主因是利潤率較低,這一季的利潤率為19.2%,是2020年所有季度裡最低的水準。

這一部份原因在於,特斯拉在銷售上更傾向於低價的Model 3及Model Y車款,加上2020年內特斯拉多次調降電動車售價,使平均銷售單價較去年下降11%之多。

但面對越加激烈的競爭環境,這可能是特斯拉不得不為的作法。特斯拉能在2020年實現交車數目標,開拓中國市場可說功不可沒,但小鵬、蔚來、理想等當地車廠都在積極追趕。

ID.3
福斯ID.3電動車在歐洲市場取得佳績,超越特斯拉Model 3成為當地最暢銷電動車款。
圖/ Volkswagen

特斯拉在歐洲市場更面臨嚴峻考驗,根據市場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的資料,福斯汽車由於ID.3熱賣,已經賣超越特斯拉成為當地最暢銷的車廠。且2020年裡,特斯拉在歐洲的新車註冊量甚至下跌12%。

美國市場也可能受到衝擊,福斯廣受好評的ID.4、福特電動休旅車Mustang Mach-E都相繼於當地推出。各家傳統車廠都相繼推出電動車產品,過往特斯拉一枝獨秀的場景恐怕將成絕響。

面對傳統業者的反撲,特斯拉能否穩住腳步,鞏固電動車龍頭的寶座,無疑將是接下來投資者的關注要點。

責任編輯:蕭閔云

資料來源:CNBCReuterNew York TimesBloomberg

關鍵字: #電動車 #特斯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