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像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倒像在大學教哲學的老師;如果生在德國,他肯定是活躍的綠黨支持者,「如果大家都少開車,就可以降低能源耗損、節省污染,」不管是在哪上班,他總堅持一身T-Shirt短褲、騎著自行車到辦公室,「對的事情就要堅持,我不會因為外界的眼光改變,」對人態度謙和有禮,但說到自己的信念,54歲的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意志堅定如一。
但他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全台灣最賺錢公司的掌門人。去年,中華電信的年營收是1760.9億,比台積電還要高;公司的稅後純益更創下432億佳績,相較前年成長16.13%,包括聯發科、鴻海、明基和友達幾家公司的稅後純益加起來,還比不上中華電信賺的錢多。
**新領域
創造新價值,才能在市場上存活
**「中華電信歷史悠久,是一家好公司,但我們要找新的領域繼續成長,」今年2月受交通部指派出任董事長的賀陳旦,到職後的第一件事,除了向2萬8000名中華電信員工拜年,就是訂下今年的3大目標:ADSL用戶要突破300萬,1.5M寬頻使用者要達到50萬,加值服務營收要倍數成長,「要努力為股東、顧客與員工創造價值,也要讓業績向上推展,」和過去從事的工作不同,現在賀陳旦除了「愛與和平」(Love & Peace),更強調「利潤與成長」(Profit & Growth),「只有創造新的價值,中華電信才能在市場上存活。」
這不是簡單的任務,但賀陳旦和中華電信擁有絕佳機會——這家連「前世」算起來總共有118歲的國營企業(從1885年設置台灣郵電總局算起),「今生」其實只有8歲(1996年從電信局改制為中華電信),現在正在關鍵的轉捩點上。雖然尚未擺脫「國營企業」招牌,但公司已在過去幾年展現旺盛的企圖心,大幅改變因襲的「公家單位文化」,一躍成為全台灣最大的行動電話與寬頻網路公司──兩塊被全世界所有電信業者,視為生存所繫的未來命脈。
讓中華電信改變的動力無它:因為競爭,讓這家國營企業興起憂患意識,進而調整策略、積極行動。
**變年輕
沒法符合標準的同仁,就做別的事
**
沒有人敢忽視中華電信的實力。經過幾年試煉,中華電信的戰力已讓原本「抱著看好戲心態」的競爭對手,另眼刮目相看。去年,中華電信的行動電話用戶數正式突破700萬,包括淨增客戶數、市場佔有率和「用戶平均每月貢獻費率」(ARPU),在台灣全部排行第1,「我們士氣現在很高,大家都想往前衝,因為共識很清楚,」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行銷處處長黃子漢興致高昂,這位兩年半前被前任董事長毛治國調來作行銷的數學博士,認為成功關鍵在於「年輕」,「我們想法要變年輕、做法也要變年輕,沒法符合這個標準的同仁,我們就讓他去做別的事。」
過去3年,中華電信卯足全力推升行動電話用戶。「我們的底子很好,卻受到採購規定限制,基地台建置沒那麼快,才會讓民營業者搶到先機,」說國營企業沒有競爭力,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經理俞進一不服氣,認為中華電信不是天生保守,而是被太多公家機關規定綁住,處理不好就動輒得咎,長期下來志氣當然消磨,「我們的技術很強,但多半是學工程的,不會作行銷,」俞進一斬釘截鐵說:「只要知道改,學習和年輕人溝通,中華電信就很有爆發力。」
