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在兩年前換上來自媒體業的新執行長西摩時,狠狠被媒體嘲笑了一番,但今年Yahoo!在網路廣告、線上拍賣、收費信箱和交友服務上,都大幅成長,獲利將創下新高。至於成立第一年就賺錢的eBay,今年依舊是好年冬。
好消息還不止如此。根據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估計,今年會有超過半數以上的上市網路公司賺錢,這是自1995年第一家網路公司網景(Netscape)上市拉開網路股序幕以來,網路產業最好的表現,從此沒人能再說.com是泡沫。
是什麼改變了這一切?
主要有兩點。首先是基本面從來就不曾壞過,全世界的上網人數、上網時數、頻寬消耗量和網路購物次數及金額等,都在穩定持續增加,這件事沒有因網路股先前的投機而加快,也未因之後的崩盤而減緩,這些數字始終在成長累積。我們原先誤解對於網路環境是「過度投資」,但當美國碰上911和台灣遇上SARS而減少上街時間後,才了解原來是「使用不足」。
其次,是網路產業獨特的「邊際報酬遞增」效益顯現。網路公司的投資和營收之間,類似圖1的關係,初期需要大量的投資建置基礎建設,在完成之前營收成長很慢,不像傳統行業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特性。
乙太網路發明人麥卡菲(Bob Metcalf)曾提出知名的麥卡菲定律(網路價值等於連結成員數目的平方),說明網路經濟在突破臨界點(或稱為關鍵質量)之後,有快速成長的幾何特性,與傳統經濟的線性關係不同。
以知名的Amazon.com為例,自1995成立到2002年,總計賠掉超過1000億台幣,創下單一網路公司的虧損紀錄,一度被投資銀行認為負債過高無法再舉新債而註定要倒閉,股票被評為「賣出」(Sell)。
**應用網路經濟成為新學問
**Amazon.com拿這些錢去做什麼?除了支付薪資,大多數是用來開發資訊系統和建立發貨倉庫。在7年持續投資之下,它目前已是全世界最有效率的零售業者,存貨週轉率遠比大多數實體零售通路高,但它目前用的人卻比3年前少。
從書籍、CD到電器,Amazon.com甚至賣起玩具、保健食品和名牌衣服鞋子,本身自成一個百貨公司,賣的商品愈來愈多,營收和獲利愈來愈好,但用的是同一套系統,需要再額外投資的少,邊際報酬率直線上升。預估到2007年,它將成為美國最賺錢的零售業者。最近Amazon.com的股價突破35塊美元,是3年前低點時的5倍。
網路經濟不是新學問,但應用網路經濟可是新學問,包含在最新的城市競賽上。台灣長年被排擠在國際舞台外,不僅加入聯合國遙遙無期,連WHO這種非政治組織都進不去,但這並不代表台灣的城市也跟著被隔離。
跳脫台灣地域的限制,融入一個全球新城市所串聯而成的網路,在地城市就能因此超連結而有所突破。西班牙的畢爾包是近年最有名的例子。原本落寞的工業城經過重新定位,引進紐約古根漢博物館後,整個城市再次活起來,周邊建設和商業活動陸續連結上來,成為歐洲最新的文化城市,創造的經濟價值是初始投資的平方倍數。
台中就努力要成為東方的畢爾包(p.94)。台中無意挑戰台北或取代新竹,它的企圖是把自己鑲嵌到國際舞台上,方法則是藉由連結到畢爾包和紐約構成的新文化城市網路。
網路經濟捲土重來。這一次,我們不需對股價太過著迷,但對本質應該要認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