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詹姆斯.戴森開始研究吸塵器時,賈伯斯和沃茲尼克正在車庫裡搗鼓Apple I,而比爾.蓋茲尚未萌生輟學的念頭。在那之後的兩年內,蘋果、微軟相繼創立,矽谷燃起了創業之火。而當詹姆斯.戴森註冊公司時,卻已是十多年後的1991年,距今整整30年前。
沒有人會否認Dyson的商業成功,但對於詹姆斯.戴森而言,他從未把Dyson視為一間公司。直至今日,他依然擁有100%的公司股權,而這樣的「家族企業」卻在不久前將位於英國的總部遷往新加坡。
這是一家與全球科技產業格格不入的公司,但在戴森本人看來,正因為獨特的身份,造就了Dyson今日的成就。
「 我是(公司)唯一的控股人, 」詹姆斯.戴森未迴避這個問題,「 我們不需要向其他人(股東)負責,或解釋我們的一舉一動。 」
獨具風格的家電產品
疫情的日漸好轉,讓詹姆斯.戴森得以離開英國、去到新加坡—— Dyson的全球新總部 。這是疫情爆發以來首次出國,行程忙碌的他,需要為今年的新品宣傳、參加活動,在線上與世界各地的媒體交流。
在疫情期間,雖然受到全球環境的影響,但Dyson的各條產品線依舊維持著不錯的銷量。在2020年的市場表現中,戴森發現人們對室內健康的關注,而今年的各項產品線也大多強調著室內健康。
這次的新品發佈,包括附有雷射探測吸頭的吸塵器,綠色雷射配合特定的燈光角度,能照亮肉眼難以發現的微塵。「現有競品所採用的LED燈無法達到這種效果。」詹姆斯.戴森表示。
新款吸塵器還搭載一塊顯示螢幕,能夠清楚看到吸塵器吸入了多少灰塵,如此一來,用戶能夠清楚了解家中的灰塵成分與分佈。為了能夠辨別出灰塵成分,Dyson的工程師團隊花費五年時間設計演算法,對於灰塵的大小和數量進行即時監測,進而為使用者呈現最直接的數據。
此外,Dyson也推出了能過濾甲醛的新款空氣清淨機。針對空氣中的甲醛問題,Dyson在產品內添加獨立的固態甲醛感測器,與一般凝膠感應器不同的是,固態甲醛感測器不會因為乾化、變質而影響性能,Dyson聲稱這款感應器跟自家的濾網一樣,擁有7年壽命、超越其他競品。
詹姆斯.戴森強調,Dyson使用的清淨技術是透過不參與化學反應的催化劑直接分解甲醛,藉此避免設備老化和耗材的問題。
技術研發優先於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戴森的空氣清淨機原先只是一款風扇產品,在投入市場後,隨著使用者的需求變化,產品本身也發生了改變。
目前風扇產品依照功能的不同,分為空氣清淨、加濕、暖風等多種型號。在產品剛推出時,Dyson為了風扇研發出 氣流倍增技術(Air Amplifier) ,以確保風扇的氣流能夠流通至室內的每個角落。在這項技術的基礎上,公司也為市場研發出各種消費產品。
「戴森向來很喜歡投資新的技術,就算還不知道這些技術會有怎樣的應用。有時候,這些技術能應用於一個設備之中,我們便開始思考在其他設備中是否還能採用這項技術。」Dyson的產品研發總監Tom Crawford說道。
「 技術優先於產品 」一直是Dyson的理念,正是因為從技術出發的路徑,讓Dyson能夠在家電市場中,做出與主流趨勢截然不同的產品。
然而,技術路徑也經常會在產品應用和商業化時遭遇挫折,例如Dyson的電動汽車專案以失敗告終。根據媒體報導,整個造車專案讓戴森損失了5億英鎊。 在新加坡的一場活動上,詹姆斯.戴森正面回應了這項問題,他從這個失敗的專案中學到很多,並將諸多研究成果應用於新的方向(固態電池等)。
「 這不是一個市場行銷的問題,而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詹姆斯.戴森說。
公司規模不重要
從一開始,讓戴森白手起家的吸塵器產品,就經歷了5,127次原型機研發的失敗。詹姆斯.戴森希望他的員工們永遠記住,「失敗是發明家的基因,你無法從成功中學到哪些有價值的東西,但從失敗中可以。」。
對於一家商業公司而言,每一次的失敗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損失5億英鎊的造車計劃,恐怕會讓任何投資人都氣得拍桌——所幸Dyson沒有投資人。
「 我們無需擔心其他的股東,技術研發永遠是唯一的重點 。」詹姆斯.戴森說道。
「我只想開發出新的技術,創造出能夠解決問題的產品,只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公司的規模對我而言並不重要。我所說的話都是真心所想,研發新技術、創造出解決問題的產品,這就是我的目標。我沒有想過要做一家大型公司,但若只有做成一家大型公司才能實現我的目標,那我也不介意——但這並非是我的核心目標。」73歲的戴森在受訪時,反覆強調想法的真誠。
在過去幾年裡,Dyson在全球的市場規模有了數倍成長,但詹姆斯.戴森並不滿足,他依舊參與新電池技術的研發,為下一代產品做準備。「我努力不滿足於現狀,為未來做足準備。這就是現狀,未來將完全不同,我們每天都要重塑自我,不斷開發新的技術來解決新的問題。」
「世事難以預料,人們會有不同的需求,而世界也會變成另一種模樣。2020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詹姆斯.戴森表示。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