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狂歡派對!8張圖表判讀台股、美股過熱了嗎?
全球股市狂歡派對!8張圖表判讀台股、美股過熱了嗎?

全球股市從2020年延續至今,就像是一部偶像劇。

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如經典悲傷劇情開場,先在2021年第1季帶來重擊。慘淡情緒沒持續太久,股市自3月底反彈,隨著刺激經濟方案、疫苗研發進展等消息出現,市場從悲轉喜,一次次寫下指數新高。

既然是偶像劇,當然要高潮迭起。

台股在2020年7月7日改寫30年紀錄,指數突破12,249點,之後更持續突破天花板,達成「萬五」、「萬六」里程碑。直至2021年2月年假後開紅盤,台股仍在16,000點上震盪,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也表示,台股上漲有基本面支撐,應排除泡沫化疑慮。

全球指標:美股3大指數在2020年狂飆,S&P(標普)500與道瓊指數各自33、14度創歷史收盤新高,全年上漲16.3%、7.2%;那斯達克指數距離歷史高點僅差10點,但年漲幅達43.6%,是2009年以來的單年最佳漲幅表現。

問題來了,這場萬眾矚目的股市多頭大戲,真能如樂觀投資人、散戶期待是個「Happy ending」嗎?

jeremy grantham
對於疫情下的股市呈現大多頭態勢,GMO資產管理公司創辦人、知名價值投資者傑洛米.格蘭瑟姆(Jeremy Grantham)表示:「2009年以來的漫長牛市終於成熟為一個史詩般的泡沫,現在還有太多不能確定的事,但結局可能很糟糕。」
圖/ flickr cc by Fortune Brainstorm E

投資大佬示警:股市最後一舞

股市泡沫將破裂的警告聲不斷響起。《富比士》百大富豪榜常客卡爾‧伊坎(Carl Icahn) 2021年初提醒,「大家總說這次跟過去不一樣,事實從來都不是這樣,沒有人能預測何時會發生,但最終都會有痛苦的修正(painful correction)。」

「做為一名市場歷史學家,有幸再次經歷一場重大的股市泡沫。」高齡80歲,曾成功預測2000年「.com」網路泡沫與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投資者傑洛米.格蘭瑟姆(Jeremy Grantham)在1月初也忍不住發表以《等待最後一支舞》(WAITING FOR THE LAST DANCE)為標題發出公開信,指出市場出現了檢驗泡沫的重要現象——「對多頭的強烈熱情,對股票與市場的廣泛報導,以及最重要的是對空頭的敵意上升。」

他認為,美國股市在今年夏天很可能處於泡沫後期,因為歷史大泡沫後期最可靠的特徵通常是投資者的瘋狂行為,尤其是個人的瘋狂行為。

Jeremy Gramtham
現年82歲的格蘭瑟姆在GMO寫下《等待最後一支舞》表達了自己對股票暴漲的看法,他甚至大膽預測:颶風將至,「堪比南海泡沫、1929大蕭條和2000年大崩盤。」
圖/ GMO

那麼究竟何謂泡沫,又該如何觀察有沒有破裂前兆?

前第一金控、兆豐金控總經理董瑞斌在《台灣銀行家雜誌》生動描述:「泡沫一般泛指資產價格在短期內大幅上漲,卻又在短期內大幅下跌的現象,就好像吹肥皂泡泡,體積可瞬間膨脹為原來的數十倍大小,但破滅後卻什麼都沒有留下來。」

他認為泡沫並沒有絕對定義,不過較嚴謹的說法是——當資產價格偏離基本價值(intrinsic value)後,缺乏基本面支撐的價格暴漲暴跌才是泡沫。

為了進一步提供讀者觀察泡沫變化的方式,《數位時代》採訪長期追蹤總體經濟數據的財經資訊網站「財經M平方」,選出5項指標來觀察股價是否偏離基本面。

5張圖,觀察美股有泡沫化傾向嗎?

