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大廠Dyson曾經有一個夢想,但沒來得及實現它。
這間以吸塵器、吹風機聞名的英國電器巨頭,曾不吝千金砸下數十億美元,祕密跨足一個陌生領域:電動車,只為帶給人們更乾淨的空氣。這本該是個為人稱道的故事,不過去年10月,Dyson以「缺乏商業可行性」為由,宣佈中止電動車研發,成為這間家電大廠的未竟之夢。
半年過去,近期Dyson創辦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也對外娓娓道來,這輛夭折的電動車,從未被外人知曉的故事。
從零打造電動車,戴森:我無法對空污置之不管
說起Dyson投入電動車開發的動機,可以回溯至1980年代造訪實驗室的一次偶然經驗。那時戴森看見一份關於柴油微粒對健康影響的報告,了解到這些污染與心臟病、癌症的關聯性,在他心中埋下未來投入電動車開發的種子。
戴森表示,「身為一名工程師,我沒辦法對此置之不管。因此我們開始運用旋風分離器等先進技術,開發過濾空氣污染微粒的裝置。」
等到Dyson掌握了電動馬達、電池等關鍵技術後,戴森覺得是時候了,便決定率領公司投入電動車的開發,解決空氣污染問題根源。
戴森表示,他們全靠自己從頭開始打造電動車,沒有和其他車廠借來任何零件,並決定這款車將以SUV的形式登場,且他們在車身設計納入擅長的空氣力學技術。
這輛內部代號為N526的電動車,配備兩具自行研發的200kW馬達,一次充電可行駛長達約960公里(600英哩),最大時速達200公里,從0加速到100公里時速只要4.8秒。
戴森指出,他們在電動馬達上有深厚的經驗,被稱為電力驅動單元(EDU)的組件中,含有Dyson數位電動馬達、單速變速箱,以及最先進的變流裝置。
N526還搭載Dyson領先的空氣過濾技術,把關車內空氣品質。不同於特斯拉將所有功能集成在右前方的觸控螢幕上,Dyson設計一個抬頭顯示器,且所有操作都在方向盤上。戴森解釋,「我的出發點是,不希望駕駛將目光移開道路。」
戴森曾在英國赫拉文頓(Hullavington)機場試駕這輛車,並提到有和使用吸塵器、吹風機原型時相似的體驗──感到非常享受。
「我們建立傑出的團隊,打造世界一流的設施,開發出滿載科技的先進電動車。」戴森表示,「我們解決了電動車的諸多傳統難題,取得顯著的進展,更已準備好即將生產的車款。」
2018年,戴森更選定要在新加坡興建電動車工廠,野心勃勃地計劃2021年端出成品,但最終這輛車依舊沒能問世,靜靜埋葬在Dyson實驗室裡。
福斯爆發廢氣醜聞,戴森:一夕之間所有車廠都在做電動車
若要說Dyson尚未出世的電動車是怎麼死的,或許可以定義為「他殺」,根據戴森在官網上的告白,這位兇手毫無疑問是汽車巨頭福斯。
當時電動車仍被傳統車廠不屑一顧,唯一傾注心力鑽研的企業只有特斯拉。但福斯爆出廢氣排放醜聞,改變汽車業界的氛圍,一夕之間所有車廠都開始製造電動車。
電動車的製造成本非常高,幾乎可說是賣一台虧一台,戴森指出,這些成本傳統車廠有能力吸收,因為他們的油車仍在賺錢, 但作為一家跨界企業,面對群起的競爭者,Dyson意識到,他們根本沒有辦法與其競爭 。
中止電動車開發是個痛苦的決定,Dyson為這項計畫投入至少400名工程師,以及數十億美元資金, 戴森本人也透露,他以個人名義投資5億英鎊(約新台幣190億元)在這個項目上,並對此感嘆「人生並不簡單。」
然而即使遭遇挫敗、耗費大量金錢,戴森並不後悔投身電動車開發,「我不後悔啟動這項計畫,過程中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而且因為這項計畫,他們吸收了大量的汽車工程人才,對於各項領域的研發上都有幫助。
資料來源:Dyson、The Sunday Times、Forbes
責任編輯:陳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