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代工龍頭鴻海科技集團於14日召開法說,首季以合併營收1.34兆元、EPS 2.03元的成績,分別創下6年、4年來同期新高,年增1251%。首季毛利率也升至5.8%,在營運淡季表現仍十分亮眼。
針對第1季營收表現,鴻海財務長黃德才說明,主要因為受惠於智慧型手機強勁需求,使營收規模大增、產品組合轉佳。從第1季產品營收占比數據來看,以消費暨智能產品為首占54%、雲端網路產21%、電腦終端產品20%、元件及其他產品5%。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也進一步說明,因為疫情造成材料短缺,加上市場需求轉變,也會影響產品組合。
鴻海下半年策略新佈局?劉揚偉:最大化EPS為優先
在法說會上,鴻海未來佈局成最大關注點。談及年度營運目標,劉揚偉表示將以EPS最大化為優先成長考量,期望透過數位轉型、再造組織流程、管控費用成本等方式,逐步達成目標。
要如何提振EPS?劉揚偉強調,鴻海仍以全年毛利率提升7%為目標。對是否受到原物料漲價衝擊?他說明,其中毛利率較低的系統組裝業務,其主要賺取的是代工費(MVA)和管理財,和材料成本關聯不大,因此影響較少。也因為近期市場對系統組裝業務的需求增加,營收不斷成長,將會持續帶動鴻海的整體毛利率成長。
以鴻海的4大產品展望來看,其中以元件及其他產品成長將最為顯著,將於第2季成長15%以上,年增3~15%。至於其他產品,劉揚偉說明,受惠於終端消費趨勢,消費智能產品將維持顯著年成長,但因為季節性因素,第2季會略衰退。雲路產品則因大型雲端網路運營商 (CSP) 需求提升,將維持強勁成長。
綜合展望第2季,劉揚偉表示,在需求延伸下,預估第2季將約與首季持平,年對年強勁成長15%以上。他進一步指出,第2季缺料狀況將更為嚴重,不過重複下單的狀況應會在下半年趨緩。
鴻海的電動車佈局展望?
稍早於同日,鴻海發表與Fisker正式簽署框架協議,首款Fisker電動車將於2023年第4季量產,並推出不包含補貼的3萬美元售價。
被問及美國的正式設廠點,劉揚偉表示,會考量供應鏈和是否獲得政府支持。至於其他的海外拓展據點,鴻海將以市場為考量,除了首個市場為美國、第2市場為中國,印度、歐洲也是未來方向。
劉揚偉一言,表示鴻海對「電動車代工一條龍」的野心:「過去OEM車廠都各做各的,鴻海提出的代工模式希望能讓資源最大化,在同一個地點發揮最大效率。」
在鴻海的電動車產能規劃上,劉揚偉也預估2023年產能將達15萬輛,且該年將會看到明顯獲利,後續則以30至50萬台為年產能目標。
被問及鴻海目標合作的ICT廠商,劉揚偉表示,只要客戶對電動汽車有獨到看法,軟硬體都能再由鴻海補強;然對於不同的車種市場,也希望有不同的合作對象。被問及蘋果、小米、華為等公司都計畫推出電動車,鴻海是否有所接觸?對此,他回應:「我們都有接觸,但都是保密、不方便討論。」
責任編輯:王郁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