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找工作的考生揮汗如雨,比起數載前參加聯考還要辛苦。一個社會新鮮人在金融業的面試中屢敗屢戰,無論如何千篇一律強調自己是國立大學高材生,卻始終乏人問津。直到有一次,一個主考官問到:「平常休閒的時候做什麼?」讓他贏得這個工作的卻是一個無心插柳的誠實回答:「我喜歡組合模型飛機和樂高,享受設計創造的感覺。」他現在的工作是金融商品設計。
**差異化,另一種勝出的機會
**
一戶因為重新裝潢而高價售出的房子,卻被新屋主把裝潢全部打掉再重新裝修,原因無他:「我們不喜歡原來的設計。」這樣一個理由,他們多付出了數百萬的裝潢費,還有數十萬的設計費。
在抄襲成風的台灣,創意一直只是口號,很少人會為了設計付出代價。然而從最近的變化看起來,設計創造價值的時代真正來臨了。
過去10年,台灣的教育環境和就業市場都發生極大的轉變。首先是大學畢業以上的職場新鮮人,從10年前的5、6萬人,增加到30萬人,將近5倍;但是同時期台灣的經濟成長複合成長率,不過增加了50%。
企管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10年前成名的理論之一,不過是把屢見不鮮的現象歸納為:「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是由成本優勢(Cost Leadership)或差異化(Differentiation)產生的。」用白話文翻譯出來,就是:「如果產品和大家都大同小異,成本比較低的容易獲得青睞;如果產品有與眾不同的特色,則是另一種勝出的機會。」
**設計的價值開始湧現
**
台灣的就業市場,可以套用這個理論,以往,台灣的就業需求和人才供給大約相當,因此大部份的畢業生可以找到工作,如果想要較高薪的工作,就必須尋求差異化,當時公司徵募人才偏重書面審核,因此差異來自教育背景,國立大學生比私立大學生受歡迎。
但是時至今日,即使是國立大學生也太多。當市場上原有的差異化不再存在時,市場會向低成本靠攏,於是大學生起薪的水準日漸下滑,少數人不願意屈就沒有關係,反正多的是願意的人。市場也同時尋找新的差異化,於是學生紛紛流行學外語,但是等到就業市場上大部份的學生都有70分的外語程度時,外語能力又不再是差異化,於是設計能力就脫穎而出。和其他的差異化不同的是,設計不止要懂,更要融會貫通,還要創造力。因此不是短期間內學得來的。同時設計並不只是創意,還包括落實創意的能力,因此賞味期限又更久。
我們注意到設計的魔力,可能是:諾基亞的手機就是比其他品牌容易使用,Porsche的跑車看起來就是比較酷,華信銀行就是有本事第一個推出MMA帳戶,萬泰銀行搶了先機從日本取經帶回現金卡。其實,在聯發科等IC設計廠商在台灣股票市場領一時風騷開始,設計的價值已經開始湧現,只是如今更從工業界走向服務業,也走向金融業。
設計的時代真正要來臨了,我們準備好了嗎?你我的價值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