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最重視的人才有什麼特質?圓剛科技董事長郭重松表示「態度是我最重視的東西」,他解釋,人格特質從小養成,難以改變,但若企業能找到愈多主動性高的員工,就愈能促成主動性文化。
「我也遇過很聰明的人,但他的態度就是……我是來上班的。這樣的人,我就傾向不要用,因為未來工作遇到的問題會很多,不是光靠聰明就能解決的。」郭重松創業以來帶領900名集團成員,打造兩家上市櫃公司,今年底目標擴編人才至1,000人,談到如何挑選人才,他滔滔不絕頗有感觸。
郭重松表示,一個人的專業技能,在面談中都能判斷過濾,且很多職能要真正進到產業,透過學習才能理解。因此用人上,雖聰明人知識跟技巧比較好,但他認為本身人格特質是最重要的。
面試看專業,試用期看態度
「除少數頂尖聰明的人,不然多數人聰明度差不多,聰明人很多細膩度不見得做得出來,有時候要時間的代價,因此態度重要。」而如何得知態度?郭重松坦言,首先會做性向測驗,但其次試用期的觀察會更重要。
「性向測驗我們一定會測,但說實在話,還是要透過一些案例去測試,人資最重要就是在試用期的考察,如果覺得不適合,就不適合,不能因為在乎對方已經進來一段時間,因為態度很重要。」他以過來人經驗說。
換言之,3個月的試用期,是圓剛的用人重要判斷時刻。郭重松說,做人的態度比較需要,他會重視人能否「自利跟利他」。「自利就是追求自我成長,利他就是讓人得到好處。一件事不可能獨立完成,自利就是智慧的表現,利他就是慈悲的表現,說來有點佛教思維。」郭重松說。
主動性者有兩特質:自利與利他
郭重松說,自利跟利他特質都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主動性,態度也可以觀察,比方「願不願意做超出當初跟他所說工作範圍的事,」他解釋,因為當員工解決一件事時,一路追下去必定會發現還有更多問題,必須要跟主管溝通、繼續解決下去。
「從來沒有一個指令可以清楚下達你的工作範圍,或者告知你要怎麼做,主管只能給一個方向,告知大概可以怎麼做,員工要自己去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因此也必須主動去想去回饋。」郭重松說。
「有些員工會表示:這個時間內,我只能做到這樣,另外有些人,是不斷追求卓越的心,這可以看出兩者的不同。」因此郭重松常跟主管說:短時間的痛一下就過去啦,態度是父母養成的,不容易改,每人的責任感,是成長的過程養成的,非公司可以改變。
他坦言,最怕遇到被動的員工。「被動,就是你跟我說要做什麼?說一動,做一動。有問題,就回報:就是這樣。」他拋出提醒:很多事情「是做完了」,但有沒有「做好」?主動的人,才會真正做得好。
對於人才,郭重松最後引用企管教授李吉仁所說的「MIP」,一個人上班的目的過去是:Money(錢)、Incentive(獎勵)、Professional(專業),但期望人能把上班的動機轉換為Meaning(意義)、Impact(影響力)及Purpose(目的)。
他解釋,很希望在面談中看到這個人的特質,工作的意義,希望工作創造的影響力或對人類貢獻的目的,他認為這樣動機的人才比較好。「畢竟前面3個MIP動機,要比也比不完」,他補充,比方台積電用高薪請高材生做基礎的製程工作,其他業者難以複製,但若用第二個層次的人格特質找到的人才,就不會只是為了錢才做事。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