爆發起來,就幾乎是石破天驚。當中華電信也開始針對熱門手機補貼費用、投下大幅廣告預算並針對年輕族群啟動行銷計畫,業績便從2000年落後台灣大哥50萬名用戶的窘況敗部復活,到2003年4月已領先對手100萬用戶;2年增加300萬用戶,競爭力徹底大翻身。
「現在贏回來,對士氣是很大鼓勵,也讓我們更有尊嚴,不管是2.5G還是3G,大家都有信心打接下來的仗,」黃子漢說得更明白:「我們已經搞清楚,做什麼事情才會『對』;不像以前,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好像沒有明天。」
**揚眉吐氣
馬路鋪好,要跑什麼都可以
**
在另外一個新興領域,中華電信的成績更輝煌,沒有任何競爭者匹敵——即使是掛著NASDAQ上市公司光環的和信超媒體。2000年初,和信超媒體在NASDAQ上市的股價衝高到90美元,公司對外宣布,將以和信集團旗下超過100萬有線電視用戶基礎,發展Cable Modem寬頻上網,成為華文地區的寬頻與內容入口網站龍頭,「這些具備新思維的玩家,將讓舊有的電信業者出局,讓台灣進入媒體大整合的時代,」一篇當時的媒體報導如此評論。當年很少人看好ADSL,因為主導者是中華電信,「寬頻是漫漫長路,沒有人有十足把握,我們只能做一分算一分,中華電信就是保守,」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經理李炎松笑著說,公司的優點就是一旦方向清楚,就會全力達成目標,「紀律非常嚴謹,而且我們有『電信等級服務』的經驗,寬頻的關鍵在穩定的品質,這不是打打廣告就會贏,客戶的滿意度要日積月累。」
結果證明一切。在2000年中,台灣的ADSL與Cable Modem用戶總數仍在伯仲之間,各約有6萬名使用者;到了今年6月,全台灣ADSL用戶已達到200萬戶,其中中華電信就佔160萬戶,兩大Cable Modem業者(和信與東森)相加只有29萬戶──更另人跌破眼鏡的,是它們隨後也招收ADSL用戶,無疑宣判Cable Modem在台灣的下場,「我們全副心力都用來打造寬頻建設,也學了很多教訓,」李炎松氣定神閒地表示,搞娛樂內容,中華電信過去的確沒有經驗,「現在馬路慢慢鋪好,要跑什麼都可以,可以加把勁了。」
先下手為強的策略,個性樸實內斂的中華電信從不擅長;後發先至、惦惦吃三碗公,卻是中華電信最耀眼的拘謹魅力。現在,中華電信希望能夠二度轉型:要從一家強調「連線接取服務的公司」(Carrier Operator),轉型為經營「多媒體內容和網路整合服務的數位通路公司」(Digital Channel)──關鍵的媒介,正是行動電話頻寬(GPRS和3G),和至少1.5M的ADSL傳輸。
**以量制價
提供加值平台,與內容業者一起衝市場
**
「中華電信有780萬行動電話用戶,今年底會有超過200萬ADSL用戶,可以提供內容業者一次搞定的加值平台,」黃子漢強調,放眼台灣,只有中華電信能提供這麼大的用戶基礎,「也只有我們有這個實力,能透過以量制價的方式,說服內容業者一起衝這個市場。」
「雖然有不同的業務,但我們是一家公司,三軍聯合作戰才會更有力量,」中華電信國際電信分公司經理張曉東解釋,除了數位內容的互通,不管是國際長途搭配行動電話銷售、或行動電話打市內電話減價,「我們是台灣少見的整合型電信業者(Integrated Telco),更要好好利用整合的資源。」
革命起來風風火火,這隻前任董事長毛治國口中「會跳舞也要會繡花的恐龍」,明後年的業績會大暴走成長嗎?可能不會。不管是花旗銀行或摩根士丹利都同樣預估,中華電信在寬頻網路與行動電話上的斬獲,除了抵銷市內電話與國際電話的衰退外,只會讓未來幾年業績保持每年2%到2.5%的微幅成長。