指標1:基本面,巴菲特指標

2001 年 12 月,股神巴菲特在《富比士》報導中提到:股市總市值和 GDP (國內生產毛額)的比值,可用來判斷整體股市是否過高或是過低,因此這種觀察方式被暱稱巴菲特指標,重點追蹤在於GDP是否能跟上股價漲勢。

巴菲特的理論指數認為 75% ~90%為合理的區間,超過 120%則表示股市高估,從這項方式看來美股目前確實顯貴,且指標數值高於2000年與2008年。

表030-1
指標一:從巴菲特指標看基本面。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圖/ 李晴製圖

指標2:資金面,股票市值除以M2

M2指標多用來反映整體金融市場資金情況,包含活期存款、支票存款、定期存款、郵政儲金、外匯存款等。換句話說,股市總市值除以M2指標可以衡量市場資金投入(美國貨幣供給)在股市的程度,當比值過高代表股票價格過高。

財經M平方共同創辦人陳佳茹認為,股市行情由資金跟心理兩大因素組成,因此從這項指標來看更能反映2008年以來各大央行撒幣的情況,「現在股市高是有原因的,因為市場資金量確實因為量化寬鬆而增加,但資金並沒有像2000年那樣集中在股市,就很難說現在股市是否太貴。」

表030-2
指標2:資金面,市值除以M2。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圖/ 李晴製圖

指標3:從席勒本益比看盈餘面

熟悉投資的讀者對本益比(Price-to-Earning Ratio )應該不陌生,計算方式為:股價(Price)除以每股盈餘(EPS),舉例若本益比為10倍,代表這間公司每賺1塊錢,投資人會願意以10元投資。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Shiller)在1990年代提出考量「市場環境」的公式,將股價指數除以經通貨膨脹、季節因素調整後的 10 年平均獲利,計算出「通膨調整後本益比」(Cyclically Adjusted PE ratio, CAPE)。當 CAPE 愈高,代表股價高估的幅度愈大。以標普500指數來看,目前席勒本益比數字雖高於2008年,是近20年第二波高峰,但離2000年網路泡沫仍有段距離。

表030-3
指標3:從席勒本益比看盈餘面。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圖/ 李晴製圖

指標4:以調整後超額本益比報酬,比較股債誰便宜

席勒發現,CAPE指標無法忠實反應政府貨幣政策對股市影響,因此提出「調整後超額本益比報酬」(ECY),納入「殖利率」因素。 ECY指的是:股票獲利率(1 / CAPE)相對於公債(美國 10 年公債殖利率)的實質超額報酬,ECY 愈高,代表股票相對於公債有更佳的預期報酬。

財經M平方指出,ECY指數有兩種解讀方式:絕對與相對數值。絕對指數可代表未來10年股市實質超額報酬(年化報酬);相對數值指的是「當股價漲至高點時,投資股市未來10年會有較低的報酬,此時ECY 指數愈低」。

表030-4
指標四:以調整後超額本益比報酬,比較股債誰便宜。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圖/ 李晴製圖

指標5:以股債殖利率差,比較股債誰便宜

之所以要觀察貨幣政策與公債利率變化,就是為了注意市場資金動向是否由「股轉債」,了解兩者之間的投資機會成本(投報率)差異。股利殖利率計算方式為:每股股利(DPS)除以股價,代表「投資人買進股票後能擁有的基本獲利」。

因此若觀察股利殖利率與美國2年期公債殖利率差,若兩者差距收斂,甚至為負數時,可能代表股價估值過高,股市獲利遜於美債,美債較美股有吸引力,「代表多頭循環愈來愈靠近末端,股市的投資風險逐步攀升。」

表030-5
指標五:以股債殖利率差,比較股債誰便宜。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圖/ 李晴製圖

延伸閱讀:迷因股GME狂潮啟示錄:退燒後市值蒸發72%,揭市場民主化背後的雙面刃

3張圖,判讀台股是否過熱?

