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喊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全球晶圓專工第一家,加入RE100獲供應鏈響應
聯電喊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全球晶圓專工第一家,加入RE100獲供應鏈響應

聯華電子今(1)日正式宣示,為積極響應《巴黎氣候協定》地球升溫不超過1.5°C之目標,聯電領先全球半導體晶圓專工業者,承諾將於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Net Zero Emissions),並逐步落實「淨零行動」。同時,聯電也甫獲得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審核認可,成為全球第二家加入RE100行列的半導體晶圓專工業者,預計2050年達成100%採用再生能源,並於2025年及2030年分別達成15%及30%的階段性目標。此外,聯電獲得包含美商應材(Applied Materials)、東京威力(TEL)及美日先進光罩(PDMC)在內逾500家供應商響應一同支持低碳能源,預期整體供應鏈於2030年減碳20%、再生能源採用比例達20%,共同打造低碳永續供應鏈。

圖一_20210601.jpg
圖/ 聯電

為了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聯電將針對營運活動的直接排放(範疇一)、能源使用的間接排放(範疇二),以及價值鏈產生的間接排放(範疇三),具體實踐「淨零行動」三部曲:

一、持續積極自主減碳:研發先進晶圓專工技術、提升能資源生產力及使用效率,將半導體晶圓製造及IC終端產品使用階段之碳排降到最低。

二、全面採用再生能源:訂定2025年15%、2030年30%、2050年100%三階段目標,大幅提升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並推廣至價值鏈,以實際行動支持低碳能源轉型。

三、投資淨零碳技術:投資淨零碳排放技術及參與碳抵減相關專案,以抵減不可避免或尚有削減技術限制的碳排放。

RE100主席Sam Kimmins表示:「歡迎聯電加入RE100倡議,成為全球推動綠電市場變革的300家最具影響力企業之一!聯電承諾於2050年前實現100%使用再生能源,這表示使用綠電亟具商業意義,我們鼓勵未來更多企業一起共襄盛舉。」

聯電共同總經理暨首任永續長簡山傑指出:「氣候變遷已被視為地球永續的最大威脅,在疫情緊繃的此刻,聯電抗暖減碳的腳步不停歇,因此選擇在世界環境日(6月5日)前夕,向地球許下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承諾,實踐作為地球公民的責任,為維護人類永續生存環境盡一份心力。」

聯電於2008年即領先同業成立企業永續委員會,系統性推展公司治理、環境保護及社會參與,迄今已連續13年列名道瓊永續性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 DJSI)之世界指數成分股。為回應全球永續趨勢對ESG治理的高度關注,聯電整合企業營運架構,於2020年第四季成立ESG指導委員會,成員包含核心營運高階主管,由兩位共同總經理擔任委員會主席,並設立永續長。此外,因應ESG推動,聯電已於2021年4月初首度發行綠色債券,所募集資金主要運用於再生能源系統建置、設備效能提升以及製程污染防治等項目。同時,聯電之氣候變遷治理也接軌國際TCFD倡議,並於2021年5月領先全球半導體業通過「TCFD第三方績效評核」,獲驗證機構SGS台灣檢驗科技評定為最高「標竿者」等級,顯現聯電於氣候變遷之治理作為及相關財務揭露具有高度可信度與透明度,符合利害關係人期待。

聯電積極落實綠色製造理念,十年來推動三階段能資源生產力提升計畫,包含:333 (2010~2012年)、369+(2013~2020年)以及Green 2020(2016~2020年)等,減碳效益累計達1,226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31,528座大安森林公園年碳吸附量。另一方面,聯電也積極與供應商攜手推動永續,於2017年起倡議「Triple R大聯盟」,與供應商攜手實踐Reduce(減少使用)、Reuse(物盡其用)及 Recycle(循環再造),三年來共吸引39家供應商響應,共計減碳40.9萬公噸,約1,567座大安森林公園吸收量,推動成效顯著。

RE100再生能源國際倡議為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CDP共同發起的再生能源倡議,由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共同承諾100%使用再生能源,會員來自各大產業,合計營收規模超過美金6.6兆;透過RE100倡議向政府決策者及投資人傳遞清晰有力的訊息,朝零碳經濟的方向加速轉型。

責任編輯:蕭閔云

關鍵字: #半導體產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