**公司治理
民營化擺脫 國營企業對經營的束縛
**
不過中華電信的現金部位會持續增加──花旗美邦(Citigroup Smith Barney)分析師拉瑪昌丹(Anand Ramachandran)預測,由於營收穩定,即使加上3G的新投資、其他設備支出與每年股利派發,自今年起,中華電信的現金仍會連年成長,自2003年的31.73億一路增加至2007年的622.68億,「如果公司沒有海外併購意圖,這些現金可能會用來買回庫藏股,甚至有機會買回在外流通股份的37%──這符合(大股東)交通部的期待,它一直在找機會,讓自己的持股比率在2003年底前低於50%(以完成民營化目標),」拉瑪昌丹分析。
這正是賀陳旦最近站上火線的原因。賀陳旦剖析:中華電信的負債比率原本就低,現金流量比率又高,透過舉債買回庫藏股打消股本,可以增加股東權益報酬率,提高7月在海外發行ADR(國存託憑證)時對國際投資機構的吸引力(加上國內盤後交易,總共將釋出公司股份的17%,新台幣800億),「這不至於造成中華電信債信惡化,融資成本反映在損益表上,反而有助於監督管理者,」政大財管系副教授吳啟敏評論。
但在6月底的股東會上,中華電信工會質疑公司花500億買回庫藏股的目的,除了要為政府解套(達到釋股目標才符合當初預算規劃,同時讓民營化承諾不跳票),圖利特定銀行(目前現金不足,中華電信將向銀行舉貸),還將提高前次釋股時富邦、國泰與台灣電信集團的持股比率(總計13億股,佔目前中華電信股份13.5%),「這對政府和財團都有好處,唯獨對中華電信和辛苦打拚的員工沒有好處,」中華電信工會理事長張緒中忿忿不平,「但董事長是官派的,我們卻要與公司共存亡;讓競爭對手的財團提高持股比率,中華電信的明天又在哪裡?」
**向外取經
亞太各國電信業不乏成功典範
**
到目前為止,這場對峙還沒有兩造滿意的方案;這表面上是勞資衝突,骨子裡卻是對公司走向及公司治理的爭執。為了擺脫國營企業對經營的束縛(預算編列、設備採購與人事都受政府與國會制約,沒有彈性),中華電信希望加速民營化腳步。然而放眼亞太各國電信業,官股比例仍重的NTT(日本電報與電話公司,經過15年的漫長釋股,目前官股仍有46%)、新加坡電信(1993年開始釋股,目前官股仍佔67.5%),營運表現都非常出色;前者子公司NTT DoCoMo是全球電信業的創新前鋒,後者連續6年都蟬連亞洲「表現最佳的電信業者」。由這些成績看來,官股比重多寡不是唯一問題,財團入主也不見得是好事;領導者和員工能否積極革新、有效執行,在做法和心態上永保年輕,才是一家公司的成敗關鍵。
但如果中華電信要徹底民營化,韓國電信(Korea Telecom)應該是優先取經對象。這家「前世」歷史和中華電信一樣老(1885年起算)的國營企業,自1997起5年間,原本佔股權100%的政府股票賣到一張都不剩,公司更名為更受年輕人青睞的KT Corporation(KT)。「獨立」後的KT發揮高度公司治理精神,獨立董事名額佔董事會的60%,董事長必須由獨立董事擔任;董事會一年召開40次會議監督公司營運,包括執行長在內的主管紅利,取決於公司股價和財報數字,完全扭轉傳統韓國大企業被私人把持的弊病。
KT去年的總營收為3419億新台幣,資產報酬率與純益率分別為8.84%與16.77%,除了寬頻用戶超過500萬,現在更積極投入Wi-Fi無線上網服務,預計在2003年底前在南韓布建1萬6000個無線區域網路熱點(Hot Spot)。這是一家改革行動最激進、但績效最突出的民營化典範,也是現在最受國際投資人矚目的亞洲電信業者,鬥志與野心正如熊熊烈焰。
**天蠶再變
不能再等待,現在就是關鍵!