台灣股市向來與美國股市連動,漲跌之間有連動關係。以下指標雖各有差異,卻顯示這場投資派對的確來到高潮。

1.製造業景氣看好,PMI指標創新高

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未來6個月景氣展望 )今年1月達70%,創2012年指標成立以來新高,代表採購經理人對台灣未來製造業景氣看好。

6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圖/ 李晴製圖

2.外銷需求強勁,電子零組件出口雙位數成長

台灣出口總值占 GDP 比重高達 65%,其中電子零組件貨品占比約 40%。2020年12月電子零組件金額年增率 22.2%,連續 11 個月雙位數成長。

7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圖/ 李晴製圖

3.外資熱錢炒熱台股,慎防撤出股市震盪

新台幣升值時,多半代表市場中有外資湧入,而這些錢有很高機會流入股市。去年初至今,新台幣一路升值,台股加權指數也屢創新高。

8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圖/ 李晴製圖

台灣經濟面指標樂觀,惟全球連動存隱憂

「全球股市確實在巨大風險中,不光是2020年美股熔斷超過4次,整體波動都很劇烈,像騰訊股價可以第一天漲10%,隔天又跌6%回去。」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說。

還有哪些台股泡沫風向球嗎?謝金河認為美元匯率將是觀察重點,若美國聯準會(FED)未來放手讓美元強勢升值,外資快速撤出台股,市場有可能會豬羊變色。

陳佳茹補充,台股有許多基本面指數可輔助判斷股價是否過高,從「採購經理人指數(PMI)6個月景氣展望」、「電子零組件出口年增率」兩項指標來看,其實台灣經濟基本面確實有亮眼成績,這也是與過去幾次泡沫明顯不同處。

採購經理人指數調查範圍包括製造業與非製造業。指數高於50%表示製造業或非製造業景氣正處於擴張期(Expansion),若低於50%表示處於緊縮期(Contraction)。以2020下半年的彈升速度來看,台灣產業面前景確實值得期待。

股票
許多投資專家不看好現在的股市繁榮只是假象,與基本面無關。他們更指出,當市場參與者的熱情達到超級狂熱的狀態,毫無疑問地,泡沫一定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破裂。
圖/ pixabay

若從台灣電子零組件出口年增率觀察,疫情出現至今仍持續有雙位數年增率,延續2019年4月以來的正成長紀錄。

整體來看,部分觀察指標確實證明目前的泡沫程度夠大、夠濃,已經趕上2000年、2008年股災時的史詩程度,但也有多項數字顯示毋需過分悲觀,重點仍在於注意風險,並做好股市可能大幅修正的準備。

「股市遭高估是泡沫破裂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格蘭瑟姆坦言,無論在哪個時期,凡是預言泡沫將破都會換來嘲諷、辱罵,但他強調:「當大家都在問何時結束時,派對還能多久呢?」

責任編輯:張庭銉、林美欣

關鍵字: #投資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2025.08.18 |

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輕薄化與無孔設計的趨勢下,不僅Apple、Samsung、Google等智慧型手機品牌商亦全面支援eSIM,全球移動通訊協會(GSMA)也大力推動eSIM標準化,再加上eSIM開通與使用模式越來越簡單易用,市場對eSIM的接受度與採用率逐漸提升。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預測,全球 eSIM 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103.2 億美元,成長至 2033 年的 176.7 億美元,顯示出強勁成長潛力。

台灣也不例外,消費者與企業客戶對eSIM的接受度逐年提升。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表示:「自2022年以來,我們累積服務超過1,000萬客戶,同時,平均年成長率高達250%,同時,擁有超過300萬有效會員。」為更好滿足使用者與市場需求,DJB將與全球電信商展開密切合作、持續擴大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網絡,以創新商業服務模式服務消費與商用市場。