**
在年底政府官股降至50%以下之後,中華電信會朝哪個方向走?毛治國幫中華電信打下了天蠶再變的基礎,現在公司的股權變動,要看賀陳旦(深受大股東信任的經營者)在過程中怎麼做。思路清晰、說起話來條理分明的賀陳旦,分析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他最喜歡的工作),正是幫公司選擇發展策略,「公司的事業會進入消費者各種生活層面,所以要引進國際級的策略合作夥伴,讓中華電信走向國際舞台,」而這或許會涉及股權間的交易。
然而變數還有很多。熱情、細膩、但擇善固執也堅持己見的賀陳旦,現在正走在鋼索上,他必須在強風中保持平衡,才能在設法滿足大股東、員工與投資人的同時,帶領中華電信向前衝,「如果是對的事,我會勇往直前;如果是我考慮不周,我會深切反省,」這位射手座的戀家男人是個急性子,總愛把眼光投向比現在更遠的地方,也不管其他人能不能跟上,「中華電信不能再等待,現在就是關鍵!」
中華電信已經改變了。但如果賀陳旦訂下的目標能圓滿達成──歷經5年的民營化風波,能有讓人滿意的結果,讓這家亞洲中型的整合型電信公司「專業獨立」,那中華電信會改變更多。
如果順利,180天後,這家前世今生加起來118歲的老阿媽,將變身成18歲的活力美少女,告別黑白色系的昨日,朝著五彩繽紛的數位時代一路挺進──這位風骨硬朗的書生董事長,會希望歷史這樣記載:原來用一台破腳踏車載著中華電信向前衝的賀陳旦,不但最符合永續發展的理念,而且速度最快、也最猛……。
讓金牛更肥美多汁:中華電信的數位內容大謀略
行動電話和寬頻網路是中華電信最重要的業務,」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不厭其煩地強調,「『非語音的加值服務』更是未來的營收關鍵,不管跟國際同業或國內同行比,我們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去年,行動通信與網路數據通信佔中華電信的整體營收,加起來總共是53%,金額達到936億,大幅超越市內電話、國內與國際長途電話的收入,成為中華電信的金牛(Cash Cow,穩定大宗的營收來源),「我們幾年前就知道會出現這種消長,全力投入行動與寬頻,」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經理李炎松坦承,如果這些業務沒有起來,「中華電信的轉型不可能成功。」
現在中華電信有更多的野心,要進一步提供差異化的加值服務,讓金牛的肉質更肥美多汁。「語音是價格戰,每家行動業者的品質差異不大,只能看誰打折多,」行動通信分公司經營加值處處長陳長榮認為,新的決戰點將是加值服務,包括多媒體簡訊、理財與娛樂資訊、影音下載和線上遊戲,「即使佔營收比重不會太高,未來卻是顧客選擇業者的關鍵,」公司正摩拳擦掌,要將加值服務佔行動通信的營收比重逐步提昇,在2007年達到20%。
寬頻內容更是中華電信不會缺席的戰場。今年6月股東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通過公司章程修正案,增列有線電視系統經營為事業範圍,讓中華電信能合法提供多媒體隨選視訊(MOD, Multimedia On Demand)服務。
「我們早在默默佈局,首先把高速公路建好,接下來提供『拉風的車』來跑,」數據通信分公司加值系統處處長陳祥義評估,今年中華電信1.5 M ADSL用戶(寬頻影像品質勝過VCD)要衝刺50萬戶目標,等到100萬戶的規模(2004年底至2005年初),就會到達「產業變化的臨界點」,進入數位內容高速成長的起飛期。
包括企業和家戶的加值服務,中華電信要讓相關業務佔網路和數據這塊的營收比重,在2007年達到35%。數據通信分公司行銷處處長陳義清表示,目前已有40,000部數位化的影集存放在中華電信,「我們有統一的帳單收費系統,又有安全加密機制,是全台灣最大的寬頻業者和網路資料中心,整合優勢最高,」李炎松更清楚描繪中華電信的定位:「我們要當ICSP(Internet Content Service Provider),所有的內容業者都是我們的客戶。」
「加值這塊的潛力,想到就讓人興奮,」賀陳旦明確表示,所以才會希望中華電信在這方面能跑得更快。當中華電信這隻500萬噸的大恐龍學會跳舞、也懂繡花之後,接下來要走進每戶人家的客廳表演相聲和噴火,「我們需要更多懂行銷、服務和內容產業的人才,才能讓中華電信再次轉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