五大策略,以差異化服務滿足客戶多元需求

DJB自2017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eSIM全球上網服務市場,透過與全球各地電信業者合作取得專屬網路路由等方式,確保跨境旅客、商務人士與中大型企業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取得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卓越的服務能量不僅讓DJB在台灣擁有極高的知名度、斬獲30%的eSIM市場占有率,也成功將業務服務推廣到全球市場,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個國家設立分公司、為更好服務客戶、穩步擴展台灣乃至亞洲 eSIM 市場占有率,DJB從五個面向持續擴展服務能量。

首先是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目前已與全球38家一類電信商(MNO)簽訂直連合作,包括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eSIM網路覆蓋超過90%的國家與地區,明(2026)年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展歐美電信商網絡,將直簽的一類電信商數量翻倍。

蘇昱豪解釋:「想要提供eSIM全球上網服務,可以直接跟當地的一類、二類電信商合作,也可以跟提供國際漫遊的他國電信商合作,為提供使用者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體驗,DJB與世界國地的電信夥伴簽署多元合約,包括簽訂獨立專線合約、確保網路服務的服務水準協議等,滿足客戶的上網需求。」

其次是以多元商品滿足消費與商務需求。除了針對一般消費者提供eSIM與實體卡直售服務,DJB也積極發展跨境上網、專線與資安等企業解決方案,並建立自有電商平台,向全球分銷eSIM網路流量。

DJB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分享,為了讓消費者體驗更好,未來也會導入AI技術,協助判斷當地上網品質,去選擇網路品質最好的服務。
圖/ DJB

蘇昱豪表示:「隨著DJB 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的擴大,我們掌握最多備援網路流量,因此,領先市場推出『絕不降速的吃到飽』服務,即使是在日本、韓國、泰國、中國等國家的二線城市也可提供一致的上網品質與服務體驗。」

再來是以自建平台與全球機房打造24小時零斷點服務。有別於其他eSIM業者,DJB不僅自建數位平台,更在全球各地設立機房,提供全天候24小時購買與發卡(eSIM/實體SIM)服務,若出現任何異常事件,也可以在第一時間處理、解決,穩健提升服務韌性與品牌信任度。

然後是建立真人客服團隊提供效率與溫度兼具的服務。DJB目前已培養30人客服團隊,以中文、英文、日文24小時客服回應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需求,之後將因應業務需求持續擴展客服團隊的人力與支援語言,如韓文等,以更精準的溝通協助客戶解決問題,建立專業且有溫度的品牌形象與客戶關係。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二類電信執照展開各種合作模式以優化資源分配。蘇昱豪表示:「我們已經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取得二類電信執照,未來也預計在更多國家取得電信執照。」同時DJB也與部分國家一類電信業者進行技術與資源的交流,雙方以夥伴形式與全球各大一類電信業者展開Sponsor Roaming的合作。運用一類電信商的國際行動用戶識別碼(IMSI)與網路資源在全球提供資料服務,讓DJB能在法規與技術上更彈性靈活地進行國際佈局,成為其區隔一般虛擬網路業者(MVNO)的差異化優勢。

DJB
DJB不僅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將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未來也會透過開發DJB App,打造更全方位的生活娛樂體驗。
圖/ DJB

DJB的下一步:從eSIM全球上網服務延伸到日常生活服務

展望未來,DJB除持續完善全球上網服務,如以人工智慧技術自動化調配全球上網服務線路等資源,亦積極布局下一個成長動能:開發DJB App、深耕會員管理與建構點數平台,以及串連過去2年打造的旅遊演唱會生態圈與旅遊娛樂生態圈,讓DJB不僅僅是網路服務品牌,而是深入你我日常與企業營運的生活品牌,創造消費者、企業客戶、生態圈夥伴與DJB的多贏。

「DJB不僅是eSIM全球上網服務供應商,更是貼印使用者生活的品牌,將以全球上網服務為基礎,將服務延伸到旅遊、娛樂、演唱會到企業多元場景,讓台灣、亞洲乃至全球使用者體驗嶄新的連網新世界。」關於未來的發展藍圖,蘇昱豪如是總結。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